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战略能力!没有战略能力的人,很难走出人生格局!

什么是战略?

这是知乎上精彩回答:

某考研党,天天4点起床,背英语单词看政治看专业课上培训班,坚持锻炼,每天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十几个小时,每天就睡5个小时。

这个叫做战术上的勤奋。

然后你问这个考研党,你为啥要考研呀,考上研之后打算怎么做呀?

然后考研学霸微微一笑,说:我也不知道为啥考研,我妈让我考的,考上研之后我也不知道干嘛,大概考博吧。

这个叫做战略上的懒惰。

战略上勤快而战术上懒惰,我们说这个叫做“眼高而手低”;战术上勤快而战略上懒惰,我们通常形容为“优秀而无用”。

记得朋友跟我讲过一个故事,一次,老板召集公司全体人员开会。

老板抛出一个问题:我们公司目前最重要的业务是什么?

然后让各个部门的负责人来回答。

本以为听到的答案都是整齐划一的,没想到大家各有各的理解和想法。

等各部门负责人回答完毕后,老板的脸色都黑了。

他并没有急着说结果,又转头让剩下的人一一回答,现场的答案更是五花八门,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道开放式问答。

当老板公布答案后,你猜答对的人占多少?

部门负责人只有一半不到的人答对了。

而下面的人呢?差不多七成都搞错了公司的重要业务。

因为不清楚公司的重要业务,导致每个人在安排工作优先序和时间分配的时候,并没有给公司重要业务提供及时和足够的支持。

结果可想而知,公司的业务迟迟得不到推进。

我发现,同样的问题,不仅存在于公司组织中,也存在于不少职场人身上:

  • 不了解公司的主要业务和盈利模式,没办法对外介绍清楚公司是做什么的;

  • 工作换来换去,只做到跨界,没做到精深,缺乏内在连贯性;

  • 从不观察行业动态和整体趋势,等到乌云密布才知道要变天了。

大多数人,执着于某个点上的努力,却忽略了线和面的全局思考和资源配置。

我想表达的是什么?

不讲战略的努力,都是扯淡。

具备战略思维的人,和不具备战略思维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教父》中有一句话,花半秒钟看透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的人,注定拥有截然不同的命运。

而具备战略思维的人,往往能够一眼洞穿事物的本质,发现事情的关键。

具备战略思维和不具备战略思维的人,对机会的敏锐性和洞察力也截然不同。

拥有战略思维的人,往往能够以小见大,对看似寻常的信息有更深刻的解读,因此也更容易把握住机会。

我们经常都说一个人格局大,那么格局大到底是什么?

在我看来,格局就是战略思维。

在《央视主持人大赛》中,选手王嘉宁在看图说话的环节里,抽到一张图片。

在山顶上有一个跷跷板,跷跷板两端分别是一个拿着抢随时准备扣下扳机的猎人,和张牙舞爪渐渐逼近的棕熊。

围绕这张图片,王嘉宁做出了自己的解说。

最后她引申说,这不仅仅是熊和猎人两者遇到的问题,而是人类和动物之间的矛盾,也是人类和大自然的关系。

在王嘉宁解读之后,董卿怎么说的呢?

她进一步阐述道,人与人、人与自然,甚至是万事万物都要讲究平衡。如果打破平衡,造成的结果必将是两败俱伤。

最后,董卿简明扼要地点透主题:枪响之后没有赢家。

一句话道出了图片背后的深刻寓意,高下立见。

不具备战略思维的人,看事物往往是平面单一的。

举个例子来说,在打王者荣耀的时候,会遇到一些队友,他们只关注自身的发育和人头数,却从不考虑团队配合。

所以经常会出现下面的情况:

  • 团战的时候,他去打野,结果我们4打5,全军覆没。

  • 选了个坦克,不去护着射手,成天想着拿人头,结果射手总被秒杀。

  • 队友来支援,他自己却先溜了,导致队友被对方围攻。

这样的人,即便自己拿到11个人头也没用,结果依然是输。

而会打的人在比赛中的表现就是,随时关注全场情况,了解队友的分布和对手的走向。

  • 如果在地图上看不到对手,就知道对方极有可能在打龙。

  • 发现队友都集中在下路,而中塔没人守,就赶紧去帮忙守塔。

  • 看到对方死了3个人,就发出信号请求队友一起打龙。

拥有战略思维的人,看事物是立体的,能够站在更高的位置,来看待全局。

拥有战略思维的人,懂得聚焦,把力气集中在真正重要的目标和问题上。

从这点上来看,乔布斯显然深谙此道。

1997年,苹果濒临破产边缘。

原因是95年微软发布的Windows95操作系统,使苹果公司业绩急转直下,陷入财务困境。

不久后,史蒂夫·乔布斯回到苹果,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只用了1年就让苹果摆脱了困境。

乔布斯做了什么?

他并没有做加法,相反,他只是不断做减法,让公司保留最核心的东西。

因为他一个家人的朋友抱怨说,不知道应该买哪一个苹果电脑,也搞不懂不同型号的区别。

所以乔布斯后来用Mac G3替代了所有的台式机,6个全国性的经销商裁掉了5个,将库存减少了80%等。

正是因为果断的切割和舍弃,乔布斯改善了公司的财务状况,让苹果公司起死回生。

《好战略,坏战略》中,作者理查德·鲁梅尔特提到过,战略的本质就是发现关键问题,设计出一个合理的方案,并集中力量采取行动处理这些关键问题。

很多人的目标之所以无法聚焦,原因在于他们不知道哪个对于自己来说更重要。

比起做出艰难的取舍,他们更愿意什么都抓在手里,于是蒙上眼睛,每天忙里忙外,最后发现还在原地踏步。

而拥有战略思维的人,懂得向多种行为和利益说“不”,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将主要的精力聚焦在最重要的目标上。

那么,如何培养战略思维呢?

①往前看:以史为鉴

为什么要具备战略思维,需要向前看?

因为时代的剧情大同小异,在历史上都可以找到剧本。

曾国藩很喜欢读史,翻读二十三史时,曾国藩发现只有郭子仪一个人下场不错,“终须设法将权位二字推让少许,则晚节可以渐渐收场耳。”

就是说,权和位这两者要推掉一些,减去几成,才能避免兔死狗烹的凄惨结局。

也正是因此,在平定太平太过后,曾国藩主动上书,提出要裁撤湘军,自剪羽毛,不仅减轻了朝廷对他的疑虑,也消除了湘军后期的诸多弊端。

②往后看:懂得预判

所谓的预判,其实是建立在深刻思考现状和未来的基础上,对未来形势以及应该采取的行动的判断。

很多人都喜欢说“尽人事,听天命”,然而能做到的,大概也只有后面三个字而已。

譬如马云,通常会判断三五年之后政府会做的事情,然后立刻开始行动并不断修正,三五年后,当政府开始号召大家一起行动的时候,马云就会选择退出。

所以养成凡事往后看三步,就能够完胜90%的职场人。

③往下看:大处着眼

在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咸丰的军事原则是,直指根本,再伐枝叶。

咸丰把战略重心放在南京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太平天国就定都南京,他害怕他们以南京为基地,挥师北上,把他从皇位上撵下去。

所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然而曾国藩坚持先剪枝叶,再伐根本。

曾国藩是一个有战略思维的人,懂得从大处着眼,他曾说过:军中阅历有年,益知天下事当于大处着眼。

因为南京地势险要,城墙坚厚,太平军严密设防,易守难攻,以区区万余兵力想要拿下南京,根本不可能。

而且表面上看,南京是太平军的基地,但实际上,太平天国是掌握了长江这条军事运输线,将长江中下游几个重要城市的资源整合在一起,所以生命力顽强,难以平定。

所以,不管咸丰怎么威胁下令,曾国藩依然坚持自己的原则,以两湖为根据地,在长江中游积蓄足够的力量后,再从武昌顺流而下,逐个击破九江、安庆,最后再包围金陵。

当然,后来证明,曾国藩的军事原则是对的。

要想拥有战略思维,就必须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中跳出来,着眼于大处,立足于高处,才能对事物有更全面清晰的认知和判断。

④往里看:刨根究底

不少人对事物的认知往往停留在表面,要想看透本质,不妨用5Why分析法来强迫自己拨开表象,直抵核心。

举个例子,丰田汽车公司前副社长大野耐一曾举了一个例子来找出停机的真正原因。

  • 为什么机器停了?

  • 因为机器超载,保险丝烧断了。

  • 为什么机器会超载?

  • 因为轴承的润滑不足。

  • 为什么轴承会润滑不足?

  • 因为润滑泵失灵了。

  • 为什么润滑泵会失灵?

  • 因为它的轮轴耗损了。

  • 为什么润滑泵的轮轴会耗损?

  • 因为杂质跑到里面去了。

经过连续五次不停地问“为什么”,就能找到问题的真正原因和解决的方法。

⑤多角度看:开放系统

《大战略》中提到过,一流的智者,能够同时在脑海中保持两种相反的想法,并且仍然保持行动力。

多角度看,有两层含义,一个是需要拥有多元思维模型,掌握不同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常识。

另一个含义是,保持开放的状态,容纳不同的观点,听取不同的建议,避免独断专行。

这里又要提到曾国藩了,曾国藩的战略思维,其实一部分也得益于他的幕僚们。

所谓的幕僚,你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助手。

普通当官的,幕僚也就十几二十人,而曾国藩的幕僚,据后来的人统计,前前后后总共有四百多人。

而且这些人都是不同领域的精英,法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机械师等等。

这保证了在遇到涉及不同领域的问题时,都有相关的专业人士提出建议,不夸张地说,他的这些幕僚们,是曾国藩“外置的大脑”。

除此以外,曾国藩的斋名为“求阙”,勤求己过,乐于听取逆耳之言,并且有意安排一些敢于对自己直言不讳的朋友在身边。

所以拥有战略思维,你需要学会运用多元模型思维多角度看待事物,并且保持开放的心态,听取不同的立场和观点。

最后简单总结下:

战略上的问题,别试图用战术上的勤奋来解决。

人生这道窄门,光靠单点的努力是无法进阶的。

知道什么时候卡位,什么时候低位进攻,什么时候抢篮板,比每天盲练更为重要。

决定一个人水平高低的因素,绝对不是年龄、教育背景、职业背景这些标签,而是背后的思考角度、思考深度与思考密度!比别人更快地完成进化,就比别人更有竞争力。有时候,快就是一种壁垒。在这方面有一位比诸葛亮聪明,比司马懿有才,他可以说是三国第一军师

有时候,人生的成功与失败,就在一念之间。

三国:若不是荀彧,曹操的一念之间就毁了江山。

我们知道,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击败袁绍,统一了整个北方地区。

但这场战争的胜与败,其实也就是在一念之间。

官渡之战中,曹操被围官渡,粮草快用光了,问军师荀彧:“我顶不住了,想回许县。”

荀彧告诉他:“不行,现在形势与刘邦、项羽争天下时差不多,谁先撤,谁就输,敌人也快坚持不住了,您再坚持一下,胜利一定属于您。

官渡之战,曹操大胜。

军师荀彧的谋略,在这里面起到关键作用,通过更全面、长远地分析局势,最终给出正确的建议。

这次选择也成为曹操事业的转折点。

所以懂得长远地思考,分析利弊、权衡局势,最终做出正确的决策,可能是一个人能否成功最重要的能力。

也难怪荀彧被成为“三国第一军师”,诸葛亮都忌惮。

汉朝:刘邦的天下,离不开背后的张良

楚汉之争,荥阳之战打了很久。

刘邦苦于无法取胜,为了拉拢更多的势力,他的手下俪食其给他出了个主意:分封六国的后代,他们就能感激您,跟着您一同作战了。

刘邦一听,觉得非常有道理,自己现在不正缺少同盟么。

正准备按照这样去做,这时,“千古智圣”张良听说了,对刘邦说:“您要真这么做,您的江山就毁了!您身边的兄弟们跟着您,就是为了立业,显耀门庭,您把土地分完了,他们还能跟着你么?

刘邦这才意识到差点走错这步棋。

结局我们知道,刘邦最终并未分封六国后代,凭借着手下各路将领的英勇杀敌,靠着军事上的奇谋,最终大获全胜。

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样的,你的人生道路上,每天都会发生很多事,你也需要去做出快速选择。这个时候,你总需要去分析局势,在冒险和稳妥中做出选择。

虽然说,我们很难说,哪种人更容易成功。但是成功的人一定懂得分析出自己的上策、中策、下策,权衡利弊,冒险还是稳妥,最终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决策。

学会分析局势,才能改变自己的现状——这是从古至今的道理。

读懂中国历代48大军师的谋略智慧

成为职场、生意场上的聪明人

点这里,领略军师智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