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八篇 中华玉文化在上海世博闪光
上图为首都博物馆展品。
中国有7000多年用玉的历史,玉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深刻反映各历史时期宗教、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状况,而且自古就以玉比德,表达陶冶情操的美好愿望,见证中国人民含蓄内敛、秀外慧中的传统美德。
玉文化展示,是上海世博的一个亮点。台湾40年后重返世博会,除台湾馆外,还设有世博历史上第一个台湾企业馆——震旦企业馆,以“中华玉文化·城市新风格”为主题吸引观众眼球。震旦馆顶部有两座高达6米的红山玉人雕塑,拥有6500年的历史,是红山时期的玉中瑰宝。在古代,红山玉人用来祭天礼地,也有守护的意义,红山玉人的脸是龙的形象,身体为人形,头有四角及两耳,又有太阳神的形象。红山文化年代为公元前4000~前3000年,与中原仰韶文化同时期分布在西辽河流域的发达文明,有极具特色的陶器装饰艺术和高度发展的制玉工艺,全面反映我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C形龙”原称“红山玉龙”,也有“中华第一龙”的美誉。平面形状酷似C字,形象比喻为“C形龙”。玉龙以一整块玉料圆雕而成,细部运用了浮雕、浅浮雕等手法,通体琢磨,较为光洁,可见当时琢玉工艺的发展水平。龙是中国神话中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对现代中国人来说,龙的形象更是一种符号,一种情感,一种意绪,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常令人奋发,自豪。震旦馆将3座2 米高的“C形龙”放置庭院中供参观者摄影留念。
玉的起源是传说中的“女娲补天”。震旦馆拍摄了史上第一部“女娲补天3D动画”,片长3分钟。传说水神共工造反,与火神祝融交战,共工战败用头怒撞世界支柱不周山,导致天塌陷,天河之水倾注人间,泛起洪水滔滔。女娲不忍人类受难,用36500块石头炼出五色石补好了天空,人类得以安居,补天过程中落下的碎石化为玉石,故为玉的开始。观此影片,场面栩栩如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震旦馆采用全息影像技术,展示从红山文化至清代各历史时期代表性玉器40多件,有金镂玉衣,西周的“玉舞人”,“玉鸟”等。影像放大并可从360度角度清晰观看。展馆内展出了一座2.5吨重的玉山子,为千年玉雕精华。玉山子即圆雕山林景观,分别雕出山林、人物、动物、飞鸟、流水等,层次分明,各具形态。这件玉山子作品以“攀登喜马拉雅山”为主题,在河南挖出重达2.5吨的一块山料上,1962年由13位玉雕艺人历时3年半完成,玉山子运用国画艺术中的散点透视法,夸张法处理,把39位登山运动员的英姿、105座山峰及云海展现得恰到好处,惟妙惟俏,堪称集7000年玉雕之精华,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国宝级艺术品”。展馆还展出北京奥运会“金镶玉”奖牌。奖牌采用青海昆仑玉,与和田玉同样产自昆仑山系,为玉中上品。
人们喜爱玉,不只是为了鉴赏,为了收藏,也不只是象征财富,因为艺术品,尤其是高档艺术品,极具增值价值,年代愈久,价值愈高。更重要的,是在于玉的文化价值,玉文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缩影。人类初始,用玉是为礼瑞,佩饰、丧葬,春秋时期,对玉的特性赋予了人格化的推崇。孔子倡导“君子比德于玉”,人们借助玉料特性比喻玉有五德,即“仁、义、廉、信、道”。人们尤其用玉石象征东方文化的特性,与西方的宝石文化有所差异。玉石质地温润,符合古老的儒释道理论,虽不能完全中庸,一定不要锋芒毕露,崇尚一种含蓄的美,蕴涵,内敛,东方的传统美德。于是有“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之说。而以钻石为代表的宝石,则有令人炫目的张扬之美,符合西方人的直白、夸张的性格。“金镶玉”受人们喜爱,也是金象征男性刚强,玉象征女性柔美。所谓“金玉良缘”,情比金坚,玉成良缘,所谓金玉满堂,则象征财富与才华。玉的文化价值还包含因材施艺、精雕细琢的艺术价值,以及设计、纹饰、雕塑等创意美学,同样成为这类艺术珍品财富价值的重要因素。上海世博会玉文化的展示,将引起人们对玉文化的关注和研究,成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契机。(来源:2010年5月26日 中国产经新闻特约评论员王福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