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支教读书心得
土地不是天赐的,幸福更不是
——《南疆农村社会》读后感
十月中旬,行走在库车县阿拉哈格镇乡村道路上,时常可见各种装运棉花的农用车,因为固定不牢行驶过程中不时掉落出来几坨。这个秋天和六十年多前的气候没有什么不同,土地上种植着的主要经济作物依然是棉花。偶尔有人从棉田里直起身来,身穿艾得莱丝绸裙子的维吾尔族妇女将最先成熟的棉花采摘、压实、装袋,等待着商人收购。
今年四月,一位热衷研究新疆历史的军人向在南疆驻村的干部推荐了《南疆农村社会》一书,作为了解本土历史、深入推进驻村工作的工具书。希望大家从中知悉过往的苦难与后来的甘甜,有益于思考如何基于历史寻找出路,更好的帮助当地农民在新时期一同走向富裕幸福。
一、书的主要内容
本书完成于1951年至1952年间,中共中央新疆分局派出工作组,在南疆和田、莎车、喀什、阿克苏四个专区十二县、多个乡村进行实地调查访问。调查范围由农业领域到政治、经济、水利、教育等领域,真实展现了解放前南疆农民身为农奴、受尽剥削的生存状况与解放后新农村的快速发展变化。
阅读这段历史时,常常感到旧时代的沉重。当我们歌唱着“戈壁沙滩变良田,积雪溶化灌农庄……”,歌词中的场景在解放前的南疆农村曾经是这样的: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宗教和政治特权,逼迫农民不断开荒,再将务肥后的熟地全部夺去。周而复始,通过层层剥削将土地、房屋、水利、牲畜、劳动工具等各种生产资料高度集中于自己手中。农民除了勉强活命以外,根本无条件扩大再生产,社会生产力发展极其缓慢。
政治解放彻底打破了封建社会落后的自给自足经济。人民当家作主以后,南疆农村生产力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步入正轨。后续岁月历程中,尤其是人民解放军屯垦戍边、全国人民支援建设边疆以来,新疆面貌发生了更加广泛深刻的巨变。如今当我们看到南疆道路两旁绵延的良田果园和整齐排列的白杨,可曾想过这片绿洲从何而来?
“土地并不是上天的‘赐予’,而是农民世世代代劳作的根。”南疆地处西部边陲,虽地域辽阔,地区之间被许多戈壁荒漠隔离开来,呈现相对封闭状态。它以特有的自然条件被长期定位为农业区,加之维吾尔族居民大多不掌握国家通用语言,决定了当地农民一直保持着传统的依附于家乡土地耕种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造成了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发展较为缓慢。他们将这里开垦成为沃土,由于条件所限再世代依靠土地为生,相互之间结下共生共荣的紧密联系。
二、驻村走访体会
连续多日与驻村工作队入户走访,回来再翻开这本书心情难以平静。在村里每天见到的、为之服务的人正是《南疆农村社会》一书中所记录群体的子孙后代们。他们衣着朴素,民风淳朴,乐天知命,现有的生活方式中清晰可见历史留下的光影:
土地上的收入仍然是农民维持生活的主要收入,人们大多种植小麦、核桃、香梨、棉花等传统农作物和经济作物;每周固定的日子去赶巴扎仍然是最重要的盛事,在巴扎里将农产品或畜产品货币化,买回需要的基本物品;最畅销的食物依然是馕,蔬菜肉类在百姓餐桌上十分次要;院子里藤架上种的最多还是葡萄和葫芦,他们依旧会在出售之余保留一部分水果作为家庭必备生活资料;毛驴还是主要的畜力,与电瓶车、摩托车一同穿梭在乡村公路上......
许多方面他们牢牢沿袭着祖辈留下的传统,这既是一种文明的传承方式,也是改革开放社会经济体制转型以来,南疆农民依据自身条件和习惯自发选择的结果。即使生活并不富裕,乡亲们也从未抱怨什么,总是乐呵呵拿出自家种的梨子、葡萄、核桃请大家品尝。询问家里有什么困难时,他们总是说没有什么困难,日子都很好。对于当下的生活,在没有受到重大疾病或意外冲击时,大部分农民都很满意且对党和政府心存感激。
当农民这个古老职业长期以来以其自有惯性模式向下传递,2014年3月自治区决定开展“驻村”活动,三年多来抽调20多万机关干部奔赴基层,一些有目共睹的改变发生了。帮助农民学知识、学技术,脱贫致富的人有了,各项惠民政策落实了,基层党组织更牢固了,南疆十五年免费教育实现了,农村幼儿园还来了许多国语支教老师,村里有了硬化路面和路灯,年轻妇女的头巾摘了,思想开化露出自然长发,农村社会更加稳定和谐。
贫穷落后、固步自封的强大惯性正在被阻断,随着交心交往的次数越来越多,农民的思想发生了转变。越来越多的富余劳动力向外转移就业,主动要求出去打工、做生意的农民多了起来;更多农民掌握了科学种植养殖技术,开始发展庭院经济;国语基础好的幼儿多了起来,带动大人也能说几句国语.....
三、新时期南疆的变化
国家给予南疆持续不断的优惠扶持政策正在改变这里的农村面貌,一批批访惠聚工作队的进驻加速了这一进程。为了建设更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充分释放、个人能力充分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为了让村里孩子从小就有国语基础,今后能够接受丰富的国语教育资源;为了各个群体都能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各支驻村力量都在各尽其责,埋头苦干。
如今,村里大部分人都住上了或正在新建富民安居房,保暖和采光都比原来好了很多。走访中看到有些深宅大院的老屋仍然庄重地透露出历史赋予的旧时荣耀,也有个别边缘散户因为新房没完工还临时蜗居在破损的屋子里。很多人家将宅院里的生活区和养畜区规划的十分干净得体,也有的单身汉院子里像个热闹的动物园,山羊、绵羊、牛、马、驴、鸡、鸽子.......这些都不妨碍他们用乐观开朗的精神状态在致富的道路上摩拳擦掌。
生活的不断改善,收入渠道的拓宽,市场交易的便利,促使农民思想觉悟随之提高,对子女的教育也提出了更高要求。10月7日,我们走访到央都玛村库瓦西.艾则孜家,他的女儿明年将参加高考,聊到准备报考哪所院校时,他轻松地说到:“我听说清华比新大还要好,就上那儿去吧。”这份自信满满的幽默把大家都逗笑了。工作队小组长伸着大拇指说:“行!考上清华我先赞助1000元,考上新大也赞助。”
抚今追昔,新旧两个世界,黑夜、白昼两重天。由农奴到农民,这个称呼的转变背后,是“解放”两个字的深刻含义。其实南疆农民经历了三个新时代,一个是新疆解放,一个是改革开放,一个是如今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四、幸福一定要靠努力
六十多年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只是白驹过隙,但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摸着石头过河的每一步都慎之又慎。对于每个民族而言,在时代发展中选择自身前进的方向与路径也需要日久见人心、路遥知马力的顽强精神和实验纠错的科学态度。
作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论是否参与驻村工作,任何时候都应该做到与农民紧密联系,与实践紧密结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全社会广泛、均衡发展。
土地不是天赐的,是农民长期劳动的形成。小白杏、石榴不是天赐的,是南疆农民辛勤汗水的结晶。南疆农民的幸福要靠自己的智慧与双手来创造,每个中国人的幸福也离不开南疆社会的稳定繁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各个民族协力同心来合力来完成。
点击链接可阅读:南疆农村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