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到了:但实现“全民阅读”还得靠亚马逊
书籍在历史上曾是传播知识的最有影响的因素,也是保存知识的最有效手段。为了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同时呼吁保护文学、艺术创作者的知识产权,联合国在1995年决定,将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称“世界读书日”。
之所以选择这一天,有一种说法是因为世界文学史上的多位大师都是在这一天去世的,典型的比如塞万提斯、莎士比亚和加尔西拉索·德·拉·维加,他们都死于1616年的4月23日,因此这一天对于国际上的文学家们来说,有着缅怀先贤的意味。
在中国,自古都有阅读的美德传世——凿壁偷光、悬梁刺股,虽然其中也有科举制度泯灭人性的不光彩一面,但读书作为一种良好的生活品味和丰富个人见识修养的重要途径,时至今日依然被大多数人认同。
只不过,时过境迁,在现代化的大都市、繁忙的机械化生活、爆炸的电子信息潮流、便捷的互联网掌上设备——“读书”这件事永不会过时,但它显然需要更加便捷和现代化的载体和形式。而这,也正是笔者坚持认为,亚马逊能够帮助在中国实现“全民阅读”的理由所在。
和其他一些互联网书商一样,亚马逊中国的图书业务最早也是通过在线销售实体图书、音像制品而起家。但是在17年之后,现在的亚马逊中国已然具备了竞争对手或是实体书店们望尘莫及的巨大优势。
首先,作为一家在线书商,相比线下书店的一大优势在于跨越地域藩篱的销售和物流机制:全国各地的读者都能从亚马逊买到相同的图书,而不必受本地书店缺货之苦。事实上,得益于亚马逊独有的全球自营物流体系,亚马逊从图书的供应、存储、销售、运输等环节都能做到自营可控。这一方面使得亚马逊中国的在线书城拥有其他书商很难具备的海外原版书籍资源优势,同时也保障了实体图书运输过程中的安全——哪一个爱书人会愿意看到饱受暴力快递摧残的书页呢?
亚马逊不只是经营实体书,他们引以为傲的Kindle电子书设备以及与之配套的电子书销售、书籍讨论社区等才是这家科技公司实力的更进一步体现。根据亚马逊今年刚刚公布的统计数据,90后的读书者中有25%选择使用Kindle电子书设备进行阅读,而在00后中,这一比例甚至高达71%。换句话说,正是因为亚马逊Kindle阅读器的存在,才让更多的青少年愿意进入阅读的世界。
这些售价最少不过数百元,至多也不到流行智能手机三分之一的小型阅读器配备了不伤眼的高品质电子墨水屏、足以持续阅读数周的电池、轻量简洁的外观和科幻实用的电池保护套。同时,阅读者能以比纸质书低得多的价格直降在阅读器上购买正版电子书籍,还能和全世界的读者们共同讨论、互相荐书、或是和作家交流文章思想……
只要付少量的月费,就能通过Kindle Unlimited电子书包月服务无限畅读——像英文原版《哈利波特》全集这样原本昂贵的书籍无需再次付费就能随时畅读。而电子书的存在也帮助现代人在碎片时间里过得更有意义,甚至让社交平台也充斥了书评和读后感,变得“文气十足”。
而且,亚马逊电子书的悦读享受并不专属于城市小资:2015年起,亚马逊中国和中国扶贫基金会合作,通过Kindle“书路计划”,为偏远地区的小学捐赠Kindle电子图书馆,消除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存在的青少年阅读鸿沟。目前已经在六省捐建了32所Kindle电子图书馆,惠及近14000名学生。从今年开始,Kindle书路计划将会面向社会、企业和个人开放,鼓励大家都参与到推进普及便捷的现代化阅读善举中来。
最后,亚马逊是一家科技企业,也是全世界最大的云计算提供商——基于大数据的阅读统计活动已经成为了亚马逊一年一度的“固定节目”。今日出炉的“亚马逊中国2017全民阅读趋势报告”也再次揭示了互联网时代阅读形式电子化、、题材流行化、内容国际化、行为社交化、时间碎片化的五大特征。这些宝贵的统计数据不仅有助于书商改善服务,对于广大的作家来说,也是创作时的重要指导意见。
毕竟,每个时代有不同的阅读口味,而知识、文化只有迎合大众口味才能更好地被接受和传播;图书只有符合现代人多数的喜好才能真正实现“全民阅读”。从这个角度来说,亚马逊已然超出了一家书商的范畴,而成为了网络时代阅读习惯的推动者和规范者。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