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人忆 | 七十感言
作者简介:老农民(网名),五台豆村大石岭村 人。受过苦,教过书,做过饭,修过路,架过桥,背过窑,经历颇丰,终无所成。七六年入雁北师专,八零年分配于忻州师院。现已退休。
七十感言
——老年纪事之十二
这个题目本是今年阴历七月初二拟就的,因为那天是我的生日。″人生七十古来稀"是杜甫的感叹,想不到不知不觉之间自己也进入古稀之年,当时确也感慨多多,以致多到静不下心来,只好拖到如今再來絮叨一番,稍一迟疑就会又加一岁,那就不符题目,还得解释半天。
记得好些年前,曾看到一则资料,是说中国历朝历代的平均年龄:夏代18岁,秦汉20岁,东汉22岁,唐代27岁,宋代30岁,清代33岁,民国35岁,49年35岁,…………2005年71·8岁。看后感慨良多,一是惊诧古人太短寿,还真沒有活出个样儿就该驾鹤西游,活得真够憋屈啊!记得当年讲授唐代诗人李贺,很为他只活27岁年纪轻轻而英年早逝深感不平,老天假以年寿,一定不输李杜。当然,我明白,这个平均年龄是把前半夜生下,后半夜死掉,连个咕咕鸣也听不到的夭折小孩计算在内的。即便如此,像夏代平均年龄只有18岁,也太让人感到遗恨非常。
二是感慨现代社会平均年龄飞速发展。民国时期平均年龄还只在35岁左右,到2005年平均年龄竟然已经发展到71岁左右,实在让人惊喜。当然这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物质生活资料的极大丰富,医疗卫生条件的积极改善有很大关系。我们庆幸生活在这光天明地的盛世中,"人生七十才开始",努力活出个身心健康,万事如意才对得起这把年纪。
三是感叹自己变化之大,真是"亷颇老矣"。过去老百姓传言"五年六月七日八时",是说五十岁以后一年一个样,六十岁以后一月一个样,七十岁以后一日一个样,八十岁以后一时一个样。当下的现实,虽因各种原因不是如传言所说,但变化确实是很大的。那么70岁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兹将一些个人体会,罗列如下,立此存照,希望同龄者参看斟酌,便宜行事。
身高开始萎缩。好不容易努力了几十年,才长下176厘米,只比半残废仅仅多出一厘米,想不到达标只是暂时的,得意还沒多时。几年之间,就缩减了二三厘米,骤然回归到半残废的队伍中,从此罢了长个的决心,慢慢适应够东西借助板凳的做法。体重不断下降。当年心广心胖之时,体重高达一百九十多斤,膀宽臂粗,虎臂熊腰,浑身有使不完的气力,即使重体力劳动也不在话下。农村受苦时,背得动250斤青蒿,扛得起一毛布袋山药蛋,经得住"六对六"的折腾。想不到这几年,特别是住院之后,体重竟然减到74公斤(连皮)。看着从小腿一路瘦上来,自己肉嘟嘟的小腿肚瘦成了直棍儿,滾圆的膝盖已凹凸明显,粗壮的大腿筋肉松驰,早先的肥臀已变成蔫了的秋瓜蛋子。现在虽有所恢复,但已不复当年。现在虽沒有什么重体力活,但提两大壶开水就多少感到吃力。体力有所不济。最明显是:登高心必慌,上阶气定喘,弯腰怕前倾,蹲下难起身。过去一高兴,常常来个金鸡独立,现在有时需托墙托壁。下窖放东放西,取东取西,过去上下自如,不费吹灰之力,现在变成下得去,难上来,特别是最后一步,无法腾身跃起,所以只好拜托子女。听力大不如昔。虽然过去谈不上耳聪目明(近视眼),但还凑乎。想不到这几年,耳朵如老百姓所说卷刃了,毫无征兆地开始听不甚清楚。与人讲话,须凑在跟前,稍有距离,只能唵唵多声,作为回应。看电视,听手机需提高分贝,否则无法听清。侥幸近视眼沒变成老花眼,但白内障逐年严重,远距离从不敢主动与人打招呼,怕认错了,双方尴尬。说牛逼说高傲,也只好认领。总之,虽不至于老态龙钟,步履蹒跚,但很明显无论是体质、体力、体能、精力、脑力已不是当年意气风发,精神抖擞的状态,需因地制宜,量力而行。
尽管无论那一方面实在是今不如昔,但还需保有"人生七十才开始"的精神,″老骥伏枥,壮心不已",安排好自己晚年的生活,争取有滋有味过好每一天。
文/老农民 原创
编辑/五台人(sxwutairen)
原创投稿,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
小编语:在这里发稿并不是一件难事、真正难得用心的五台人用自己的手中的笔或者手机拍下的图视频等,投稿给我们五台人,让我们五台人记录下五台发生的相关点点滴滴,做这些小编认为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互联网时代,也是分享的时代。非常感谢你们的分享。同时也希望更多人给我们投稿、一起做这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感谢!投稿可回复8加小编微信,也可投稿到347945165@qq.com
关注五台人,们五台人都关注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