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电动滑板车或也将低头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千万用户排队退ofo押金的消息可谓是尘嚣甚上,而在大洋彼岸,共享经济正在复制两年前中国共享单车行业的运行轨迹。福特以1亿美元收购了电动滑板车公司Spin;获得了谷歌3.35亿美元投资的Lime,正被谷歌Maps正式作为交通工具向用户;而Uber则希望以数十亿美元的价格完成对Bird的收购交易。

用冰火两重天来描述如今的中美共享出行行业,可以说是恰如其分。27亿美元卖给美团的摩拜,在昨天挥手送别了创始人胡玮炜,其在内部信中表示“完成了阶段性的使命”,以一种相当体面的形式离开了这场盛宴;而ofo的戴威则在泥潭之中挣扎,不仅本人被法院列入了“老赖”名单,旗下千万用户组成“车友会”排队退钱,更堪称是近年来国内互联网领域的一次“行为艺术”。

  • 大洋两岸,同样的故事先后上演

中国的共享单车在退潮,美国的共享电动滑板车则“逆势上扬”。从2017年9月,Bird在加州圣莫尼卡街头投放了数百辆电动滑板车之后,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已经有30多家初创公司在全球约150个市场开展类似业务,而其中Bird和主要竞争对手Lime的估值,目前也都需要用“billion”来描述。

从Copy to China到Copy from China,中国已经成为了互联网经济中的重要一极。但在互联网发源地的美国,共享单车行业也正在以共享电动滑板车的形态重新演绎,而从2015年开始在国内风靡的共享单车,与在2017年兴起的共享电动滑板车也有着惊人相似的发展轨迹,这或许是因为后者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吧。

“就好像中国是自行车大国一样,美国则有着非常浓厚的滑板文化”,这是Lime创始人Toby Sun在接受采访时强调的。没错,如果你看过好莱坞电影特别是青少年题材的影片,滑板可以说是最常出现在其中的元素,因此顺应美国文化潮流诞生的,就成为了电动滑板车。

但不论是中国的摩拜还是ofo,亦或是美国的Bird、Lime,都展现出了超强的融资能力,不过相比于中国同行,美国共享电动滑板车企业的这项能力更强。而这或许和Bird、Lime创始人本身的投资机构背景有关,“旋转门”式融资毕竟知根知底。

在2017年9月初创的Bird堪称是史上融资速度最快的独角兽期企业,其仅用短短半年就完成了A轮1500万美元、B轮1亿美元、C轮3亿美元的融资,估值达到20亿美元的壮举,而竞争对手Lime也不遑多让,9个月内完成的A/B/C三轮分别拿到5000万、7000万和3.35亿美元,其中更是不乏红杉资本、谷歌风头(GV)这样的知名投资机构。反观国内的ofo和摩拜,融资规模达到上亿美元级别,都是在发展一年多之后的事情了。

众所周知,美国是建立在车轮上的国家,但是一个令人玩味的事实是,美国90后持有驾照的比例从80年代的91%降低到2014年的77%。再加上共享电动滑板车推崇的低碳、高效的模式,与强调环保的城市发展趋势不谋而合,因此这或许是共享电动滑板车企业从一开始就不缺资金的原因之一。

  •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中国共享单车曾经面临的困境,美国的电动滑板车显然也需要经历。不管是共享单车还是共享电动滑板车,归根结底都是在做“非顾客”生意,而所谓非顾客是个经济学上的名词,指的是那些由于缺乏必要的财力(穷)或意愿(懒)的顾客,而暂不消费某类产品或服务的潜在顾客。

最后一公里,在全球所有都市都是一个共性问题,此前要解决这个问题,无非是通过消费者开车/打车或者使用有桩模式公共自行车。但是开车/打车并不便宜,因此无桩式的共享单车\电动滑板车满足了消费者,而对于自由使用(即开即用、即停即走),也就是懒惰的痛点。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句话因金庸大侠书中的《九阴真经》而闻名,背后则是老子的思想。共享电动滑板车满足了部分用户对于“最后一公里”的需求,自然也就损害了另一部分人的利益。比如说,动辄4、50公里时速的电动滑板车,对于普通行人的威胁,以及胡乱停放对于城市公共设施的侵占。

瞄准人性的弱点,自然会被人性的弱点反噬。在国内共享单车大发展时期,各种薅羊毛、据为己有乃至单纯破坏的情况屡见不鲜,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由于海洋法系的缘故,据为己有的现象少了很多,但是破坏共享电动滑板车的情况却更加普遍。

James Q. Wilson和George L. Kelling提出的破窗理论,也这种现象提供了理论基础。当社交网络浸透在年轻用户的生活之后,破坏电动滑板车的行为,被认为是年轻群体向肆意占用公共资源的这些企业的反抗,在某种程度上带有一定的反权威精神,这甚至导致了将电动滑板车丢进湖里变成了一种先锋艺术。

在Facebook、YouTube、Instagram上,年轻人将电动滑板车扔进湖里、用打火机烧车乃至用棒球棒砸车可谓屡见不鲜。Spin的联合创始人Euwyn Poon曾表示,“might be fun for a while”,Lime对外的解释则是,“丢失和遭到破坏的滑板车,对整个市场的影响不到1%”。这番说辞听起来是不是似曾相识,但不管是自嘲还是无奈,电动滑板车在狂热了一年之后,也遇到了共享单车类似的麻烦。

  • 从20亿到40亿再到20亿

“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这句话现在来看简直是太贴切不过了。国内共享单车行业的转折点是政府加强监管,进行准入牌照审批。此前,加州的洛杉矶与旧金山都针对电动滑板车企业展开了为期一年的试点计划,其中旧金山官方特意排除了Bird和Lime两大巨头,原因是其“不打招呼就在新的城市部署车辆的做法,已然臭名昭著”。

随着洛杉矶和旧金山试点的结束,有了样本之后,相应的监管将很快在全美铺开,是不是同样熟悉的操作呢?而且,自治权限更大的美国,也为共享电动滑板车企业在应对监管上提供了更多的未知因素。

网络世界的特点,就是某种现象会呈现一种从缓慢积累到突然爆发的变化路线。与国内共享单车始终没有找到盈利模式,需要靠用户押金来“理财”一样,美国的电动滑板车也同样暂时无法盈利,通常,开锁需要1美元,然后每分钟收费15美分,根据Bird的介绍,单次费用评价为1.72美元,每辆车的维修费用为0.51美元。虽然说Bird们用外包解决了部分运维,但是平均每程利润仅为0.70美元,毛利润也低至19%。利润率越低,公司需要增长的幅度越大,只有这样才能打破平衡,覆盖运维和营销等运营支出。

因此从最近传出的融资传闻中,Bird和Lime希望的40亿美元估值并没有被认可,而是依旧维持在6月的20亿美元规模。投资者的热情在度过夏天之后明显冷却了下来,从模式创新到野蛮生长,再到规范运营,在这个必然的过程中,共享电动滑板车也遇到了共享单车同样的问题。

但幸运的是,海外的市场环境与国内不尽相同。在海外,率先起步的共享汽车出行领域还没有完成一统江湖,Uber和Lyft两大网约车巨头的竞争一刻都没有停歇,因此二者有对共享生态布局的需求,而反观一直被传出要收购ofo的滴滴,目前在国内则几乎是独孤求败。

至于说Bird和Lime会不会最终走上它们中国同行——摩拜和ofo的结局?同样的种子、同样的灌溉技巧乃至同样的“病根”,你说会不会结出同样的果实呢?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推荐阅读:

小议“挖孔屏”:它真的就更先进吗?

近期大量出现的“挖孔屏”,同样并非完美。

联发科这次很给力,P90已然成为了同期最强

作为一款中端产品,这次联发科的Helio P90其实很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