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9篇 辽代的寺院与寺院庄园社区
X
图1
辽人崇佛,寺院庙庵遍布辽国全境,尤以中南部地区为最多。这些坐落于五京州县各城镇、广大农区村落、草原牧场等风光秀美、青山绿水间的大大小小寺院,亦形成了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寺院社区。而那些大型寺院因拥有大量的附属土地和“二税”民户,所以,也出现了不少颇有特色的寺院庄园社区。
如上京道的真寂寺社区,位于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南20公里桃石山东侧。与其他寺庙修有佛殿建筑不同的是,真寂寺属于石窟寺,是在桃石山东面山石峭壁上凿窟成寺。石窟分南、中、北三室,中窟规模最大,窟内雕刻有一组佛教故事群像。南窟略呈方形,雕有天王、菩萨像及他们的坐骑大象和狮子等。北窟位置较高,分内外两室,内室造像内容十分丰富。石窟寺前有清代修建、近年重修的善福寺。真寂寺社区四周山峦重叠,怪石嶙峋,清泉长流,古榆苍郁,景色十分秀美。又如中京道的宜州奉国寺社区,位于今辽宁省义县城内。奉国寺建筑群坐北朝南,平面前窄后宽。寺内的主体建筑为坐落于月台之上的大雄宝殿,建于圣宗开泰九年(1020),为少见的大型单层主体建筑,整个大殿仅用梁架、柱、枋、斗拱等组成的木结构做支撑。在殿内梁架和内槽斗拱 上,彩绘有莲花、宝相花及飞天等,色彩艳丽,线条流畅。在大殿东、西墙壁上画有五佛、八菩萨、千手千眼观音及十八罗汉等:殿内有彩塑佛像七尊。再如西京华严寺社区,在今山西省大同市。华严寺建于辽道宗时期,《辽史·地理志》载:“清宁八年,建华严寺,奉安诸帝石像、铜像。”辽代的华严寺后世曾重建,并析为上、下二寺。上寺是以大雄宝殿为主体的一组建筑群,由前、后两进院落组成。山门之内迎面为过殿,从两侧的卷门可进人上寺内院。大雄宝殿矗立在高大的砖基之上,巍伟壮观。下寺是以薄伽教藏殿为中心的一组建筑群,由前、后两进院落组成。后院院中,尚存一通辽代寿昌元年(1095)立刻的陀罗尼经幢。薄伽教藏殿,意为储藏佛经的场所,东向,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顶。殿宇结构严谨,用材比例适宜,殿顶平缓,风格古朴,庄重稳健,构筑玲珑。
辽代大寺院所属的寺院庄园社区,有不少都颇具规模。以南京道蓟州上方感化寺庄园社区为例。据乾统七年(1107)《上方感化寺碑》记载:“以其初始以来,占籍斯广。野有良田百余顷,园有甘栗万余株。清泉茂林,半在疆域。”辽上方感化寺在今天津市蓟县盘山。由碑文可知,该寺庄园社区规模的确不小。不仅如此,该寺还有另一处庄园社区。碑文又云:“先于蓟之属县三河北乡,自乾亨前有庄一所,僻土三十顷,间艺麦千亩,皆原隰(xí)沃壤,可谓上腴,营佃距今,即有年祀,利资日用,众实赖之。”由此可知,上方感化寺的这一处寺院庄园始建于景宗朝之前,庄园社区规模也很大,有良田千亩以上。但该寺庄社区在辽代后期(约道宗大安年间)被政府征收,“围以官封,旷为牧地”。(摘自张国庆《辽代社会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