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我国为何发展见效慢的重工业?答案:前车之鉴教训深刻
引言: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源自清末的洋务运动,没有洋务运动弄的那点点工业化底子,北洋和民国时代的中国,将依旧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农业国,更加难以在抗日中对抗日本。
工业革命是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大事件!
在这场革命中迎头跟上的,都成了强国,没跟上的都成了被欺负的对象。这也是即便今日,无数国家依旧心心念念于工业化的根源,因为那是强国之本,富国之基。
这强国富国,看欧洲就懂了!
最早完成工业化的欧洲,已然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他们躺在原来的积累之上,配合高科技高端制造业,就能吃香的喝辣的,过着高福利的生活,就是这先发优势的体现。
那么民国时代的工业发展如何?
给了后来者什么样的经验教训,我们又如何避免走弯路的,就值得书写一二了。
(工业,改变历史的最大力量)
一:民国工业化,轻工业凑合,重工业没有。
工业门类有轻重之别,诸如服装、纺织、陶瓷、食品、文体用品或家电之类的就是轻工业。
大多数生产的是和人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以满足居民日常消费需求为主,是改善民生的必要工业类别。
重工业则和轻工业相对应,是生产生产资料的工业部门。
它生产的是轻工业所需要的原材料,化工制品还有配套机械。比如钢铁、冶金、机械、能源、化学、材料等就属于重工业的范畴。
这两个工业类别是相互交融的,没有重工业意味着轻工业所需要的各种原材料都需要进口。
(轻重工业分别)
比如今日的印度,属于轻工业的仿制药行业非常发达,但是他们重工业不行,就只能从中国进口各种制药的原材料。
以印度举证,就会得出一个结论,如果想要工业体系不受制于人,那么发展重工业,兼具轻工业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可重工业是投资大,见效慢的重资产行业,发展需要资金、时间和土地。
在这样条件制约下,就注定了北洋时代,还有民国时代,中国的重工业难以发展起来。
作为一个系统性工程的重工业,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时间,还要忍受短期看不到效益的现实,属于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比如,一个北洋军阀突发奇想要自己造枪造炮。
于是他先打了一个地基,建设了厂房,然后又去国外买了不少的机器,买了不少原材料,招募了一批人,还请来了技术专家,指望能将产品做出来了。
但,问题来了,设备有了,材料有了,人员有了,电从哪里来?
电这玩意是不能进口的,于是又要建发电厂,发电厂建完了还要架输电线路。
厂有了,电有了,貌似可以造武器了,但另一个问题又来了,原材料进一批不够,要源源不断的进口。没有重工业配套,大量的原材料不能自产,全部都要进口的话,造出来的东西耗费的成本,很有可能比买还贵,供应还不稳定。
这时,你是选择造兵工厂和配套的一系列工业体系,还是选择直接买军火?答案不言自明!
除了成本之外,收益也是要考虑的项。
相较于轻工业工厂生产出来的商品可以直接在市场上变现,重工业工厂生产出来的商品,在没有工业体系的国家,变现很难?因为没人用原材料啊?
这尴尬的现实,让北洋时代,民国时代,敢于弄重工业的军阀大佬们少之又少。
山西阎老西算一个,东北张作霖算一个。
他们敢弄重工业,除了统治基础相对稳固以外,也和山西、东北煤铁资源丰富,不担心原材料有关,换其他区域,就真没这耐心了。
(东北兵工厂)
二:买出重工业不是没可能,为何民国政府不干?
买出重工业有可能吗?答案是有可能,而且有成功者。
这个成功者就是在全球大萧条时期,通过大肆购买欧美工业机械,实现重工业化的苏联。
苏联用两个五年计划,就以跑步前进的速度完成了重工业布局,从一个有点重工业基础的农业国,一举变成了欧洲第一大工业国。
靠的是什么?答案是,买、买、买!
苏联在哈尔科夫、车里雅宾斯克的33个拖拉机厂,高尔基和莫斯科的汽车制造厂,都是整体打包购买的外国技术和设备甚至工人。
十六个黑色冶金企业,所有的设备技术,甚至管理流程也是买来的。
(二战苏联兵工厂)
买出的重工业,苏联可以,民国政府只要愿意当然也可以。
但民国政府依旧没这么干,愿意很简单,没钱是一方面,断了自己财路是更重要的原因。
民国时代的腐败是出了名的,在这样的政府看来,耗费巨资弄重工业和自己的利益相悖。
原因无他,买办阶级是民国政府最重要的利益阶级。
买办是什么?简言之就是代购代销的进出口中间商。
这群人将国外生产的商品,倒卖回国内,赚了钱之后,就继续贸易循环,不断扩充资本,成了买办资产阶级。
他们赚钱的关键,就是产品必须从国外进口,国内没办法生产。
如果因为国内弄工业化,让政府将原本采购国外工业品的钱,投资到了工业化上,自己的利益不就受损了吗?
这是他们无法忍受的。
这群人,为了集体的私利,面对工业化的诱惑,当然是极力反对,他们的反对势必影响统治者的决策,进而影响国家建设。
三:没有长远规划,弄不好工业。
买办阶级因为自己利益,会阻止民国时代和北洋时代的工业发展,那么主政的掌舵人难道看不到工业化的好处吗?
答案是他们看得到,但无能为力,原因很简单,时局动荡而已。
北洋时代,就袁世凯主政的时候稍许安定一点,但也就是稍许而已,主政四年的袁世凯,因为称帝的孟浪之举,成了众矢之的。
墙倒众人推之后,就憋屈而死了。
接替他的人,名单那是有一长串,什么冯国璋、段祺瑞、黎元洪、吴佩孚、徐世昌、曹锟、张作霖啊,一个个走马灯一样的换。
换一次,就打一场,打一场国家就乱一次!
这样的政治生态下,如何会有对国家建设的长远打算?除了少部分地方军阀,如张作霖和阎锡山之外,其他人基本上都不碰重工业。
(民国黄金十年)
北洋时代结束后,民国时代相对比较稳定一点,黄金十年就是这稳定的体现。
不过这十年的大背景也有必要说明一下。
这十年时间,是在明确了以“门户开放”为原则情况下,借力一战二战间歇期国际环境的和平,产生的国际贸易福利而已。
基于国际贸易的需要,当时的中国成了世界市场上很不错的原材料输出国,各种矿产和自然资源的出口,换来了财政收入的增长和进出口业态的繁荣,有钱了后的民国政府,终于进入了一个正循环阶段。
只是,这正循环投入的资金,并没有用在真正能强国的重工业和制造业上,民国的工业能力依旧拉胯。
当日本帝国主义不再满足于和“多国支配中国”的现状时,日本的步步侵略,还有英美的绥靖相辅相成,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爆发。短暂的和平和经济发展,麻痹了民国政府。
所谓的“攘外必先安内”策略,也让他们即便有心,也从未认真弄工业化或准备抗战。
这也是抗日战争前期打得如此惨烈根源,间歇期和平的短暂繁荣,被日本的侵略击得粉碎。
黄金十年,看上去是黄金,实质却不过是废铁时代。
(门户开放和虚假繁荣)
四:就算有心也弄不成。
黄金十年期间,蒋介石也曾雄心勃勃的说要弄工业化,甚至还派人专门制定了一份发展工业化的方案。
只是这方案,面临的阻力很多,四处受到制约。
首先:蒋介石自己不给力。
蒋介石在那段时间依旧在到处打仗,各种军阀派系战争,围剿红军,让蒋介石将大量资金投入打仗,甚至借钱打仗。为这个事情,蒋介石还和宋子文起过冲突。
宋子文说要发展工业你要给钱啊,就找老蒋要钱,老蒋说要打仗没钱,弄的宋子文很不爽,最后争了起来,气的蒋介石打了宋子文一巴掌,弄的宋子文当场辞职。
宋子文不干了,接任的是孔祥熙。
这孔祥熙是个聪明人,为了自己的位置稳固,致力于帮蒋介石筹措战争经费。
钱都去打仗了,哪来工业建设的钱?
后来宋子文复职成主管财政的人之后,就再不提啥工业建设,变成彻头彻尾的大买办,估计蒋介石那一巴掌,将他的理想也打飞了。
(在乎国家的不多)
蒋家天下陈家党,宋家姐妹孔家财,四大家族真没几个关心国计民生的。
其次:大地主阶级的反对。
发展重工业的关键是什么?除了决心和钱之外,土地也是必不可少的。
没有工业用地,如何有工业发展,无论工厂也好,矿产也好,发电厂也好,公路、铁路也好,都跟大片土地有关。这土地都是有主的,大部分在地主富户手里,这群人也不好惹。
惹急了沾亲带故都是山头。征地?给钱多了钱不够,给钱少了不愿搬,咋整?
今日印度就是如此,没有彻底土改的印度,政府如果要修个什么基础设施,比如铁路啊机场的,遇上土地所有者死活不同意,最后往往是不了了之。
这里不得不补充说一句,但凡弄工业化能成功的国家,都有一波土地红利期。
英国工业革命的时候,弄圈地运动,让农民成了工人,是征收土地的办法。
美国工业革命的时候,弄西部开拓,让西部海量的无主土地,成了工厂和基础设施。
法国工业革命的基础,是路易十四时代将贵族地主集中在巴黎,让地方失去了强势阻力。
德国工业革命的基础,立法弄土地强制征购,由此才有了工业革命的土地资源。
上面这些办法,民国一个都干不成。
最后一个阻力,则是之前说过的买办阶级。
这买办阶级,以江浙财阀为首,当年蒋介石能上位和虞洽卿有很大关系,要不是他们真金白银的帮扶,蒋介石如何能成为国民党总裁?
基于此,蒋介石当然要投桃报李,保障他们的利益。
他们的利益是什么?就是通过垄断渠道,倒买倒卖国外武器和商品啊。
只要国内不能生产的,他们就有利可图,国内要是能生产了,他们赚啥钱?
(虞洽卿)
由此才有了宋子文的名言:美国的盘尼西林吃不完,还用自己生产?
这阶级在今日依旧存在,名言也相似:联想没必要自己做芯片和操作系统,全球化是趋势。
由此可见,这买办才是或许才是民国工业化最大的阻力,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国家,拥有工业体系,有了他们将失去发财的机会。
财力雄厚的他们,在政治上足以左右民国政府的决策,当然也影响了国家的发展。
这群人控制民国政府,那时的华夏发展重工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制造业,无疑是做梦。
(工人有力量)
五:新中国的选择。
看完以上所有之后,我们应该对民国时代的工业基础有了一定了解。
轻工业,民国政府还是有一点建设成就的,只是在战争破坏之后,变得萧条了、
重工业,那就真是惨不忍睹,跟清末都强不了多少,甚至更差。
这就是新中国诞生之后面对的产业困局,也因此才有建国之初,关于先发展轻工业,还是先发展重工业的讨论。
相较于发展重工业的难度而言,轻工业因为投入少,难度低,无疑见效更快。重工业则投入大,出成绩慢,费力也不一定讨得到好。
但,远见者和短视者的最大区别就是,看到时光流逝后的区别。
轻工业能强国吗?唯有重工业才能强国,只有重工业发展了,不忘轻工业,才有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基于被封锁的实情,还有跟苏联的关系,以及朝鲜战争中的奋战。
老一辈人们,坚定了重工业强国,轻工业富民的道路。
先强国,后富民,最后健全工业体系!
如此才有了重工业建设上的傲人战绩,才有了今日中国避免被封锁,被金融收割的底气。
(铁人王进喜那代人的标杆)
尾声: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席卷亚洲的时候,最遭殃的是那些国家?答案是亚洲四小龙和四小虎。
四小龙为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四小虎是印尼、泰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
这小龙小虎的产业结构也各有特色。
韩国和中国台湾、新加坡拥有工业基础,在经济危机之后,能迅速恢复,中国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背靠祖国大陆的帮扶,顶过了危机,反观四小虎,就一直没咋缓过来,而四小虎的经济结构,就是轻工业农业为主的国度。
古人常说,以史为镜,以史为鉴,这就是了。
工业基础,才是强国基石,高科技产业,才是富国根源。
先轻后重,还是先重后轻,历史给了我们答案,也证明了正确的路线为何。
远见者,因远见而卓越,短视者,因短视而平庸。
感谢第一代人的努力,感谢曾经为了工业化奋战的那一代人,你们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