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强教授:祖坟是守不过4代的,反观潮汕地区,祖坟却能守40代

纵观中国历史,有许许多多的民风民俗,正是这些来自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才造就了现如今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

而在众多民族风俗中,宗族祭祀似乎是绝大多数民族中必不可少的一种风俗。

在过去的民间社会中,一个宗族就代表着社会的生活条件和精神发展,那么,在当代社会中,像宗族祭祀这样的传统,在中国许多地方其实已经逐渐变得越来越淡薄。

反观潮汕等一些地区,这些传统文化却显现得十分清晰。著名学者、教授郑强教授曾提出一个与之有关的问题:“祖坟是守不过4代的,反观潮汕地区,祖坟却能守40代。”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会导致这样的现象和结果的产生?

地理位置

中国国土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不同的地理环境决定着这片土地发挥着怎样的作用,会孕育出怎样不同的文化和习俗。

回顾历史,中原地区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有一句古话说:“得中原者得天下”。这句话充分展示了中原地区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同时也暗含出中原地区注定是一个战乱频发、生活动荡、百姓疾苦的地方。

在许许多多中国的历史朝代中,绝大多数的朝代一般都会把都城建在北方地区或中原地区。

与此同时,国家之间的战争、朝廷衰落和百姓的起义都出现在北方和中原地区。因此,这些地区的百姓生活大都不是十分安宁。

一个宗族的延续,需要几代人、几十代人的共同努力。结合历史不难想象,当时的人们可能连饭都吃不饱、命都保不住,又怎么会有心思去关心宗族的事务。

相反在诸如潮汕等南方地区,战争相对于北方地区和中原地区来说是较少的,这样百姓就有了生活和发展的大好环境。

在整体大环境的作用下,宗族的兴起就显现得顺理成章。人们在实现基本衣食保障后,便会对宗族等文化方面产生兴趣。

而祭祀又是强化宗族关系和增进人们关系的重要方式,因此祭祀在潮汕等地区便十分盛行,同时也能得到很好地传承。

社会环境

在过去的古代社会,由于中国是由小农经济构建成的封建社会,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是安分守己地待在自己的家乡生活。

因此,不论是北方地区还是南方地区,在古代社会对待宗族文化和祭祀文化都十分地遵守和坚守。

但是,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发展得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走出家乡、走向城市,有的甚至走出国门。

人们开始逐渐不再满足于一辈子都生活在家乡的那一片土地上,也不再满足于兢兢业业守着祖宗们留下来的那些东西。

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加快,现在的年轻一代开始选择在城市或者异地买房定居,一旦走出来,像过去那样天天坚守在家显得不太现实。

年轻一代回家的次数开始逐渐变得越来越少,时间也越来越少。人们慢慢地就只有节假日才有时间能回去祭祀。再往后几代人,他们可能回去祭祀的次数会更加屈指可数。

与此同时,由于中原地区的多民族融合发展的特点,再加上新思想新文化的融入,现在的文化也就和过去祖先们所坚守的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区别和不同,其中就包括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近几年来,每年到清明节的时候,在许多城市都会出现“文明祭祀、移风易俗”等一系列宣传标语,同时为了保障安全和卫生环境。

在城市的一些地方还会设置一小部分的集中祭祀地点和场所。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近两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新型的网络祭祀活动也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

有时候不得不思考,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无疑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巨大的冲击。虽然方式渐渐变多了,形式也变得越来越多样,但是祭祀的含义却变得越来越模糊。

等再过几年,可能人们就只记得清明节要祭祀这个活动,而忘记活动的含义和本质。

传统坚守

说到大宗族,北方地区和中原地区很少有这样的延绵久远的大宗族。而在南方潮汕地区,就会有很多大的宗族和家族,他们可能传承几十代、甚至上百代。

透过纪录片可以看到,每个家族一年一度的宗族祭祀活动,无疑是他们这个宗族最盛大最重要的一个活动。

在纪录片中,他们有的远在国外,但是每年到这个时候,不论多忙,也不论在世界上哪个地方,他们都会义无反顾地回到自己的故乡,参加祭祀活动

潮汕等南方地区自古对家族就有着深深的执念,在同一个宗族的人会互相帮助和提携。

与此同时在他们的族训中也都透露着团结和互助。这里的孩子从小就要学习族训,牢记族训中的宗族观念和责任担当,时刻提醒和牢记宗族的观念

这种对传统的坚守和传承,能在当今世界依然延绵不息,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家乡和宗族从小深深烙在他们心里的执念。

这种执念大抵就像我们全体中国人对中秋节、春节等传统节日的传承,每年除夕。

不管你在哪里,你一定都会义无反顾地踏上回家的旅程,为了那除夕夜晚餐桌上的一顿团圆饭,也为了与家人的团圆。

当今社会,社会发展和文明程度变得越来越高,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浪潮中,有许许多多的传统文化被人们逐渐遗失和淡忘。而坚守和传承则成为了这个时代不可缺少且弥足珍贵的一种品德。

对于先辈们留给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一定不可丢失,而要继续传承和发展,使得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