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老照片】--1万-1238--曾经美好的时光记忆
峨眉系列武术概说(续)
峨眉派拳术,历史悠久,内容浩繁,形式多样,风格奇趣,与少林拳、武当派拳术迥然不一。
峨眉派拳术是一个大的技术流派,包括许多各具特色的拳种。那种只用三两个拳种就算“峨眉派拳术体系”的说法,是不足凭信的。据目前的了解的四川拳术,已有近四百种之多,其中,属产生于本地的峨眉派拳术有二百几十种。这些拳术的共同特点是:巧打严防,内外兼修,扁侧圆滑,直进疾退,讲究拳礼,体用结合。
在已经发现的峨眉派拳术中,按照各个拳种的技术内容、击法特色、运动形式、拳艺风格、体育锻炼价值等原则,可分为峨眉高桩拳(约六十余种)、峨眉矮桩拳(有七十余种)、峨眉客架拳(约百余种)、峨眉法象拳(约二十种)四大类。
1982年12月全国武术工作会议要求我们:“积极发展各种形式和各种流派的武术,深入挖掘整理武术遗产,大力普及,努力提高,积极稳步地向外推广,为实现体育工作的三大任务,为振兴中华做出积极的贡献。”笔者作为长期生活在峨眉山下的武术教育工作者,深感有责任对峨忧虑派武术进行挖掘、整理,同时也为此作过一些调查访问工作。但由于许多拳种年久失传,又缺乏文字、图片记载,尤其是各拳种源流多凭传说,一时难以稽考核实,因之要作出全面系统的整理、研究和继承,实非少数人一朝一夕之功所能奏效。现就笔者初步掌握的材料,仅对十八种峨眉山派拳术的技术内容和风格特点作一个概述,提供一点线索,以引起武术界和业余武术爱好者更多同仁来共同从事峨眉派武术的挖掘、整理工作,使之日臻丰富和完善。本文有错误和遗漏之外,如蒙不吝指正和补充,则不胜感谢之至。
(续11)川中少林拳
少林拳是指以河南省嵩山少林寺所传播的各式长拳为代表的拳术。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可以推断,此时的武术已具雏形。斗转星移,岁月流逝。少林武术在漫长的道路上不断丰富、发展,少林寺习武之风代代相传,武艺之高、之妙、令人叫绝。明?唐顺之在他的《峨眉道人拳歌》中,以夸奖的诗句咏道:“浮屠变幻多技能,少林拳法世稀有”。明,文翔凤游少林寺时,亲睹寺僧的拳械表演后,兴奋之余写了一篇《嵩游记》:“归观六十僧之以掌博者、剑者、鞭者、戟者,遂以兴回”。说明当时的少林寺武风很盛,内容至为丰富,不仅有徒手的拳术,而且有十八般兵器的操练。再看一下千佛殿的地面,那坑坑凹凹整齐排列着的48个脚窝,是练功的实物、痕迹。有说是少林寺僧练“心意把”,日积月累踏震而形成;有说是练“桩功”的结果。总之,不管持何种见解,都是少林寺僧习武和功夫的写照。
少林寺位居嵩山腹地、隋唐时,寺临通衢大道,加之,少林武术为武人瞩目,使之逐渐成了会武之所。明朝武功精湛的福居大师曾一连三年邀请全国民间十八家武林高手,云集少林寺会武,交流、切磋武艺。他博采众长?兼容并蓄,汇诸家拳法于一炉,并总结成册,后又进行删节,取其精华,整理出一本《少林拳谱》,拳谱中对十八家流派的武术是这样描写的:“以太祖长拳起手,韩通之通臂为母,郑恩之缠封尤妙,温元之短拳更奇,马籍之短打最佳,孙盛之猴拳且盛,黄佑之靠身难进,绵盛之绵掌疾飞,金箱之磕手通拳,刘兴之勾楼探手,谭方之滚漏贯耳,燕青之粘拿跌法,林冲之鸳鸯脚强,孟遍之七势连掌,崔连之窝里炮锤,杨滚之捆掳真人,王朗之螳螂克敌,怀德之摔掠硬崩。
历史上的少林寺至少有过五次衰败。第一次是北周(公元574-577年),当时是僧侣半天下,成了国计民生的最大毒害,周武帝下令:“断佛、道二教”,故少林寺受到很大冲击,而遭冷落。第二次是公元616年前后,隋炀帝大业末年,天下无道,由于民不聊生,爆发了农民起义,作为拥有大量土地的少林寺地主庄园,也成了打击对象,群众放火焚烧了少林寺。第三次是元朝末年(公元1365年前后)的红巾起义,红巾军到了少林寺,烧毁了寺内的殿宇、佛像。第四次是明末,17世纪60年代,少林寺僧参加了统治者镇压农民的革命活动,因而遭到农民起义的沉重打击.第五次是公元1928年(民国17年)军阀混战,军阀石友三的部队放火烧了少林寺,熊熊烈火持续45天之久,使主要建筑付之一炬。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少林寺处于无人过问的境地,到处是败瓦残垣。
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直接把武艺传给少林寺僧。有一次,他路过少林寺,看过少林武僧的演练后,不客气地评论道:“此寺以剑技名天下,乃传久而讹,真诀皆失矣!” 嗣后,寺里专门挑选了三名青年武僧,拜俞为师,随其学艺,三年艺成,重返少林寺,将学到的真诀广传少林寺僧,再次复兴少林武术。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少林武术的形成、发展,绝非ー人之功、也绝非某个和尚、道士“神仙”的发明、创造。它有着深刻的社会性,是集民间、寺僧、军旅武术之大成。
自古以来,中原文化强烈地影响和促进着四川文化的发展,四川文化又与中原文化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峨眉系列川中少林拳就是这种相互学习的硕果之一。 峨眉派拳师在学习、继承、发展少林拳的主要技法的基础上,又吸取峨眉拳术的特点,创编出拳法刚劲有力,动作开展,拳长、腿快和防中带攻,动作结构严谨,内外兼修,以刚为主的峨眉川中少林拳。川中少林拳代表性套路有五虎下西川、鹰鹤手、三角身、黑虎拳、子孙丹、协战拳、九龙贴身肘、少林棍等。
峨眉少林拳主要手形有拳、掌、勾手;主要手法为冲、搂、劈、砸、推、穿、贯、压等;主要步型有弓步、马步、仆步、虚步、歇步等;步法有上步、退步、盖步、插步等。身法以拧旋翻转、吞哇浮沉为主;腿法有蹬腿等。峨眉少林拳路动作有顺水推舟、黑虎掏心、力劈华山、太公钓鱼、雪花盖顶、铁扇迎门、仙人摘桃、二龙戏珠、美女抱瓶、迎风掸尘、单峰贯耳、青龙探爪、白蛇吐信、燕子含泥、大鹏展翅、回龙使舵、毒蛇出洞、金刚捣碓、玉带缠腰等。
(续12)峨眉地功拳
地功拳又称地趟拳、八折拳,是优秀的中华传统武术武术之一。因套路多由跌扑滚翻组成,故名。地功拳的特点主要是以跌扑滚翻的摔跌动作来诱敌入彀,败中取胜。地功拳腿法奇猛,腰身柔灵,跌法巧妙,随机就势,攻防中讲究形退实进,下盘进攻,站着能行拳,躺着能走势,躺着练滚着打是地趟拳的功法特点。因此,在训练中身体每个部位都与地面有着密切的联系。练习地趟拳对发展人体各部位肌肉力量,提高各关节的灵活性,对神经与肌肉的协调能力都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属于中国传统武术百花园中的瑰宝。
峨眉地功拳是地面上滚打功夫拳术,以踢打击法为主,各种跌打滚翻技法为辅,是在跌打滚翻中袭击对方、保卫自己的特殊拳术。据1980年第3期《体育史料》(人民体育出版社)载《四川近代传统体育》一文记述:“1898年左右,龙泉驿贫农谢昆山,长于滚打地躺,外号谢打滚,曾在成都数次击败制台衙门镖师韩凤鸣,名噪一时。”“滚打地躺”即峨眉地功拳之一。体院教师陈坚曾以地躺拳获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金牌。此外,川渝知名武技黑虎拳和地龙拳中也有低桩接地旋滚翻扑招式,峨眉缠闭门还专门有名为“滚龙桩”或称“遁龙桩”的武术套路训练跌扑翻转中克敌制胜的技法。
峨眉地功拳的特点是:以拳打脚踢为主,于险急中巧打,于败势中取胜,因势用法,外险内安,攻时猛烈,防守躲闪巧妙。攻上打下,快速有力,身体起伏翻跌变化于瞬间。地功拳以踢打功夫为主,切忌“为跌而跌,为翻而翻”,因为“套无拳,使人烦,拳无法,艺必砸”,要求拳中有法,法藏跌扑滚翻之中。近代地功拳常用九滚十八跌之法。九滚是:抢背、倒跟斗、乌龙绞柱、黄龙滚地、滚堂翻、头翻、加冠、小翻、挺身后翻;十八跌是:甩胯、栽碑、扑地蹦、鲤鱼打挺、小板子、死人腾床、背摔、腾空向前背摔、鸭儿浮水、前扑虎、侧扑虎、跌叉、老头钻被窝、腾空蹬腿翻转摔、直体后跌、摔捶、侧蛮子、拉拉提。因地功拳在不断发展,九滚十跌的内容各时代不完全相同。
峨眉地功拳远播各地,出现了许多名家好手。关于地趟拳的起源,说法不一:一说是在醉拳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其区别是醉拳以醉形进行摔跌,而地趟拳只有摔跌而无醉形;另一说是各种拳术都掺用摔跌动作,只是地趟拳以摔跌动作为主,古称“九滚十八跌”,俗称“就地十八滚”等。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载有“山东李半天之腿”、“千跌张之跌”的说法,可见地趟拳的产生历史很久。《纪效新书》还载有 “ 滚躺刀”、“ 滚躺双刀”、“滚龙枪”等,都是用摔跌动作以克敌制胜的。
学练峨眉地功拳需具备顽强、刻苦、耐劳的精神,结合健全的体魄,精湛的攻防跌扑技术和高超的胆略,才能“打得巧,防得早,险中攻,危时封”,才能体现出“惊、险、奇、巧”的特色。
(荣昌缠门钱鼎文先生演示巴渝缠丝拳第九路单六肘教学参考视频)
附:巴渝缠丝拳第九路单六肘动作名称
01、请手提气 02、退回奇门
03、左挂挤手 04、右挂挤手
05、沉气灌劲 06、右挑左闭掌
07、左挑右闭掌 08、换手箭捶
09、进步兜掌 10、拍手双挑
11、里合腿、侧踹 12、回身一肘
13、转身翻捶 14、左手一掌
15、倒肘箭捶 16、右挑左闭掌
17、左挑右闭掌 18、换手箭捶
19、进步兜掌 20、拍手双挑
21、里合腿、侧踹 22、回身一肘
23、转身翻捶 24、左手一掌
25、倒肘箭捶 26、右勾左切腰
27、左勾右切腰 28、滚手横捶
29、上步捆肘 30、进步鸳鸯肘
31、手挥琵琶 32、乌云盖膝
33、提手蹬脚 34、回步挑心肘
35、侧步塞门肘 36、滚手贯掌
37、采手断肘 38、右勾左切腰
39、左勾右切腰 40、滚手横捶
41、上步捆肘 42、进步鸳鸯肘
43、手挥琵琶 44、乌云盖膝
45、提手蹬脚 46、回步挑心肘
47、侧步塞门肘 48、滚手贯掌
49、采手断肘 50、右挑左闭掌
51、左挑右闭掌 52、换手箭捶
53、右挑左闭掌 54、拍手虚步双挑
55、开合纳气 56、导气归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