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蝉》第四句为什么被誉为神句?
为什么说这一句是“神句”?我们先来看看原诗。
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将李商隐的五言律诗《蝉》中的第四句誉为神句,是清人钱良择在《唐音审体》中的激情之言,清人顾安也在《唐律消夏录》中视为“追魂取气之句”,同样是清人的李因培在《唐诗观澜集》中也有类似说法。其他各论者,也常常以此句为佳。听得多了,也就不明觉厉了。
本文就从三个角度,剖析一下这个所谓“神句”,到底神在何处?
一、从全诗来看,这一句最为精彩
全诗八句,前四句一向为人称道。前四句属于以蝉自喻,写蝉即写人。后四句属于挑开面纱,明写自己。仅仅从诗歌注重寓意的修辞特色,前四句也更耐人咀嚼。何况第三句写着写着还出戏了,直接突兀地跳出来说自己,把主题扔一边了,即便没有像电视剧那般有注水之嫌,起码没有做到像其他三联一样,人与物浑然关联。
前四句,诗人运用了典型的拟人化手法。第一句想当然认为蝉“难饱”,实则说自己仕途太心酸,总出岔子。联系李商隐生平,24岁中进士就是他一生最高光的时刻,之后他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长达二十年时间里,频繁跳槽,不停换老板,一心想扑个好前程的李商隐,怎么都摆脱不了底层小吏的命运。面对困境,多次求助曾经的好友令狐绹(十载为相),因为“牛李党争”的魔诅,对方不予理睬。以致最后李商隐还写题壁七律讽刺对方不给推荐。这就搞笑了,就因为你们认识人家就要捧你?不捧就要被你奚落?套用网上一句话,捧你是情分,不睬是本份。何况还牵涉朝廷党争。
李商隐在二十年的时间里耗尽了生命和政治的热情,他的早逝,也是抑郁不平的必然。所以当诗第二句出现一个“恨”字,便知其积怨之深。“徒劳”、“费”字也无不隐括了自己惨淡经营的人生。诗人的满腔悲愤之情到这里已经格外强烈,但还不是顶峰。
接下来的两句,诗人将蝉之凄惨更推一步,说她“疏欲断”,是连叫声的反抗力气都要没有了,处境恶劣已极,终于爆发出了最喷血、也最酣畅的一句:一树碧无情!说这一句将情感、心理、色彩与艺术的表达做到了极致的融合,并不算夸大其辞。
以极简的语言写出极富的内涵,兼以凝练优美,这可是连被视为绝唱的骆宾王的五律 《在狱咏蝉》,也没有做到的。
二、碧字的妙用之绝
从字意来看,“碧”者,绿也。“一树碧”,满树皆绿也。如果说“疏欲断”代表了蝉声的虚弱,暗合了蝉在困境中的无力挣扎、奄奄一息,那么一树碧绿的枝繁叶茂则昭示了大树的郁郁苍苍,蓬勃兴旺,蝉与树形成迥然不同的遭遇对比。碧绿越是亮眼,蝉心戳得越痛。这是第一层。
从色彩学上看,“碧”为冷色调,暗示了人心理上的苍凉,而“无情”二字又是最直接的心理控拆,诗人无意识地使二者神合,将视觉与心理打通,于是那种极为苍凉愤慨之情发生了叠加,表达上喷薄欲出。这是第二层。
仅仅五个字,“一树碧”,“碧无情”,“碧”字在中间的连接前后兼顾,各有妙用,而又如此自然,能不神乎?
三、哲思与象征、生命力
“一树碧无情”,于人而言,不会说话的树当然是无情的,“碧无情”不是其本色吗?诗人歇斯底里的控拆是不是没有道理?可我们恰恰通过这句感受到了那种极端的内心撕裂无助。
我们并没有质疑树本身生命如何,只把它当人一样是有温度的,读的时候我们是不自觉的。这可以用清代词论家贺裳在《皱水轩词筌》中的著名诊断“无理而妙”加以解释。但也说明在诗人眼里,万物都是有情的。
如果说诗人是蝉,那么它所依附的“一树”具有多重象征。可以是多舛的命运,可以是纠结的人生,也可以具体到不给他帮助的令狐绹,多次考进士不录取他的考官,因为为囚犯减刑而严厉批评他的上司,等等。一句话,五个字,诗人把所有的气都撒出去了。今天的我们,也还可以拿来用,比附个人与资本家关系,其不衰的生命力,也是神句之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