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三篇  东北地区的远古文化2

X
(续)
  红山文化前段时期
  红山文化这一名称的提出始于1955年,而由以得名的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后遗址的发掘工作则早在1935年就开始进行了,到目前为止,围绕这一文化所做的考古工作在东北地区是最多的,因此,这个文化的知名度也就比较高。红山文化所延续的时间可与本书提到的仰韶文化大略对应。红山文化的前段时期,指从公元前第五千纪初到第四千纪初以前这段时间,即大约相当于中原的半坡文化阶段(包括庙底沟文化初期在内)。
  考古学文化和居民的分布这一时期东北地区的原始居民创造的考古学文化目前已知有如下七种:红山文化(指红山文化前段。本节中几提及红山文化而未加特别说明者,均同此理解)、赵宝沟文化、富河文化、上宅文化、新乐文化、左家山二期文化和小珠山一期文化(图4—4红山文化前段时期东北地区西南、中南部考古学文化分布图。●红山文化前段分市区●赵宝沟文化分布区●富河文化分布区●新乐文化分布区●上宅文化分布区)。
  有关此时的红山文化考古工作不多,已知西拉木伦河流域是它的主要分布区, 赵宝沟文化则大体分布在由滦河、西拉木伦河和医巫闾山组成的包围圈之内,显然,它和红山文化在西拉木伦河以南的区域,有一个不小的共同分布面。从目前所了解到的情况看,在红山文化和赵宝沟文化共同分布区内,二者的村落往往相邻对峙。比如兴隆洼一号遗址的B区即是一处红山文化村落,这个村落或其中部分房址被废弃的年代正值半坡文化晚期,其形成的时间当比这更早,距此村落500米的对面山坡上是属于赵宝沟文化的小山遗址,它的废弃时间也在半坡文化晚期之时。象这样不同文化的村落相邻而居的现象,不外乎出于以下两种解释:一是两种村落的居民在定居时间上互有交错,你来我往,也就是说,上述两种村落所存在的时间虽同属一个大的阶段,但它们各自从开始形成到废弃的过程并不很长,二者在时间经历上甚至本无重合的部分,只是留下的遗物不足以反映这短暂的时间变化,而给今人以两者同时并存的“错觉”;二是上述两种村落确曾有过一个平行发展、相邻并存的阶段。从已知具有如此分布特征的两种村落的数量来考虑,后一种可能性也许更大些。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促使红山文化和赵室沟文化的先民采取这一特殊定居方式的原因,恐怕多半是出于经济上的需要。此时的西拉木伦河以北是富河文化的主要分布区,在那里,富河文化与红山文化的居民也存在交错分布的区域,但这块区域的面积目前尚不清楚。上宅文化和新乐文化的发现范围分别与西拉木伦河流域的西南和东南相邻,前者目前只见于平谷、三河两县的泃河流域:后者只知在沈阳及其附近的地区。左家山二期文化的遗址至今除吉、长地区以外,尚无确定的发现。至于小珠山一期文化,基本上分布在丹东以西的辽东半岛一带。
  考古学文化特征、阶段的划分和文化渊源红山文化具有一个独特的陶器群,此时它的特征是:夹砂陶为主要陶系,泥质陶亦占相当比重。夹砂陶主要是灰褐色,最常见的纹饰是之字状压印纹,除延续兴隆洼文化那种直线或弧线状的之字纹外,还出现了一种弧度很大的之字纹,三、四道平行线为一组的划纹也有一定数量,素面陶很少。弧壁筒形罐是该陶系主要器类,其上之字纹或横压竖排,或竖压横排,两种兼施者为数也很多,罐底多见席印纹,其他器类有斜口器等。泥质陶最常见的是红或灰陶的敛口钵,有相当一部分口沿外表烧成一圈桔红色,习称“红顶钵”,钵多为素面,少数于口沿外施彩,彩陶图案基本上是用直线条组成的几何形纹,使用弧线绘彩的现象极少,彩色以红为主,此外,还有小口鼓腹罐和大口弧腹罐等。除小口鼓腹罐为泥条盘筑外,其他陶器凡能辨明制法者,皆采用包模贴筑和泥圈套接成型。
  红山文化包含两个发展阶段:早期的之字纹有很多接近兴隆洼文化第三期:横压竖排的之字纹行与行之间往往有些重叠,不够规整,筒形罐口沿外常见一周楔点、泥钉或短泥条等装饰;斜口器口下无鋬:钵仅素面一种。这一期相当于中原略早于半坡文化的一段时间,即公元前第五千纪前叶。晚期新出现一种大口小底的筒形罐,其上横压竖排的之字纹趋于图案化,十分规整,行与行之间常均匀地留有空行:一些罐的口沿开始贴一圈细而薄的附加堆纹:斜口器口下有鋬,有鋬的一侧器窒较早期低矮,并出现凹弧:钵类中新见红顶和口沿施彩的做法;小口鼓腹罐为新出现的器类。这一期的年代当对应在半坡文化阶段,较晚的遗存可至半坡文化晚期之时,亦即此期时间相当于公元前第五千纪后叶到第四千纪初期。
  红山文化的之字纹系由兴隆洼文化发展而来,筒形罐也应是本地区以前的文化因素之延续:但泥质陶的出现,尤其是晚期红顶钵和彩陶钵的流行,表明它接受了来自西南方面后岗一期文化的强烈影响。
  赵宝沟文化经过发掘的遗址主要有:内蒙古敖汉旗的赵宝沟、小山和河北省迁安县安新庄,该文化陶器所反映的文化特征是:夹砂陶为主要陶系,陶色多呈灰褐或黄褐;尚有少量泥质陶,表皮或灰或黑。陶器主要制法是包模贴筑和泥圈套接。盛行压印或划成的几何纹和压印之字纹,还有少量动物纹,几何纹数量最多,且花纹繁缛,结构复杂。器类有属平底器的弧壁或直壁筒形罐、鼓腹罐、盂和敞口钵,属内凹底器的椭圆底罐、尊形器和器盖(个别椭圆底罐和尊形器为平底),属圈足器的圈足钵和圈足圆腹罐等。赵宝沟文化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期的几何纹较为散漫而缺乏一定之规,有的甚至只是一些压、划直线的不定组合:器类有筒形罐、鼓腹罐、盂、平底钵和圈足钵。此时大体相当于上述较半坡文化略早的阶段,亦即公元前第五千纪前叶前段。第二期的几何纹已很发达,但斜向纹痕与横截陶器之平面间所夹锐角的角度较小,整个器表图案往往给人以“扁平”之感而不能一目了然:器类增加了椭圆底罐和圈足圆腹罐;筒形罐中新见个体较大者,敞口钵中还出现了相当数量的红顶钵。此期约当半坡文化早期,即公元前第五千纪前叶后段到后

(0)

相关推荐

  • 读普宁安溪张氏老族谱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这句话讲得真有意思. 近十多年来,一直在走访普宁乃至周边县市之村落,尝以之探究村与村之间的横向联系并其人文历史脉络,这当中,姓氏宗族文化是村落不可缺少的部分,又以族谱是为最直接的第 ...

  • 从工痕欣赏馆藏「红山文化斜口筒形玉器」

    斜口筒形玉器是红山文化玉器中典型的器物之一,因其形状如马的蹄子,因此而得名.扁圆筒状,一端作平口,一端为斜口,平口两侧各有一小孔,斜口外敞,制作此器先采用管钻法,再用绳线类带动解玉砂绕玉芯切割一周相当 ...

  • 建平县富山乡.红山文化【斜口筒形玉器】

    建平县位于中国辽宁省西部,燕山山脉向辽沈平原的过渡地带.横跨东经119°1'至120°2',纵跃北纬40°17'至42°21'.东邻朝阳市,西邻内蒙古的赤峰.宁城两市县,南接凌源.喀左两市县,北接内蒙 ...

  • 第七百七十二篇  东北地区的远古文化1

    X 这里讲的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指原昭乌达盟).哲里木盟(包括这两个行政区以北的属于锡林郭勒盟的范围).兴安盟.呼伦贝尔盟以及河北省的承德.唐山.廊坊三个地区( ...

  • 第七百七十五篇  东北地区的远古文化4

    (续)上述地区的人们通过长期实践,对岩石性能有了一定的了解,能根据不同用途之需要选用合适的石料来制做各类磨制石器.比如,大型斧系用于砍伐较大树木的专用工具,因此,多以玢岩等坚硬的石料制成.但石质愈是坚 ...

  • 第六百七十三篇  呼和浩特郊区的红山文化玉猪龙

    在呼和浩特市南郊的蒙古风情园广场上,坐落着一个巨大的石质红山文化玉猪龙仿品(见图1),把此园衬托得古朴神秘. X 图1 红山文化玉猪龙仿品.

  • 认知世事(七百七十三)

    当自己跌倒时,必须要识别障碍并勇敢地站起来: 当感到沮丧时,必须要懂得自我修复并重新开始: 当遇到困难时,必须要冷静地分析并找到突破口: 当犹豫不决时,必须看到目标,而不是改变方向.

  • 程子君:锦衣卫(长篇武侠小说连载之七百七十三)

    阅读本文前,请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们.欢迎指导,期待赐稿,体裁不限.诉说灵魂情感,传播社会万象,品论人生得失,关注百姓喜乐,倡导原创,感谢 ...

  • 第四百七十三篇  (转帖)细石核“边脊”技术传统初探

    X 图1 石核 博主藏品. 华北的细石器遗存历来很受研究者的关注,细石器工艺技术传统的研究是其中的一个重点.学者们一直在努力构建华北传统的细石器工艺体系,不过由于受资料的局限,研究还有待深化. 所谓资 ...

  • 第五百七十三篇  又论炎帝是红山文化女神庙的主角

    上图为红山女神. 炎帝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民族之一,其功绩主要为发明推广农业生产技术和发现草药,因此又号称神农.<绎史>卷五引<新书>云:"炎帝者,黄帝同母异父兄弟也, ...

  • 第七百一十三篇  吉林省红山文化研究会拥有一流专家团

    5月22日,吉林省红山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暨中国北方古代文明学术研讨会如期举行.主持人郑重公布:吉林省红山文化研究会聘请三位专家学者任吉林省红山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聘请十余位专家学者任专家委员会委员,显 ...

  • 第七百二十三篇  从红山文化多头礼器看中国权杖演变1

    笔者所指红山文化多头礼器是:现藏敖汉旗博物馆的碧玉多头器.该物直径:11cm,厚:3.2cm,孔径:2.5cm-3cm.敖汉旗萨力巴乡七道湾子遗址出土(<敖汉文物精华>一书介绍多头器为碧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