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记忆丨我在优待清室条件下袭爵的经过
多罗顺承郡王是所谓“八大家铁帽子王之一。”我们这一支的世系是清太祖位下第二子礼烈亲王代善的第三子颖毅亲王萨哈璘。初授名台吉,后以军功在天命十一年封贝勒。佐太宗,数立功。
崇德元年卒,追封颖亲王,康熙时追谥曰毅。第一子阿达礼袭郡王,崇德八年有罪爵除。第二子勒克德浑,顺治元年封贝勒。二年命为平南大将军驻江宁督江浙军务,数有功,是年十一月因明唐王聿键所置湖广总督何腾蛟,及李自成馀部分据各府县。
奉命讨伐之,三年正月率师至武昌转战在岳州、荆州、襄阳、彝陵等地连战皆捷,何腾蛟败走,李自成残部尽降,湖北以平。奉诏班师。五年晋封顺承郡王。
又与郑亲王济尔哈朗督师湖南攻湘潭擒何腾蛟,入广西转战在全州、道州等地,七年师还,九年三月卒,追谥曰恭惠。子勒尔锦袭,康熙十九年以讨吴三桂不利削爵,子勒尔贝袭,二十一年卒。弟扬奇袭,二十六年卒。
弟充保袭,三十七年卒。弟奔巴袭,五十四年以罪削爵。以勒克德浑第三子诺罗希袭封,五十六年卒,谥曰忠。子锡保袭,雍正十一年削爵。子熙良袭,乾隆九年卒,谥曰恪。子泰斐英阿袭,二十一年卒,谥曰恭。
子恒昌袭,四十三年卒,谥曰慎。子伦柱袭,道光三年卒,谥曰简。子春山袭,咸丰四年卒,谥曰勒。子庆恩袭,光绪七年卒,谥曰敏。子讷勒赫袭。
民国六年(1917年)旧历正月二十三日,顺承郡王讷勒赫因病去世。谥曰质(全称是多罗顺承质郡王),殁后无子。这在一般家庭中,在宗族里随便选一个孩子承继过来也就算了。
但是由于死者不同于一般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在这个宗族中,还有继承王位的问题。宗族中有男孩子的,辈分又适合的,都有觊觎这个位置之心,他们就纷纷报请宗人府(被保留下来的办理清皇室爱新觉罗宗族事务的机构)认为他们的孩子理当继承。
宗人府也面临选择王位继承人的问题。而我的亲生父长福与死者是堂兄弟,支派较近。当时的顺王福晋(亲郡王之妻称福晋),以后是我承继过来的母亲年龄只有30岁。而在一些侄辈中以我的年龄最适合,只有7岁。
其他人都在十三四岁或以上的年龄,比较小的又太小,或是庶出。我母亲认为年龄大的以后不好相处。年龄小的又不好抚养。由于这一理由与宗人府反复磋商
。经宗人府同意,就这样我被选中为顺承质郡王的承继子,王位的继承人,办理了继承手续。其实当时我的实足年龄也不过是个5周岁多一点的孩子罢了。
按大清会典,册封亲郡王的事务应由礼部办理,但是由于清帝逊位以后,清皇室只保留了内务府,宗人府等少数机构,以办理小朝庭的日常事务,所以册封制度也要随之改变了。根据优待条件,这事要由清皇室和中华民国大总统府会同办理。
首先报请宗人府审查我的身份支属并得到家庭同意,认为我是可以继承王位的。才由宗人府奏请小朝庭,得到皇帝的批准。再由宗人府转内务府行文到中华民国的大总统府。
总统府收到公函后,再下令由造币厂按清皇室规定的尺寸大小打造封册。附带说明一下郡王印按规定是银制镀金,大约4寸见方厚约1寸,麒麟纽。因是世袭罔替所以印在本府从不交还。也与新封不同,无需打造印章,也没有授印手续。
封册是银制镀金的,长约7寸,宽约2.5寸,一式四块,每块与每块之间连接处也是用银制镀金的环子,上下两个,共6个连结在一起。这样四块就可以折叠在一起了。
册文大意是清皇室顺承郡王文葵之藩封仍将带砺河山以垂永久等字样。末尾是中华民国六年月日大总统印。册文和印章都刻在册的里页上。与以前不同的是清制用满文汉文两种文字,而此册只用汉文一种。
封册打造完毕,外用红绸里黄绸面的黄袱子包裹起来,外贴一黄纸标签,上写多罗顺承郡王文葵封册。由总统府转送到清皇室。宗人府收到封册后,才着手办理册封的仪式。(此册已于1958年交到东城区政协)。
册封亲郡王的使节按规定应以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散秩大臣、礼部侍郎、内阁学士、翰林院侍读或侍讲学士,充当正副使。但因年久已记不起正副使是何人了。还有十几名随员,原应由礼部派遣,现已改为宗人府司官充当。
仪式的开始,按会典规定,应从太和殿丹陛上,正副使和抬封册的黄彩亭子都由那里出发,然后经由端门、午门而出。但因民国改元,已将外朝的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划出。小朝庭只保留了内廷自乾清门以后的部分。
因此正副使及黄彩亭子只能从乾清宫的丹陛上出发,经由乾清门、西华门而出。那里的仪式如何开始,因我不曾亲自看到,也就无从写出了。
在事先我们已接到通知某月某日何时前来授册。是日大开府门直到正殿。殿内中央面南背北设一香案,围以彩绘桌帏,上设一铜香炉,内放檀香。东面向西另设一案,上铺红毡,围以彩绘桌帏,准备放封册之用。
当天我们派出一些人,轮流探视,待我们接到册封使节已然就要到达的消息的时候。由我穿上吉服,就是红宝石顶子的红缨帽,身穿袍褂,佩戴朝珠,足登官靴。
率领我府内的所有官员,就是说自四品至九品的所有官员都要翎顶辉煌,穿上吉服,迎接在东阿斯门外。所有王府的正门都是南北向的,座北朝南,在正门外有个比较大的院落,在这个院子的东西两面各有三或五间的建筑,中央一间开门,这才是临街的府门。
东边的叫东阿斯(满语,旁侧)门,西边的叫西阿斯门,像本府的西阿斯门在锦什坊街,东阿斯门在沟沿(现在的佟麟阁路)。阿斯门外的两侧还要放一对或两对红油漆霞哈木(满语拒马的意思)。因东阿斯门已然改建,即今全国政协传达室的东南侧,与西阿斯门遥遥相对。
远远看到由宗人府的一名官员为前导。后面是翎顶辉煌身穿蟒袍补褂的正使在前,副使在后,还有十几名随员跟在后面。身穿红驾衣的銮仪卫的仪仗队引导着由銮仪卫抬着一个黄彩亭子(所谓黄彩亭子是早已预制成的木制框架,用的时候只用彩绸围裹一下,有的地方编织一下就可以用了,亭顶是宫殿式四出檐的,用黄彩绸盖面,上面用黄彩绸做成甬瓦和屋脊的形状,下面四根柱子也用黄彩绸包裹起来,后面用红黄两色彩绸编成十字花纹做为后墙,前面及左右两面编成门窗,门是三面洞开着,下面用白彩绸围成殿基的形状,亭内平铺一黄缎子寸蟒褥子,在它的上面端放着的就是封册了)缓缓地走来。
待到正使将到门前时。我跪在来路的右侧,我府里的所有官员按品级一排一排地跪在我的后面,以迎接天使。等到黄彩亭子抬进阿斯门,我们就起立,率领本府官员随在后面。到了正门前,銮仪卫的仪仗队排列在正门前左右。
黄彩亭子则抬上正门中央放平,撤去前面横杆,由副使走到近前,双手捧出封册。黄彩亭子抬到正门左侧面向外放平。这时我已率领本府所属官员由侧门走到正殿的院内一侧站立等候。
仍然由一名前导官员引导,正使在前,副使捧册在后,率领随员来到正殿。正使副使及在殿内有执事的随员进入殿堂,其余在殿内无执事的随员不进殿内,肃立在殿廊左右。我的本府官员无执事的则在殿陛下左右侍立。
当副使捧封册进入殿堂以后,即端放在东面西向的桌案之上。这时赞礼官立于西侧面东,赞礼正使就位,副使就位,正副使立于香案左侧面西,宣读官就位,宣读官立于正副使的右后侧。同时我已率领本府两名官员进入殿内。
我的位置是居中面北,立于香案之前,约距香案五步。这是我的跪拜位置。两名本府官员则立于殿门内左右。赞礼官赞礼,我向上行三跪九叩首之礼,行过礼起立,向前走到香案近前跪听宣读。
此时宣读官手捧已经译成满文,写在黄纸上的册文宣读一遍,待宣读册文后,我就起立等候,副使来到东侧桌案前捧起封册,交与正使,正使将封册交到我的手中。同时有我本府的一名官员,双手捧一长方红色漆盘。
上铺黄绫一方,高举过顶,跪在我的左后侧。待我接过封册转身放在漆盘之内,这名官员才起立,走到东侧的案前跪下,放在案上,然后起立,仍退至殿门之侧侍立。
此后我仍退至原来跪拜位置,再向上行三跪九叩首之礼,至此册封之礼才告一段落。所有人依次全部退出正殿。
由本府的一名官员引导着正副使及其随员到东配殿内落坐献茶,稍事休息一下。此时才以私人之礼相见,表示祝贺。略坐片刻,正使起立率领副使及其随员告辞,仍由正门原路走出。我则率领本府官员随行送至正门外。
在门前列队,即前引官员、正使、副使、随员、銮仪卫的仪仗队,黄彩亭子这样顺序。我则率领本府官员先走出东阿斯门外,待正使走出,我仍率领所属官员跪送,待黄亭子过去后,起立回府。至此,一幕册封之礼才全部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