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岁被父亲逼进大学,如今月薪2000:违背规律,对孩子是另一种伤害
作者 | 小树妈妈
每次大型考试,我身边很多孩子都要做很久的复习准备。
特别是中高考,每年都被人们津津乐道,就是因为这样的考试,对每个孩子都很重要。
一次考试,就可能改变一个孩子的人生。
这些参考的人里,有应届生,有复习生,也不乏年龄各异的社会考生。
甚至还有小小年纪的孩子,参加高考,证明自己。
图片来源:电影《子供食堂》
这让我想起之前河南一个女孩,9岁高考,10岁被父亲送进大学,从而走上了另类人生路的事。
被摁下“加速键”的孩子
更像“催熟”
河南商丘有一位对教育很上心的爸爸——张民弢。
他认为传统教育弊病太深,而大多数家长的从众心理又太强,每个孩子,都应该十三四岁就上大学。
抱着这样的想法,他创办了自己的“圣童私学”培训机构。
还把女儿作为第一个试验品,10岁就把她送进了大学。
张民弢的女儿张易文,之前从没进过正规学校学习,只是在父亲的“私塾”里认字读书,学习他们“独有的体系教学”。
2016年张民弢第一次把9岁的女儿送进了高考考场。
那年,张易文考了170多分。
对于一个从没进过正规学校学习的孩子而言,这个成绩已经很不错。
张民弢也没有放弃,第二年,他让10岁的张易文再次高考。
这次,孩子考了352分。
这个成绩,虽然够不上本科线,但读专科还是没问题的。
放在普通父母身上,可能也只是让孩子证明一下就算了。
可张民弢却真的送女儿去了商丘工学院,一所专科学校。
张民弢和女儿张易文
当时,10岁上大学的张易文轰动一时,很多人都夸她是“神童”、“天才”。
张民弢也以女儿为“成功案例”,为自己私塾的招生做了不少宣传。
有了女儿做参照,张民弢对儿子的教育,也如法炮制。
他8岁的儿子,依然没上正规学校,已经在他的私塾里,学起了正规学校的初中课本。
而张民弢的私塾,以培养孩子的“圣贤人格”为主。
孩子们也学习文化课,但不考试,文化课不是最重要的。
在这里,孩子们会不会劳动,被看得最重要,是要考核的。
很多人都认为,孩子10岁上大学,是不是有点太着急?
可张民弢却真的认为:
根本的教育,就是“早快好省”——早上学,早毕业,早就业。
孩子按照他规划的路径,能少上好几年学,这样的“早日成才”,对个人和家庭都有利,既省钱又省心。
在张民弢的理念里,游乐场是不能去的,因为这是低俗的快乐。
而看电视剧、吃零食,也是不好的,因为这些都是低级趣味。
张易文和弟弟,在父亲这种“另类”的理念下,人生好像都被摁下了“加速键”。
为了“早快好省”的求学路径,姐弟俩都被早早催熟,人生早早踏入正轨。
拔苗助长
消耗的是孩子的能量
10岁就上大学的张易文,身材瘦小,身高只有1.3米。
在一群哥哥姐姐般的同学面前,她显得格格不入。
事实上,不止是外表的不和谐,小小年纪的张易文,在生活、学习诸多方面,都很不适应。
初入大学,她最担心的事竟是:
没人陪她去操场、回宿舍、去食堂,去上课,以及去图书馆......
对于一个10岁的孩子来说,能脱离家庭已经很不容易。
可她还要面临童年缺失、同龄人缺位、自主安排学习等一系列问题。
她十分依赖同宿舍的“姐姐们”,因为打水、吃饭、去图书馆这些事,她都需要陪伴。
可年龄和思想带来的差距,让张易文又和这些大她很多的同学们,有很多隔阂,甚至“代沟”。
同学们谈论的化妆、找男朋友等话题,都要刻意回避她。
这让张易文心灵上十分孤独,在学校,她几乎没有一个真正的朋友。
生活上被照顾、谈论的话题被同学屏蔽,这些都好说。
最关键的是,张易文的很多课程,也学得都并不好。
她坦言,因为基础知识薄弱,尤其是很多数理知识她都没学过,这让她的电路基础、高等数学等学科特别差。
每天硬着头皮听讲,应付考试,让这个10多岁的女孩疲惫不堪。
对于孩子学习吃力,成绩不理想,张民弢却说:
“60分及格就可以了,孩子的最终目标是考上博士,没必要那么优秀。”
入学半年时,张易文曾希望从大学退学,从初中重新读起,可父亲不同意。
她甚至曾对父亲说“你毁了我的人生”。
可父亲张民弢却觉得,这不过是女儿的“假期综合症”。
他还雄心勃勃地规划:
三年以后,希望女儿能写出高水平的论文,然后考研。
如果不能,就专升本,15岁毕业,再读3年研究生。
18岁到英美去读个博士,20多岁毕业......
且不说张民弢这番“60分万岁”的言论能否站得住脚。
只说当前大学越来越“严进严出”的形式下,女儿能否身心健康的顺利毕业,都还是未知。
图片来源:电影《垫底辣妹》
今年7月份,13岁的张易文大专毕业了。
按父亲的计划,她要顺利考取研究生,要走“专生本”的路。
可是如今,她对学习并没有太多的兴趣,出去找其他工作,年龄又太小。
只是在父亲的私塾里做家教,父亲给她支付的工资是一个月2000元。
但是也因为张易文还太小,有时候上班会迟到、批改作业也常有错误,往往会扣工资,每月到手只有1000多元。
单从年龄和学历上说,她的人生确实比同龄孩子更早向前走了一截,也收获了不少人艳羡的目光。
可从心力和成长状态来看,她却早早被剥夺了童年、朋友和玩耍时光。
生生沦为了父亲的试验品。
早早耗尽一个孩子的能量,只为“早快好省”的目标而活。
孩子的成长
踏实走好每一步更重要
作家陈丹青曾说: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
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把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虽然每个孩子的身体、精神发育轨迹各不相同,但孩子的成长,最需要的,显然是唤醒,而不是用学历、经历去“催熟”。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双生子爬梯”实验:
他让一对出生46周,也就是7个月左右的同卵双胞胎训练爬楼梯。
起初,他只让其中的一名婴儿A,每天进行10分钟的爬梯练习。
另一名婴儿B则不做训练。
就这样,A训练,B不训练进行了6个星期。
这时,格赛尔让两个双胞胎婴儿比赛,看谁能先爬上那个特制的五级楼梯的最高层。
结果,进行过训练的A只用了26秒,而B却用了45秒。
接着,他让已经练了6周的A停止练习,又用了两个星期,让B每天爬楼梯10分钟。
在试验的第8周后,他又让两个孩子进行了一次比赛。
大多数人都认为,一定是先练习了6周的A婴儿爬得更快,可实验结果却出人意料:
这次只练习了两周的B却远远超过A,只用了10秒钟就爬上了楼梯顶层。
这并不是因为B更聪明,或体格更强壮,而是46周的孩子,还没有完全成熟到做爬楼梯的准备,只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
而孩子长到52周再爬楼梯时,他生理的成熟度已经非常恰当,所以B取得了后来居上的效果。
格赛尔因此得出结论:
任何一项训练或教育内容,成熟都是推动孩子发展的主要动力。
一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规划和重视。
但任何“鸡娃”行为,都要尊重孩子的身心规律,让孩子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
否则,无异于“揠苗助长”。
而有一点,是每个父母都必须知晓的,那就是:
孩子的人生,比的不是谁更早熟,谁跑的更快,而是谁能走出宽度,活出精彩。
我们重视孩子教育是对的,但千万不能太过于急功近利,让孩子赢了成绩和学历,却输掉了人生。
我一直都很赞同“苦练72变,才能笑对81难”这种说法,在孩子相对小的时候,多让孩子学一些知识并不是坏事。
但是凡事都是“过犹不及”,孩子的成长有他们的内在规律。
顺应规律的引导,会事半功倍。
但违背规律,就只能叫揠苗助长,对孩子是另一种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