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饕食话之在石渠草原品味珍馐
茫茫的石渠草原,并非不毛之地。不说它育出的那些肥美的牛羊,单说辽阔的草坝子上出产的冬虫夏草、白菌子,和泥曲河中那多若锅中下的面片子般密集的鱼儿,就够人称羡不已。
色须草原
1977年,我们在石渠采访,县商业局的同志告诉记者,全县每年收购的虫草,一般都在4顿(8000市斤)左右。那时一市斤虫草,收购价不超过百元,不像如今一些人吹的那么神,炒到了几万元一斤的天价。虫草蒸鸭子,是民间热吹的一道滋补美食。适逢款待省上客人,热情的石渠同志在席上特地上了道虫草蒸鸭子:放在小面盆里的鸭子上,每盆都盖了一层厚厚的虫草,少说不下半斤。我们几个随行记者也一起着实品尝到了虫草蒸鸭子的味道,品尝到了草原的富有与阔绰。
冬虫夏草
白菌子,是石渠草原著名的特产。随着短暂的夏天一闪现,蒙蒙细雨中那珍珠般的白菌子就若繁星点点撒满绿色原野。我们正好赶上了这个季节,一天跟着几个“老草原”牵着的驮着一对尖勾沟子背篼的黄牛屁股后面,不到半天功夫,就拣拾了一驮鲜鲜的山珍而归。“老草原”们的经验是,清蒸猪肉罐头烧白菌味道最美。我们如法炮制,口福大饱。“老草原”还告诉我们,石渠草原出产的白菌子,并不像其他地头的白菌子那样雪白,而呈米黄色。看上去米黄米黄的才是“真货”。商业局每年收购的干白菌,早被上海的几个大餐厅预订一空。
泥曲河
泥曲河,流经海拔4000多米的石渠草原,有“天河”之称。在那没有丝毫污染的“天河”中,水美鱼肥。1974年我们到西区(色须)采访,同区上的同志吃住在一起。那年月,巴颜喀拉山下辽阔的大草原上,不仅没有电视看,连收音机也常常没有信号。工作之余,大家只有相约去逛色须坝子,最吸引人的就是从坝子中穿越而过的那水清鱼肥的泥曲河。最惬意的是拿起一条拦河网,对河两岸一家牵一头,在不宽的河中放网遛鱼,还有伙伴牵起驮有两个尖勾沟子背篼的黄牛在后边跟着。不到一个时辰,将网一收,活蹦乱跳的鱼儿就装满一驮,足有百来斤。“吃鱼没有得鱼欢”。其实大家不是为了吃鱼,只是以遛鱼为乐。可鱼不得吃。那么多如何吃得了?大伙儿就专挑那有重口的花鱼的嘴唇吃。那肥厚的鱼唇爆炒出来,鲜美无比,其味无穷。剩下的鱼身,弃之可惜。卫生所的几个女同志,就想出了个别样的吃法。她们先将那鱼身洗净蒸熟,抖散去刺,然后放在锅里用微火慢慢翻炒,做成鱼松储存待用。有的还将它带到内陆馈赠家人和亲友。
州草原我作队的哥们儿
后来碰到州草原工作队的哥们儿,他们的办最简单:将捕到的鱼儿,一条条开膛破肚后放到牛毛帐篷顶上晒干,收起来慢慢吃。一天,我们串进哥们的帐篷作客,他们便取出几条鱼干,在钢炉上烤来款待我们,就着奶茶,边撕边嚼,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