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爱中成长
生命在爱中成长
魏晨
岐山特殊教育学校
他叫小川,一个8岁的轻度智障且伴有多动和自闭的男孩,2014年3月进入我校一年级学习。小川虽能够简单表达需求,但词汇贫乏,语言量少。好动,静坐不会超过五分钟,任性、偏执,没有任何纪律概念,课堂随意走动,掀桌椅,拿同学的学习用品,对老师的要求置若罔闻,对老师所讲知识毫无兴趣。入学时,对新的学习环境不适应,情绪极不稳定,经常烦躁不安、哭叫不断。
我带一年级运动与保健。有一次天下雨,改上室内课,课前我用手机播放了一支儿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发现小川出奇的专注和安静,可以看出他喜欢音乐。
从那以后,我经常利用大课间或上课间隙,用手机播放音乐给他听。他起先有些戒备,慢慢地和我越来越亲近,敢从我手中拿过手机自己翻找喜欢的音乐。偶尔还和我进行简单的对话。经过两个多月,小川明显减少了焦躁情绪发作的次数,减少了过激破坏行为。但就是独来独往,不和其他同学玩。有什么办法能帮到他呢?
此后,在楼道或校园见到他时,我就主动热情地和他打招呼,体育课上组织分组活动时,也有意安排性格友善、热情开朗的学生和他一起,主动接近他,帮助他。慢慢地,他对大家地招呼开始有回应了。别人叫声“小川!”他总是回过头来,笑微微地、脆生生地应一声“哎!”问他话,有时答话有时不答话,但会对人微笑,这是友好的、喜欢的、信任的微笑。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因此,我特别重视和学生家长的交流。小川母亲每到学校一次我都会找机会和她交流,尽量多掌握小川在家庭的生活表现,治疗经历。通过与小川家长的交流,我了解到小川家像许多残疾孩子的家庭一样,迫于经济压力,父母长年在外打工,在家照顾的奶奶因为年迈,只管孩子吃饱穿暖,没有精力和能力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更不会顾及孩子情绪的变化。孩子缺少亲情抚慰,情绪问题比较严重。我建议小川妈妈在家乡就近找份工作,尽量多给小川陪伴和关爱,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抓紧时间,争取孩子得到更好的康复。小川妈妈听从了我的建议,回到家乡,每周和小川爸爸一起亲自接送孩子上下学,小川在爸爸妈妈地陪护下,总是开心地来开心地去,家长反映孩子在家庭的表现也有很大进步。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特殊教育园地更是如此,我愿付出自己一腔的热忱和慈爱,呵护这些孩子,帮助他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