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丨论普洱茶行业的终极问题
无视终端的真实需求,还在干仓、湿仓、老茶、新茶、茶粉、茶沱的概念上打转,茶品永远出不了藏家的库房、厂家的车间。
这些年,普洱茶行业在追求所谓创新方面,显然走了不少弯路,一些规模企业投入巨资开发的茶粉、袋泡茶、茶饮料、茶膏,甚至不伦不类的茶烟,市场反响之淡可见一斑。与此同时,一些茶企则忙着怀旧,复刻版“号级茶”、“印级茶”、蘑菇沱层出不穷。追求品饮便利性的创新,与尊重传统产品形态的复古并存,两条道路看似都行得通,却都看不清未来。
也许很多人都忽略了,这些年茶市表面的繁荣,并非依托终端消费市场拉动,而是绝对依靠藏家市场驱动。这样就容易理解为何“藏茶之都”东莞会有数十万吨囤茶量,藏茶市场为何会连连出现“崩盘”了。
相对于品饮消费者少得可怜的消耗量,绝大多数的年份茶还呆在藏家的仓库里睡大觉。只要藏家不出手,新茶仅依托消费品饮市场能出掉的只是极少部分。
茶市“勃兴”的错觉,令不少茶企误判了市场的真实需求。巨额投入的创新产品,终端却并不买账,原因很简单,肯入货的大主顾只会关心茶品的炒作价值、升值空间,首选当然是传统形态茶品。而真正喝懂了普洱茶的品饮消费者,也只会围着传统产品打转,对所谓创新产品不屑一顾;企业渴望的以冲泡便利性需求(快消)为主导的大众消费群,则很难对普洱茶这一单一品类提起兴趣——市面上有太多可替代品类,其它茶类、软饮料、咖啡、奶盖茶、花果茶不计其数,价格战、流量争夺战早已一片红海,用户习惯短时间内无法培育起来,销售陷入困境也就不奇怪了。
以往通过炒作模式完成原始积累的茶企,在原料价格不断上涨、终端年份茶库存压力逐年加大的情况下,新茶推广更加困难,年份茶“升值”变现也并非易事,只能在传统产品上多做文章,不断给藏家以新的刺激。
创新也好,传统也罢,能够解决普洱茶行业终极问题的,只有品饮消费这一条路可走。无视终端的真实需求,还在干仓、湿仓、老茶、新茶、茶粉、茶沱的概念上打转,茶品永远出不了藏家的库房、厂家的车间。
普洱茶的明天,不在“操盘者”手里,而在品饮消费者的茶台上。
文:老茶鬼(茶界独立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