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末期陈洪绶三十幅绘画赏析(下)
文\听月
明代中叶以前,基本上没有专门的人物画家,戴进、吴伟、唐寅、仇英等都兼善人物。明代后期,人物画的成就要高一些,也出现了较重要的人物画家。最著名的有八大山人、曾鲸、陈洪绶、丁云鹏、董其昌、徐渭、张宏、崔子忠等。这里我们介绍陈洪绶绘画作品。
陈洪绶(1599年—1652年),字章侯,幼名莲子,一名胥岸,号老莲,别号小净名,晚号老迟、悔迟,浙江绍兴府诸暨县枫桥陈家村人。明代著名书画家、诗人、儒客大家。其画手法简练,色彩沉着含蓄,享誉明末画坛,与当时的顺天崔子忠齐名,号称“南陈北崔”。人谓“力量气局,超拔磊落,在仇(英)、唐(寅)之上,盖明三百年无此笔墨”;当代国际学者推尊他为“代表十七世纪出现许多有彻底的个人独特风格艺术家之中的第一人”。
陈洪绶还画过一些插图和叶子。著名的有《九歌插图》《西厢记插图》,最著名的是他曾画过《水浒叶子》,并且流传下来,是今天能够看到的最早的《水浒》英雄画像。
陈洪绶的传世画作,还有《蕉林酌酒图》、《斗草图》、《疏林眺远图》、《渊明觅句图》、《举案齐眉图》、《出处图》、《竹林七贤图》、《秋林策仗图》、《玩菊图》、《五浊山图》、《痛饮读骚》、《王羲之笼鹅图》、《童子礼佛图》、《采菊图》、《摘梅高士图》、《阮修沽酒图》、《瓶花图》、《乔松仙寿图》、《松溪对弈图》、《江山卧游图》、《博古图》、《喜上眉梢图》、《梅花山鸟图》、《来鲁直夫妇像》、《红树扁舟图》、《秋山暮容图》、《牧牛图》、《抚琴图》、《布袋和尚像》等。
明代末期陈洪绶《蕉林酌酒图》赏析
《蕉林酌酒图》绢本设色 1649年作 天津博物馆藏
晚年时,陈洪绶人物画风格已经全面成熟。《蕉林酌酒图》是其代表作之一,为晚年心情苦闷的自我写照。表现一位高士在蕉林中悠然独酌的情形,人物右手微举杯,“翘二郎腿”,做深沉思索状。人物、石案、假山、蕉林均用线勾勒,染以淡雅色彩。石案上大水盂并染以绿锈,自是铜器无疑。这时期的画作与中年相比较,用线上更加柔润且高古老练,画面更悠然,着色也更清淡。在平淡中蕴含着变化,内涵深厚,画面格调清古高雅。此外,陈洪绶的人物画造型风格亦从传统图案中吸取养分,脱出了写实的限制,具有很强的装饰性意味,同时又避免了板滞和纯粹装饰美之特点。
陈画中多画芭蕉。芭蕉为中国南方庭院中所常见,也常见于其他绘画作品。这幅《蕉林酌酒图》中有大片的芭蕉,而且画面中那位滤酒的女子,就坐在一片芭蕉上,如坐在一片云中。这是老莲最为浪漫的表现方式之一。作于1645年的《品茶图》,正对画面的那位高士就坐在巨大的芭蕉叶上。作于1649年的《饮酒祝寿图》背对画面的高士,身下也是芭蕉。作于同年的《何天章行乐图》,也是一位女子坐在芭蕉上。老莲晚年曾暂居于绍兴徐渭的青藤书屋,那里就种有不少芭蕉。
明代末期陈洪绶《斗草图》赏析
《斗草图》立轴 1650年作 辽宁省博物馆藏
款署:庚寅秋,老莲洪绶画于护兰书堂。钤印:洪绶(朱文)
是图作端阳时节,仕女五人围坐石下斗草为戏的情节。人物神态生动微妙,各具神韵。湖石上盘曲老松,质量厚实,与疏朗的人物布局构成鲜明的对比,有利于打破构图的呆板。陈氏画风变形夸张,用笔谨劲连绵,如行云游丝,转折有力;设色艳而不俗。此作正是画家典型风格的代表作。庚寅为清顺治七年,系公元一六五○年,陈洪绶时年五十三岁。
明代末期陈洪绶《疏林眺远图》赏析
明 陈洪绶《疏林眺远图》镜心 设色绢本成交价92万元
《疏林远眺图》页,该页描绘一红衫文士,独坐小桥,悠闲远眺,表现文人士大夫寄情山水的高情雅致。陈洪绶的山水画早年直接受蓝瑛影响,构图奇特,用笔古拙。与晚明众多宗法元人,用笔追求干淡、疏松,重视笔墨皴染的文人画不同,他取法的对象是元以前。山石以线条勾勒为主,空勾少皴,用笔方硬古拙,拙中寓巧,追求晋唐人的高古意蕴。近景苍松枝干屈曲回旋,有如蟠龙。参天的古木,将中景空旷的江面与远景纪念碑式的远山有机的联系起来,即体现出虚实对比,也很好的营造出山高水长,意趣高远的意境。陈洪绶善于设色,画中主要以赭石、朱膘、花青、石绿为主,色彩冷暖对比和谐,山石、树木上的苔点则以“嵌宝石”的方法表现,极具装饰感。画中红衣人不是传统山水画中仅起“以标道路”作用的点景人物,很可能是画家心目中仰慕的文人高士,抑或是其自我形象的自况。
明代末期陈洪绶《渊明觅句图》赏析
《渊明觅句图》立轴 1651年作
款识:辛卯冬,老迟洪绶。钤印:陈洪绶印、章侯
桂馥(1736-1805)题裱绫:所见老莲索句图不下六七本,或一人孤吟,或二人共赋,或行或立,或坐或伸纸欲书,或闭目沈思,如老僧入定,或在原野,目极千里,或倚竹俯首,下视(衣)带,无一雷同,而各尽其妙,春松先生出示此本,亦索句图也,头上簪菊老奴,奉酒当为陶公写照与向所见又别矣异哉。嘉庆丙辰(1796年)十月将出都,春松招同伊墨卿,何研农兰士小集,即席记。渎井复民桂□。钤印:老、渎井复民
伊秉绶(1754-1815):嘉庆三年(1798)上巳後四日,春松同年复持此画过,予获饱观,为是日法梧门、马秋药、李石农、蒋砺堂以春松出守杨州,同游崇效寺,言别罗两峰後至见此画,叹绝手摸稿本而去。汀州伊秉绶墨卿记。钤印:子墨客卿、阿衡之苗
诗堂:陈老莲渊明索句图,此幅为仁和魏氏世守之物,戊午秋老友魏野鹤为我作缘得藏秘笈,每一展览欢喜赞叹不能自己,庚申十月重装,越二年壬戌八月依未谷跋语题此周庚记。钤印:周庚长寿
老莲生於明万历己亥,甲申後改号悔,此图是顺治八年(1651)年五十三所作,故署款老迟,当百馀年前精□如伊墨卿,桂未谷诸贤已珍重若此,矧百屡经兵燹,又时时流入异域,海内真迹毋怪希如星凤一旦得此,能不球视之,苕上老民又书於寿甓轩中。悔下脱迟字次晨始看出。钤印:老卷雅好、庚、木居士、吴兴。
明代末期陈洪绶《举案齐眉》赏析
《举案齐眉》设色绢本 立轴 1651年作
款署:云溪老悔洪绶画于翻经阁,辛卯仲冬。钤印:陈洪绶印、章侯
这幅《举案齐眉图》图,因它画意构图,与《博古叶子》中“梁鸿”一页极相吻合,如出一辙。“举案齐眉图”故事据《后汉书·梁鸿传》:“(梁鸿)为人赁春,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后泛用以形容夫妻相敬。宋周紫之《竹坡诗话》“刘元素名博文,与余为同郡……内子朱,贤而善事其夫,每举案齐眉,相敬如宾……”。此幅绘梁鸿妻送馔,双手托盘至眉间,梁鸿扎软巾,小袖短衫,以手奉迎,其妻孟光素裙窄袖,髻无钗环,四周有石案杵春之属。此幅《举案齐眉图》亦被业内认为是其传世绘画木刻《博古叶子》的稿本之一。画面左下方有徐邦达、程十发两位先生的题跋
明代末期陈洪绶《出处图》赏析
《出处图》手卷 设色绢本 1651年作 (3920万元,2010年6月北京保利)
这幅图卷是陈洪绶在去世前一年为周亮工所作,这一年陈洪绶相继为周亮工一共创作了42件作品,《出处图》则是其中的精品。展卷之后则可见诸葛亮与陶渊明盘坐于树下正侃侃而谈,诸葛亮头戴“诸葛巾”,陶渊明则手捧无弦琴,形象格调高古,气韵不凡,人物衣袖由一根根行云流水般的线条绘就,每根线条都不另起笔,如若不加停顿似的一气呵成,而线条与线条的排列则构成了陈洪绶特有的韵味。
不仅如此,陈洪绶还赋予这幅画不同于寻常的特殊意味,画面中诸葛孔明与陶渊明分别生活在不同朝代,而陈洪绶把二人安排到同一个画面并不是一个偶然——诸葛亮的形象代表了古代儒家出仕为官的一个理想典范,而陶渊明则象征着古代文人墨客的一种隐逸情节。陈洪绶创作这幅图画的时间是公元1651年,此时的周亮工已经从曾经的明朝御史变成清朝的降臣,这对于宁死都不降清的陈洪绶来说是不能够认同的,于是他通过笔下的陶渊明(周亮工与陶渊明同字元亮)——陶渊明呼唤着诸葛亮的手势巧妙向周亮工的表达了规劝之意,这看似朴拙的画面寓意极为深刻,可谓是弥足珍贵。
而手卷前后的引首则是周亮工在福建赴任后,结识的书法家林宠和郭鼎京所抄录。二人根据画面的人物用楷书写下了诸葛亮的《出师表》和陶渊明的《归去来辞》。
明代末期陈洪绶《竹林七贤》赏析
《竹林七贤》手卷 设色绢本 (1970万港元,2009年11月香港佳士得)
题识:洪绶为且潜道人仿唐人。钤印:洪、绶
题跋:吴咨 (1813-1858) 为寄舫仁兄长跋于咸丰壬子 (1852年) 正月。包栋 (晚清) 长跋于同治丁卯(1867年) 并钤二印。
王鸿朗 (晚清) 跋识:光绪己卯 (1879年) 闰月,新吾仁兄索题长句,适有李木斋所饷陈醪,连日把杯引卷俄尽一瓮,侍者窃笑谓,何处得此下酒物也。王鸿朗并记。钤印:吉父审定
明代末期陈洪绶《秋林策杖图轴》赏析
陈洪绶《秋林策杖图轴》,为绢本,设色。绘石坡高树数株,叶落枝秃,残红点点,一策杖高士赏观秋景。石桥下流泉潺潺,树端白云缭绕,远水横披,青山一抹,一派深秋幽旷景致。图上有陈洪绶自题:“唐豫老师兄属,陈洪绶画。”钤“章侯”白文方印,“洪绶”朱文方印。该作品著录于翁万戈先生所编著的《陈洪绶》中卷第241页(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翁先生定名为《山水人物轴》,据考证大约画于顺治七年(1650年),陈洪绶当时53岁。
明代末期陈洪绶《玩菊图轴》赏析
明·陈洪绶《玩菊图轴》,纵118.6cm,横55.1cm,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画中一高士扙坐于木瘤矮凳上,前对石上瓶中插有秋菊,人物神态漠然,衣折细若游丝而多提顿,画木瘤矮,笔多转折,取意严谨,瓶花与石,笔墨则趋灵动。画中高士造形虽然无一般陶渊明之特征,唯陈洪绶所画陶渊明像,往往自出心裁,是此玩菊图可联想及渊明之雅兴。
明代末期陈洪绶《五浊山图》赏析
《五浊山图》绢本水墨 (美)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五拽山在浙江金华、杭州和绍兴之间,因有五潭之水,泛溢悬流,宛转五级,故日五浊。此图构图缜密,画面丰满,仅留右上角为天空。树林繁茂,山势高峭,树木岩石以不同皴法表现,山石方硬以淡墨染之,富有层次。
明代末期陈洪绶《痛饮读骚》赏析
《痛饮读骚》设色绢本
款识:老莲洪绶画於萧远堂。钤印:弗迟。
题跋:运生以此帧属余监装於南,适刘松岚北上,余转属松岚就都门背。松岚分苻奉天,乃宛转寄还运生,余未见也。乙卯冬运生出示於京邸,因记装画之颠末如此。肃然山外史桂复。钤印:冬卉。
余既题此之後五日,与李贞甫先生同来,又得重观老莲此迹,信有缘也。未谷又记。钤印:老。
癸丑之春,方纲复与此图相对旬月。钤印:翁方纲
《痛饮读骚图》画了一胖一瘦两位高士,对坐在石桌前,边饮边谈,桌上摆放着壶、碗、书籍--可能是屈原的《离骚》。胖者正面,是这里的主人,手捻腉沤,满面正气,好像读有所得,在发了一番议论之後,忽又有所思;瘦者看来是造访的客人,听了主人的高谈阔论,表示质疑,正想询问或反驳……这是一幅他很喜欢画的题材,技术熟练、笔法老辣,人物神情活现,生动有趣。
明代末期陈洪绶《王羲之笼鹅图》赏析
《王羲之笼鹅图》设色绢本
作品描写东晋大书家王羲之爱鹅故事。王羲之身穿红袍,峨冠博带,手执团扇,身后随一老仆,左手执杖,右手提笼。人物衣纹高古,清圆细劲,线条流畅。形象地再现了王羲之高雅脱俗的潇洒风神。
明代末期陈洪绶《童子礼佛图轴》赏析
陈洪绶《童子礼佛图轴》,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陈洪绶祖上为官宦世家,至其父家道中落。出生前,有道人给他父亲陈于朝一枚莲子,说“食此,得宁馨儿当如此莲”,所以陈洪绶出生后,小名即为莲子(晚号老莲),谱名则为洪绶,一名胥岸,字章侯。
陈洪绶幼年即展露出了极高的绘画天赋。九岁父亲去世,随蓝瑛(“浙派三大家”之一)学画花鸟。蓝瑛赞叹道:“使斯人画成,(吴)道子、(赵)子昂均当北面,吾辈尚敢措一笔乎!”自愧在人物写生上力不及洪绶,并从此立誓不再画人物,曰:“此天授也。”
明代末期陈洪绶《采菊图》赏析
《采菊图》 陈洪绶
有一次,陈洪绶在杭州学府里见到李公麟七十二贤石刻像,用十天时间画了一个摹本,人们都说临得很像,陈洪绶听了很高兴。后来他又去临了十天,边临边加以改造,结果人们都说临得不像,而陈洪绶听了却更高兴。
明代末期陈洪绶《摘梅高士图》赏析
关于陈洪绶的绘画天赋,还流传有这样一个故事:
相传陈洪绶四岁那年,到亲戚家的私塾里念书。有一次,亲戚因有事外出,交代家童不要弄脏墙壁。就在亲戚离开后,陈洪绶走进这间房子,他觉得在这高大的墙壁上画些什么会很好看的。可是因为家童在旁看守,于是对家童说:“你为什么不去吃饭呢?你放心好了,我不会弄脏的。”
家童便放心地吃饭去了。陈洪绶脑海中则浮现了一尊不知在哪里看过的关公像,于是便用桌椅做脚手架,拿起笔把它的样子画在墙壁上。不久,家童回来一看这情景,怕被打一顿,吓得嚎啕大哭。
后来,陈洪绶的亲戚见了,以为是关公显灵,不但不怪罪陈洪绶,反而对画像又是下跪又是作揖,从此就把这间房子作为供奉神像的地方。
明代末期陈洪绶《阮修沽酒图》赏析
他还喜欢搞怪,就算是画男子,也给男子头上或手上等部位添几朵花,就连水浒中的插画也不例外,他的画就如他的人,一样的怪诞有趣,令人忍俊不禁。或许这是他在历经世事、饱经风霜后,还仍然保留着的难能可贵的赤子之心。
明代末期陈洪绶《瓶花图》赏析
陈洪绶《瓶花图》,绢本设色,大不列颠博物馆典藏
陈洪绶的构图大胆活泼、自成一格,画面用线设色有独特之风味,气韵古朴、神态生动,不得不说陈洪绶的花鸟画独具魅力而又妙不可言。
明代末期陈洪绶《乔松仙寿图》赏析
乔松仙寿图 轴台北故宫藏
本幅用笔沉稳,线条遒劲有力,设色明艳,构图奇绝。人物身躯伟岸,五官夸张,形貌怪异;松石造型规律,富图案装饰趣味。幅上款题有「莲子与翰侄,燕游于(点去)终日」之语,显然画中松树的人物应该就是自署「莲子」的陈洪绶。虽然陈氏传世的画迹甚多,但唯有此轴是他的自画像,自然弥足珍贵。
明代末期陈洪绶《松溪对弈图》赏析
《松溪对弈图》轴纸本设色上海博物馆藏
图绘众山争秀之景。山上杂树丛生、白云萦回、清泉潺潺、房舍隐约。近处临涧松林嘉树阴中,两位老者正在纹枰手谈,两位持杖老者一坐一立在旁观战。而一位弈手正回首与左侧老者交谈,似在听取其指点。右侧树隙间一童正在烹茶,以助弈兴。表现了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此图树石的造型稚朴而寓装饰性。山峦的皴法作披麻皴,不求丘壑变化,只作平行披拂,殊有别趣。款署[老遲洪绶]。
明代末期陈洪绶《江山卧游图》赏析
《江山卧游图》图卷为老莲晚年为故交周栎园所作,描绘了陈老莲心目中的世外桃园,一展老莲山水笔墨功力。本卷乃是叶恭绰自张大千处求得,被遐翁奉为至宝,题跋再四。依靠题跋中涉及溥儒、张大千、叶恭绰、吴湖帆、关伯衡、黄君寔等诸位收藏界巨擎掷地有声的证词,描绘出清晰的传承脉络,使得此画卷彰显出更为其与众不同的魅力。
以画面风格论,该卷亦是陈洪绶笔下极难得的山水画精品,值得郑重载入史册。老莲存世山水极少,仅有南京博物院藏《陈洪绶山水册》、美国翁万戈藏《陈洪绶早年画册》、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山水人物图》等缪缪几幅。其山水早年受蓝瑛画风熏染,却青出于蓝,更为清雅秀润,简洁古淡,将文人画的美发展至极。
明代末期陈洪绶《博古图》赏析
《博古图》立轴 设色绢本 1625年作
题识:乙丑秋暮,为鲁棻写上宗甫叔寿,洪绶。 钤印:洪绶、章侯
裱边:陈老莲于天启五年(乙丑)作古铜瓶中插寒梅,月季数枝,勾勒精劲,傅彩秾丽,旁侧更佐以盥水圆卮,高矮相映成趣,时年只有二十有八,洵为难见妙品,毋以早笔而轻视之也。戊寅冬月,晴窗奇暖,友人出以相赏,漫识数语如此,东海徐邦达书。
若论及明末诸画家对中国画坛影响之大者,陈老莲应是当仁不让地位列第一梯队。盖清代以降,学人物画者,少有人能脱于陈氏之窠臼;而其作花卉,亦是一代宗师,后世以之为圭臬者同样不乏其人。本幅《博古图》为陈洪绶早年力作,构图精妙,线条挺秀,敷色典雅,虽在造型之古拙、线条之凝练上尚不能与后来的作品媲美,然则,已远非一般画手所能比肩。
明代末期陈洪绶《喜上眉梢》赏析
《喜上眉梢》1627年作
此图绘喜鹊栖于梅枝。红梅迎春,喜鹊报喜,是预祝友人春风得意,好事频临。用笔近于宋法,勾线用墨坚实沉厚,梅干的线条曲而圆柔,又近于元人,富灵秀圆润感。梅干上苔点以浓墨点后,复加点石绿色,十分醒目,而梅花画法,又似宋似元,自有新意。图右自题诗一首:“高格老桂暗天街,梅水烹茶有好怀。写与来君悬壁去,雪飞月冷坐空斋。丁卯清夏,洪绶”可知此画是赠送给好友来钦之的一幅祝吉图。
明代末期陈洪绶《梅花山鸟》赏析
《梅花山鸟》立轴 绢本设色
此画巨大的太湖石后,有一棵树干盘曲的老梅,枝桠上满布着含苞待放和盛开的梅花。一只山鸟伫立枝上,侧头而望。这只山鸟的鸟喙平伸,表情极富趣味性。陈洪绶以古籀法写梅干,笔力雄健。花以钩勒填彩法画成,轮廓线条细如游丝,遒劲稳定。花瓣和花蕊都用白粉点染,瓣瓣丰厚,朵朵圆实。石的皴纹扭动,笔墨圆润而含蓄。
明代末期陈洪绶《来鲁直夫妇像》赏析
陈洪绶《来鲁直夫妇像》分两轴,纵横尺寸均为102.5×45.5cm上海工美2010成交价1344万元
陈洪绶的人物画精品《来鲁直夫妇像》中的来鲁直、黄氏夫妇为长河人,来鲁直是陈洪绶妹夫来咨诹的的堂伯。该画原为赖少其旧藏。2000年,赖氏去世后,被上海工美拍卖有限公司征得。2010年4月,在『唐云百年-十五周年庆典』拍卖会上公开拍卖,估价400~1000万元人民币,最终被浙江一知名收藏家以1344万元高价竞得。2011年8月,该画又被评为“浙江民间收藏十大精品”之一,可见这件作品的份量。
此两件作品所绘为来鲁直及其夫人像。来鲁直,萧山人,为陈洪绶岳丈来斯行胞弟。从来斯行、来宗道昆仲的题跋可知,陈洪绶于崇祯辛未(1631)年完成此图,是时只有33岁,属于他早期的人物画。
在古代没有照相技术的条件下,画像写真是传载人物形象的唯一手段。来鲁直之子来咨隆延请陈洪绶为过世的父母画像留影,以作纪念。由于特殊的家族关系,加之来鲁直又是陈洪绶夫人的堂叔,显然陈洪绶只能以“敬图”来完成这一使命。态度毕恭毕敬自不用说,即是画面的配景,也运用了隐喻,以达到颂扬先人的目的。
来氏为萧山望族,而陈洪绶家族与来氏家族有着多重关系。一,陈洪绶祖父陈性学,乃神宗万历时陕西布政使,与同时期任福建布政使的来斯行交往甚密。因为职位相同,且均为浙江人,故两人在交往频繁,友情非同一般。二,陈洪绶的父亲陈于朝和来宗道有同学之谊。来宗道比陈于朝大一岁,在一起习八股,来宗道于明神宗万历三十一年(1603)中举,后成进士,后又七次进阶,并当过大学士。陈于朝英年早逝,来宗道特为他写了《陈于朝墓志铭》。三,陈洪绶为来斯行的女婿,其妹妹为来宗道的儿媳。
明代末期陈洪绶《红树扁舟图》赏析
《红树扁舟图》立轴
陈章侯此幅较之前幅更觉墨法沉郁,皴染积淀深厚,后之龚半千墨法,与此异曲同工,远嶂一带,显隐云中,勾勒笔法绵长柔劲,圆转遒曲与其人物衣褶画法出于一辙。2此幅亦张大千所藏。幅小笔精,所谓小中见大者。
明代末期陈洪绶《秋山暮容》赏析
《秋山暮容》立轴
此幅张大千收藏。图绘近汀远峰,水墨皴染随笔生发,近树秋叶旷水,远峰如拳,一秉蓝瑛山水家数,盖老莲山水出于田叔之门,与其缜密繁复之人物,别具萧朗况味。
明代末期陈洪绶《牧牛图》赏析
《牧牛图》镜心 设色绢本
《牧牛图》描绘古松下,溪涧旁,一牧童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正牵一头水牛过溪间的木桥。画家将牧牛童用力牵曳,水牛仿佛对狭窄的小木桥,桥下湍急的水流有所恐惧,不愿听主人驱遣,拒绝过桥,双方对峙的瞬间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画中物象比例略有夸张,牧童与参天的古松,身躯庞大的水牛与小桥形成鲜明的对比,构图也借用南宋马、夏以边角取景构图的特点,从而强化、烘托出人、牛之间戏剧性冲突的情节和效果。画中坡岸、岩石具有较强的体面感,很好的体现出江南水乡的地域特征。皴法上借鉴了南宋李唐的斧披皴,虽也是卧笔挥扫,横刮竖皴,但用笔又所节制。流水、松鳞、松针的描绘,都具有陈洪绶笔下特有的强烈装饰感。
明代末期陈洪绶《抚琴图轴》赏析
陈洪绶《抚琴图轴》,明代,纵107.7cm,横52.3cm,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本幅画士人巾服坐磐石抚琴,仕女六人环侍,由前至后,一捧盘,一执红拂,一捧香炉,一捧古瓶,内插珊瑚,一抱阮,一持白羽扇。
明代末期陈洪绶《布袋和尚像轴》赏析
陈洪绶《布袋和尚像轴》,明代,绢本淡色,纵65.3厘米横40厘米,中国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其画法远承唐宋,融合元明,以怪诞奇崛的独特审美风格独树一帜,清初曾为正统派文人画家、理论家视为野恶,绘画技法和美学思想启迪了当代和后世的许多艺术家,生平事迹在其生前身后已不断被记述、著录、研究。
明代末期陈洪绶《三星图轴》赏析
明·陈洪绶《三星图轴》,浅设色绢本,纵125.3公分,横52.2公分,《祕殿珠林续编》乾清宫著录,款:云溪山民洪绶。画於静远居。钤印:章侯、陈洪绶印、鉴藏宝玺八玺全、太上皇帝之宝、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