日式障子门,一种光影之美
我们在前面的文章里先后介绍了日本美学中的物哀、侘寂、幽玄,也用两章的篇幅介绍了日本的枯山水。今天想和大家探讨下日本美学最重要的载体——纸拉门窗的光影之美。
日本传统建筑的门窗与欧洲的完全不同,首先是开关方式不同。日本传统的纸拉门是左右移动,在隔扇和隔间上,作用体现得淋漓尽致。欧洲建筑窗户多是旋转式打开方式,更能体现建筑的纵向关系。并且欧洲的窗户一般采用彩色玻璃,比如说欧洲哥特式教堂的彩色玻璃,用于采光的同时,还营造出鲜艳幻想色彩的世界。比如三叶形、四叶形、还有著名的蔷薇窗,烘托出教堂的神圣和庄严。
而中国和日本的门窗是朴素的,多用格子窗、泥墙窗和色纸窗等。这些窗户的风格也是和房间风格相关的,淡淡的自然光从窗户照进室内,插花、挂轴、茶具的阴影形成昏暗的茶室里韵味独特,充满禅意。在沉静中拷问着人们的内心,To be, or not to be!
如果你是文人墨客,烟雨朦胧的天气和晴空万里比较起来,或许雾里看花会别有一番风味。
日式门窗的遮光很少用窗帘和百叶窗。日本的传统房屋通常不是很高,再做出一个前廊,已经折去了一部分阳光,他们再通过纸拉门窗、芦苇帘、暖帘、竹帘等,使光线变得柔和。这些材质的绝妙之处并不是把光线全部遮挡住,而是只把光线变暗,让庭院中树木的影子映照在窗上、障子门上,这些影子随着太阳的移动,以及云层的状况在变化着,形成了独特的朦胧之美。这种柔和缓缓移动的影子,也如一出一出的戏,一年四季在纸拉门窗上上演着。风来了,影子变化快些,剧情变得紧张;雨来了,又为这出戏增加些许忧愁;太阳当空的时候,这出戏又变得明朗。如果再拉开时间的长度,这障子门不就如人生的舞台吗?你方唱罢我登场,无时不在上演着悲喜剧。这也正是人们常说的一期一会吧。
在过去,障子门是用障子纸裱糊上去的。这种纸拉门窗的半透明性,也体现着日本人细腻的情感,他们不喜欢把事情说的太直白,这种暧昧的文化,也与半透明的纸窗有着直接的并联关系。如果把客厅比喻成一幅水墨山水画,纸拉门窗就是墨色最淡的部分,而越往房间深处走墨色越浓重。这种隐匿的黯淡,让人们更深地感受到日本独特的情调。
透过纸拉门窗,随着太阳的移动,人们在感受光线的强弱细腻变化,逐渐形成了珍惜瞬间的审美意识。这也正是日本美学中的幽玄之美,掩藏、遮蔽、微暗、朦胧、薄明。
这种传统的光影之美在现代建筑上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比如日本的光之教堂,它的设计重点在内部。空间以坚实的混凝土墙所围合,创造出绝对黑暗空间,阳光从墙体上留出的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开口渗透进来,从而形成著名的“光的十字架”——抽象、洗练和诚实的空间纯粹性,达成对神性的完全臣服。
还有贝聿铭设计的日本的美秀美术馆和我国的苏州博物馆,采用玻璃屋顶加装格栅的设计方法,通过格栅把从屋顶照下来的光线进行分割,光线会随着时间、四季产生戏剧化的变化。
同时,日本的纸拉门窗也是艺术的承载体。日本隔扇上通常会画上画,一般是淡雅的色调,大较多是自然花鸟风月。
日本的纸拉门窗和隔扇通过移动可以用来调解房间开放的面积,当你拉开纸拉门窗,房间的界限就消失了,与庭院连成一体,春天的樱花,夏天的浓绿,秋天的红叶,冬日的雪景,全部融为其中,人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季节的变换。
这样的应用在中国园林设计中也很常见。
比如拙政园的堂远香长窗,既有窗的功能也有门的作用,这种窗开之,人可出入、通风、采光;闭之有采光、保温,居室内能赏室外美景的作用。窗格花纹也有“海棠十字”“菱花”“冰裂”“如意”等十多种形状。长窗花板内容有花草、山水、人物、动物、诗词等。
在苏州园林中还有很多的纱隔,也是用来分割空间的,在纱隔上往往是有不同主题的艺术绘画在上面。如留园“金玉满堂”内布置书画,人们在游园的同时也能够欣赏到书画艺术。又如在“五峰仙馆”内的纱隔上绘、写书画,藏与露尽在其中。网师园集虚斋纱隔,巧妙地将楼梯隐藏在后,颇有实用和艺术性。
纸拉门窗对于日本声音的文化也做出了贡献,玻璃有隔音的作用,但障子纸没有。山峰、昆虫、小鸟、树木摇曳的声音,孕育出四季变换中人的细腻感觉,而这些声音多年以后,会成为你独特的乡愁。
上一篇:写作是靠灵感还是靠技术
佳丽陪你一起看细水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