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焦虑和心血管病走得有多近?“三问法”初筛一下

要说抑郁、焦虑和心血管疾病,关系真是很密切,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节奏运行,人们经常处于紧张焦虑之中,相伴而生的精神心理疾病也快速增加。世界卫生组织(WHO)曾经预测, 2020年,抑郁将成为继心血管疾病之后的全球第二大疾病。
抑郁、焦虑和心血管病关系很密切,和糖尿病关系也很密切。
这是因为,精神情绪、心理行为因素,可以导致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和心理行为习惯,这就增加了心血管病和糖尿病的患病和急性发作。
比如持久紧张的工作压力、生活中的不如意、人际关系不好、以及个人的一些人格特点,焦虑、抑郁的情绪等,就可以导致生活节奏过快、缺少体力活动、以及吸烟、酗酒、夜生活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就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抑郁、焦虑和心血管病是有“共病”因素的。有抑郁障碍的患者,得高血压、心脏病的风险会显著增高,并且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关。反过来,高血压、心脏病人患抑郁障碍的风险也明显增高。
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发生冠心病的概率是没有抑郁症的1.5~2倍。而且焦虑、抑郁都是心血管事件、心性猝死、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预测因子。比如冠心病人若是合并了抑郁症,那远期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度就会是非抑郁患者的2~2.5倍。
国内多项调查都显示,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以及糖尿病患者抑郁/焦虑的患病率很高。作为心内科医生,出门诊就能感觉到,很多患者都是处于紧张焦虑、抑郁状态中。
有研究报告,在高血压患者中,焦虑症的检出率可以高达50%,而女性患者焦虑的危险性更高。冠心病患者,患抑郁的也比没有冠心病的多;心肌梗死后,抑郁的发病率可以高到普通人群的3倍,而年轻女性急性心梗后发病率更高。
早先认为老年人抑郁、焦虑的患病率要低一些,可是调查显示,老年患者抑郁/焦虑的患病率并不低于非老年人。
为什么抑郁、焦虑会和心血管病关系这么密切?
因为紧张、焦虑这些精神情绪、心理的改变,是和身体里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应激有关的。这既是心血管病发病的机制之一,又是疾病的后果。
研究发现,高度焦虑与心脏自主(交感/迷走)神经活动的异常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异常存在着特殊的相互作用。因此,焦虑就成为诸多心血管事件的诱发因素。而抑郁症和焦虑障碍常常是并存的,90%以上的抑郁患者都会感到轻重不等的焦虑。
因此,抑郁、焦虑就会引起身体里交感神经的兴奋,引起神经内分泌激素的异常分泌,引起胰岛素的异常分泌、全身的代谢改变。因为,人是一个整体。
这种交感神经兴奋、神经内分泌的改变,就会使得心跳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脏的耗氧也会增加;这些改变还会引起冠状动脉收缩,心肌供血就会减少;会使得血压升高、血脂升高,动脉更容易硬化;如果血管壁上有斑块,冠脉痉挛、血压升高会使血管壁受力改变,斑块就容易破裂。
交感神经兴奋,容易发生心律失常,还会使心肌发生室颤的阈值降低,容易触发了。因此,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猝死的机会也增加了。
身体里的这些异常改变,还会影响血小板功能,使血小板更活化,其他凝血功能也增强,更容易“长血栓”了。
总之,这是一系列改变。
这些改变,增加了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的发生,增加了冠心病、糖尿病、动脉硬化、血栓的发生,也就增加了心肌梗死、脑卒中的发生。所以,抑郁/焦虑是会增加心血管病的患病和危险程度的。
同样,心血管病的患病增加,心梗、脑卒中、糖尿病的发生,也会使得患者更加抑郁焦虑,这样互为因果。
不少心血管病患者在患病之后对疾病的顾虑大,甚至消极悲观。不少人有失眠,或是入睡困难、或是早醒。有些患者对于服药、生活方式的要求比如戒烟限酒、控制饮食等有抵触,不愿意遵医嘱,不好好服药,因此也影响治疗效果,所以预后也差。
因此,对于心血管病患者,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很重要。在健康生活方式中,心理平衡是四大基石中重要的一块。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界定,人的健康长寿60%取决于生活方式和心理行为习惯,另40%中,15%是遗传,10%是社会环境,8%是医疗条件,7%是气候因素。美国也有一项对200万人的死亡原因分析,发现40%以上死于行为因素,其中19%死于烟草,10%饮食不合理、缺乏运动,12%精神创伤。所以,健康的生活方式很重要,心理平衡很重要。
怎样去发现精神心理问题?
有专家给出了“三问法”。问三个问题,如果有两条都回答“是”,那八成就是有问题了。
1.是否有睡眠不好,已经影响白天状态或需要用药?
2.是否有心烦不安,对以前感兴趣的事情失去兴趣?
3.是否有身体明显不适,多次检查没发现可以解释的原因?
注意,这“三问”只是初(粗)筛,如果有问题,还需要再看专科、再做测试的。
心理问题也是疾病,并不是“思想有问题”。发现了心理疾病不必回避,是可以治疗控制的。
对于心血管病患者,治疗了心理疾病,改善了焦虑/抑郁状态,也会改善心血管疾病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观察就发现,同时治疗了焦虑,降压疗效就会明显提高,心室肥厚也会得到改善。
文章来源:慢病管理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