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村干部存在问题及对策

摘 要:乡村振兴离不开村干部的参与,村干部队伍的质量将直接影响乡村振兴的速度和效果。当前,由于农村选人、用人机制不健全、村干部培养力度不够和村干部监督机制不完善,我国村干部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村干部能力不足、组织领导力不够和组织纪律性不强,这将会严重影响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建设,制约乡村振兴发展。为此,应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加大对村干部的培养力度,建立健全村干部监督管理机制,提升村干部能力和素质,打造强有力的村干部队伍,助推乡村振兴。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历来非常重视农业农村,一直坚守着“农,天下之大业也”的理念。新时期,我国是农业大国的地位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农村依然是我国发展的重中之重。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总人口数为13.7亿,在农村居住的达6.74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0.32%。截止到2019年底,我国农村常住人口仍有5.5亿。但“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1]658,城乡二元困境尚未破解,农村居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没有得到有效的满足。包含“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是中国建成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国梦的应有之义。中国要复兴,乡村必须振兴。乡村振兴战略是立足中国农村实际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发展农业农村、振兴乡村的有效方式,也是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村干部作为农村一线工作人员,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是党开展农村工作的核心,是农业农村发展、农民进步的实践者、领导者和推动者。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保障,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

1 村干部在乡村振兴中的职能

村干部是国家开展农村工作的基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正如“农村政策千条万条,最终都得靠基层干部来落实。”[1]684村干部在落实乡村振兴总要求过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是实现乡村振兴总要求的关键。

1.1 村干部:产业兴旺的引领者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乡村振兴,必须增强农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加快农村产业优化升级,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村产业振兴。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相对落后,小农经济依然占据很大部分。小规模农业生产经济效益低下,不利于乡村产业振兴,发展农村产业势在必行。村干部是农村产业发展的引领者,是农村发展产业的关键和核心。村干部根据各地具体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吸收其他地方产业发展的经验,进而最终确定发展何种产业。并进行产业的引进和产业的筹资和投资,确保产业在农村落地生根。在产业发展中,村干部给予农民技术指导和信息咨询,保证产业的科学发展。产业的成果销售也主要由村干部来完成。村干部实现农户和收购方的有效衔接,进一步促进农村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乡村振兴。例如,云南A村村干部结合本地实际,在该村引进和发展了蚕桑业和生姜种植业,为农民提供产业技术指导,为农户解决蚕种购置和蚕茧、生姜销售的问题,该村蚕桑和生姜种植家庭农民每年平均增收万元以上,因此蚕桑业和生姜种植业成为了该村的支柱产业和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该村的产业得到很好的发展。

1.2 村干部:生态宜居的引导者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良好的农村生态文明对于满足农民美好生活需要、提升农民生活质量至关重要。生态文明建设是广大农村群众对建设美丽家园的新期盼和新追求。然而,当前农村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没有得到有效保护,过度养殖、围海造地、围湖造田、过度放牧、过度捕捞等问题突出。农村不卫生的行为和现象普遍存在,农村人居环境状况仍然很不平衡,“脏乱差”在一些农村依旧比较突出,农村卫生发展状况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呈现极不平衡和不协调的态势,可形象形容为“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2]。由于农村生产方式、消费结构和方式的变化,村集体经济和约束弱化,村民环保观念陈旧和环保意识滞后,我国农村垃圾数量飙升,卫生问题突出,出现垃圾围村、垃圾带和垃圾山等现象[3]。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亿万农民的殷切要求,因此农村“脏乱差”的现状必须改变。村干部是生态宜居建设的引导者,在农村生态环境整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村干部能加强农村环境管理,培养农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建立公共卫生的村规民约,建立健全村庄生态环境保护系统。第二,村干部负责农村生态环境的监督工作和硬件设施建设工作,建立适宜的生态环境监督和体罚机制,增加农村生态环境的基础设施建设,如垃圾池和垃圾填埋场。总之,村干部通过大力培养农民的环保意识,健全农村生态环境管理监督机制,建设“留得住青山绿水”的农村,最终建成美丽宜居乡村。

1.3 村干部:乡风文明的推动者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是当前乡村振兴的紧迫任务。乡村振兴,不仅包括物质层面的振兴,也包括精神文明层面的进步。乡村振兴和发展,离不开乡风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乡村风气是农民的期盼和心声,也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正如“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文明新气象。”[4]405当下,我国农村社会风气良莠不齐,乡土陋习与部分封建思想积重难返[5],农民的精神世界较为空虚,农村精神娱乐活动一度匮乏。基于此,乡风文明建设尤为迫切。村干部是乡风文明的积极推动者,其途径集中体现为:第一,加强对农民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让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广大农民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并以此约束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新风尚。第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丰富农村群众的娱乐活动,“广泛开展农民乐于参与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第三,要传承和弘扬优秀乡村文化,发挥优秀乡村文化的积极作用。同时挖掘农村乡土文化人才,壮大文化宣传力度,增强乡土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最终建成文明乡风。

1.4 村干部:治理有效的实践者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是农村稳定的保障。乡村振兴自然离不开稳定的农村社会大环境。农村的有效治理无疑是乡村振兴发展的基石,是农村获得长远发展的大前提。没有乡村的有效治理,乡村振兴就无从谈起。加强农村社会治理,既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也是改进农村社会环境的必然需要。首先,我国农村地域广阔,乡情民俗千差万别,加大了社会管理和治理的难度。其次,当前农村社会深刻变化,加之农村社会流动性加快,社会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增多,导致农村社会问题增多和社会矛盾加剧。这主要表现为:农村“三留守”和空心化等问题越发突出;农村教育、医疗和文化等发展明显滞后,违法犯罪和黑恶势力活动在农村时有发生;干部和群众关系紧张,农村基层民主和管理制度不健全。[1]680-681这些突出问题对农村社会治理提出了新要求,也迫切需要加强农村社会治理。毫无疑问,村干部是农村社会的管理者,也是乡村社会有效治理的实践者。村干部作为农村群众和政府互动交流的桥梁纽带,在乡村“三治结合”中发挥中重要作用。第一,村干部作为农村社会秩序的维系者,承担着农民的直接引导者和农村社会的直接管理者的双重责任。村干部通过多形式管理办法,创新村民自治方式,如村规民约的规范作用,从而间接约束农民的行为,减少违法犯罪活动的发生。同时,丰富农村基层的民主协商形式,实现乡村良性自治。第二,村干部发挥德治的优势,用道德潜移默化治理乡村,实现农村的“软治理”。中国农村是典型的乡土社会,村民更多的行为准则来自于内心及其村庄传统的道德规范。村干部根据各地的道德规范,准确把握道德架构,发挥其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达到乡村良性德治。第三,村干部是法律的倡导者和宣传者。一般来说,传统的乡村社会德治的作用远远大于法治。因为农民不懂法,也不懂用法。为了应对新时期农村社会的诸多矛盾,化解农村社会冲突,法治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村干部积极用法律治理乡村,加强农民法治教育,让村民自己尊法、学法、懂法、用法,提高农村法治化水平。

1.5 村干部:生活富裕的带动者

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是乡村振兴的主要目标。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让农民钱袋子鼓起来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也是广大农民群众最关心和最期盼的方面。当下,我国脱贫攻坚工作成果卓著,防止返贫和持续促进农民增收成为今后的重大任务。2018年6月,在山东考察时指出,“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6]。可见农民生活富裕在农村工作和乡村振兴中的重要地位。村干部是农民生活富裕的带动者,是推动农民生活富裕不可或缺的力量。第一,村干部可以发挥致富带头作用,带动其他群众致富。第二,通过多种方式增加农民收入,如组织农民外出打工和经商、鼓励农民创业,扩展农民增收渠道。第三,提高农民素质和专业技能,促进农民全面发展。注重农村教育,保证适龄儿童的教育,开展多种就业技能培训、农业种植技术培训,全方位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第四,村干部成立适合实际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如种植、养殖合作社,让农民自由入股,定期分红,发挥集体经济的显著优势,增加农民收入。

2 村干部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其后果

2.1 村干部存在的问题

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对我国村干部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高质量的农村干部队伍。但我国村干部质量良莠不齐,其自身存在诸多问题,与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严重影响了农村发展和乡村的振兴。我国村干部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 能力不足

随着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变迁,我国农村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加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均对村干部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村干部有高强的本领。但由于农村条件的限制,村干部能力不足、素质和水平较低,难以满足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第一,专业技能缺乏,难以适应乡村快速信息化工作的变化。尤其是当下网络和电脑办公常态化的情况下,需要村干部有较强的信息技术技能。但村干部网络和电脑办公的能力极差,有的根本不会操作电脑。在云南调研发现,A村10个村干部只有1人懂电脑操作,能进行网络和电脑办公。相距不远的B村,情况稍微好一点,12个村干部中有2人能进行网络和电脑办公。C村和D村均只有1个村干部能电脑办公。在当今城镇化和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电脑操作能力差极大影响了村干部间的协调配合,导致个别村干部工作量过大,而有的村干部则处于几乎无事可做的状态。第二,村干部知识匮乏,文化水平有限。由于知识的限制,村干部很难对农民进行农业技术指导和准确解读国家政策和政府文件,并传达给农民。调研云南4个村发现,4村均无本科学历的村干部,有少数专科学历的村干部,但多为通过函授方式取得,大多数村干部的学历停留在初中,很多村干部依然是小学文化。可以看出,村干部整体上文化程度偏低。第三,村干部工作方式落后,无法适应社会的变化。部分村干部队伍人员组成陈旧,没有人员的更新换代,很多老村干部工作方式几十年毫无变化,工作方式陈旧,没有根据特定的时代转变工作方法,也没有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在调研时发现,很多干部已经在村委会工作二三十年之久,但针对村干部工作方式和能力的培训则很少。村干部无法及时学习,很难转变工作方式。有的村干部方式不活、工作方法简单,“不善于与群众沟通,不善于理性分析”,在工作中“存在冷、横、硬问题,缺乏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业聚人的意识和能力”[7],降低了工作效率和群众满意度低,对乡村振兴产生了不利影响。

2.1.2 组织领导力不够

农村工作的有序开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很大程度上依赖村干部的组织领导力。当前,村干部组织领导力不够,对群众的动员、组织和领导工作开展的不到位。一方面,村干部自身缺乏动员、组织和领导群众的素质和能力,缺乏合适的方式与技巧。另一方面,动员、组织和领导工作必定需要一定的物质支撑。农村经济落后,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经济发展缓慢。村干部开展动员等工作没有资金和设施有效支持,处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处境。调研时也发现,村干部几乎没有参与组织领导力提升的培训和学习,基层干部动员、组织领导力普遍较差。在具体的工作中不知变通,没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千篇一律的动员办法,或直接强制性执行政府指令,极大伤害了群众和政府的感情,不利于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良性发展,损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最终影响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程。

2.1.3 组织纪律性不强

组织纪律性是我党立党之本,是党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对农村干部的基本要求。严明的组织纪律是党和政府良好形象的体现,也是党在农村践行初心和使命的重要表现,还是党领导下实现农村长治久安的基础,对于党和政府形象的塑造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但村干部的组织纪律性不强、行动散漫普遍存在,这主要体现在:一是中国农村乡土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8]42,是典型的关系社会和熟人社会,这种风气还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村干部,导致村干部开展工作和服务群众时存在熟人倾向和照顾倾向,没有做到完全意义上的公平公正。二是村干部没有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自行其是、各自为政的问题较为严重,缺乏良好的自律意识,开会迟到、随意请假的问题突出。三是村干部没有正确树立廉洁意识和理念,一部分村干部不是出于服务群众、发展农村的初衷,而是为谋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而从事村干部工作,企图从工作中捞取“好处”,易出现微腐败现象,如村干部行贿受贿、公款吃喝问题。

2.2 村干部问题成因分析

村干部问题的形成,并非单一因素所造就,而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2.1 选人、用人机制不健全

村干部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选人、用人环节。如果选人、用人环节上出了问题,必然导致村干部队伍的质量低下,达不到选优配强的目的。当前,我国农村干部选拔机制不健全,优秀人才得不到有效选用。第一,由于文化、认识、思想水平的局限和实用价值利益主义的驱动,村民选举村干部带有很强的关系与熟人倾向。一般而言,农民选举村干部不是出于综合实力的判断,而是出于对自己是否有实在的利益好处和亲属关系,导致农民选人主观大于客观、利益选择大于能力考量。第二,用人机制存在问题。政府对村干部的任用没有认真综合考虑,没有完全以能力和政治定力作为干部任用标准,任用了一部分能力不强、党性和素质不高、奉献和服务意识淡薄、文化程度低和政治作风极差的人担任村干部,严重拖低了村干部整体素质。第三,由于农村生活条件较差和村干部薪资待遇较差、政治地位低,我国农村基层工作缺乏吸引力,很多农村群众宁愿外出打工,也不在农村工作和生活,乡村人才流失十分严重,农村空心化日益加剧,导致基层干部的来源减少,导致无人可用,最终也影响了村干部队伍的质量。

2.2.2 村干部培训制度问题

村干部一般文化程度偏低。因此,后期的干部技能培训显得至关重要。当前,村干部的培训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农村缺少相应的基层干部技能培训,缺乏针对发展农村的专业性培训,没有建立村干部技能培训制度。在调研中发现,村干部平时几乎没有参加培训,或者参加培训也是流于形式,应付了事,多数村干部平时均没有认真参与学习和培训。因此,很多村干部根本不懂得乡村振兴战略的实际内涵,也不太了解很多国家大政方针,严重者对新思想也知之甚少。这使得村干部的知识和技能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对新思想新观念没有掌握和接触,导致村干部思想陈旧、工作方式落后、农业知识缺乏,既不利于对农村的指导,又不利于农村干部自我提升。

2.2.3 村干部监理体制问题

村干部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村干部监督和管理不力,缺乏严格的监督和管理体制,监委会未发挥该有的作用。第一,当前缺乏对村干部强有力的监督,缺少相应的监督机构。虽然建立了村民监督委员会,但担任人员一般和村干部关系很好,久而久之,监委会和村委会实际上已经高度融合,分工极不明确。最终导致监委会实际上形同虚设,监督覆盖率极低,发挥作用极小,起不到明显的监督村委会的作用。监督不力易滋生腐败,导致村干部工作流于形式、勤于应付。第二,农村缺乏严格的村干部管理体制,具体表现为没有严格的管理规章制度,或者规章制度如“一纸空文”,就算实施,也难以坚持执行下去,不能形成长效机制,导致村干部工作态度消极,行动自由散漫。村干部间缺乏凝聚力,各自为政,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极大影响了村干部作用的发挥。

2.3 村干部问题的后果

乡村振兴是个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生态振兴的系统工程。村干部存在的问题,对我国农村农业的发展、农民的进步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成为乡村振兴的制约因素。如果长期不加以改变,将势必造成非常严重的危害,导致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3.1 政治层面:不利于党对农村的领导

村干部能力不足,不利于党对农村领导和农村长治久安。一方面,村干部和农民的联系最为紧密,村干部的表现即是农民对政府的直接认知,是农民对政府的第一印象。但,村干部政治风气不正,无坚定的精神旗帜,政治素养不高,思想不坚定,随波逐流,任由封建迷信等落后思想在农村传播,均直接损坏政府的形象,不利于农村的政治建设。另一方面,村干部能力较弱,对政府政策和指令不能有效传达和执行,不能有效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导致农村基层党的建设出现问题,大量党员的流失和外出打工,不利于党对农村的领导。

2.3.2 经济层面:不利于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

马克思强调“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9]591。乡村振兴中,经济发展是重中之重。由于知识的欠缺和能力的限制,有的村干部带领农民致富和发展农村经济的领导力不强,既不能引进合适的产业,又不能对农民的农业生产活动进行很好的指导;既不能促进农业的发展,又不能促使小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有效转变,极大阻碍了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富裕的进程。

2.3.3 文化层面:不利于乡土优秀文化传承和新农村文化建设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文化是丰富群众精神世界的有力武器,是提升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的重要内容。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是农村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没有了乡村文化,乡村也就‘形在,但神已散’,实际上也就没有了真正的乡村”[10]。也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11]。村干部作为乡土优秀文化传承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承担着重要责任。但由于缺少相应的文化积累和素养,村干部一直忽视文化,导致文化建设没有得到该有的重视。事实上,当前村干部根本无法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文化的宣传者和传承者,不能对农民有效进行文化教育,最终严重影响了乡土优秀文化传承和新农村文化建设。

2.3.4 社会层面:不利于农村社会的有效治理和良好社会风气的培育

随着农村市场和社会观念的变化,加之农民利益需求和价值观日益多元化,农村治理呈现出动态化、多元化等多种特征,农村社会治理难度随之加大。但实际上村干部的能力不足,不能实现乡村的有效治理,也很难培育良好的社会风气。一是现今村干部动员号召力不强,不能有效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农村社会治理,难以在社会上凝聚强大的社会治理合力。二是村干部缺乏有效的社会治理方式,“方式上重管制轻协调、重堵轻疏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12],从而很难实现农村有效治理。三是村干部不能充分发挥带头作用,不能将核心价值观凝聚成广大农民群众的共识,很难实现良好社会风气的培育,不利于农村健康积极风气的形成。

2.3.5 生态文明:不利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的宝贵资源与最大优势,实现“生态宜居”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前提。目前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但是村干部对此没有花费太多心思,没有积极带动农村群众参与生态环境治理。或者村干部只是简单执行政府指令,工作流于形式,没有严格执行政府规定,没有制定可行性的农村卫生村规民约,对农村生态建设实施建设力度不够,没有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进而使农村生态与卫生出现很大的问题,人居环境整治效果不理想,农民不卫生的行为依然广泛存在,降低了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增大了农民感染疾病的风险,最终阻碍了乡村振兴。

3 对策

村干部在乡村振兴中承担着重要作用。但近年来,随着社会流动性加大和社会开放性变大,村干部日益老龄化,村干部人才储备不足,干部队伍青黄不接,很多地方的村干部有“三难”现象,即难干、难选和难管[13],导致村干部队伍质量整体上不如人意,直接制约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加强农村基层村干部队伍建设势在必行。当前,我国村干部队伍建设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3.1 完善选人、用人机制

村干部队伍建设,把握源头是关键。这就要求必须注重村干部的选用环节,把好队伍建设的第一关。必须擦亮眼,严把关,坚持用人为贤的原则,让有真才实干的人担任村干部,优先选择“政治素质高、群众威信高、带头致富能力强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14]的人,完善选人、用人机制,选优配强村干部队伍。

第一,改进选举方式,对农民进行投票专业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投票宣传,让农民对选举有清楚的认识,选出真正优秀的人担任村干部。

第二,优化用人制度,建立动态管理办法。活化用人体系,实行定岗不定人动态方法,定期进行村干部考核,及时调整考核不合格的村干部,打破村干部“终身制”,让村干部有一定的危机感和危机意识,用制度促使村干部自我提高,规范自身行为,提高自我修养。同时,扩宽选用渠道,打破地域限制,加强对大学生和优秀机关干部的吸收和引进,充实村干部队伍。

3.2 加大对村干部的培养力度

村干部队伍建设,后期培训也很重要。要着重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导向,开展相应的技能培训和组织外出学习,定期更新村干部知识,让村干部工作方式、管理办法等技能顺应时代的变化,满足时代需求。发展多种形式的村干部培训,提供村干部专业性、实用性和针对性强的培训。严格落实村干部培训制度,将培训次数纳入村干部工资考核体系,并举行定期的培训合格考试。力求村干部培训规范化、常态化和普遍化,将培训体系落实成规章制度,建立长效运行机制,保证村干部培训真正落地生根。

第一,“人民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的最牢根基”[15]。强调“能否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决定着党的事业的成败。”[16]366-367群众路线是我党的生命线,村干部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中枢,必须培育村干部的服务能力和意识,让村干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入农民中,真实了解农民需求,解决农民生活困难,真正做到“急农民之所急、给农民之所需和想农民之所想”,最大程度维护农民的各种利益,尽最大努力满足农民利益诉求,赢得广大农民的认可,不断增强农村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夯实党的农村群众基础。

第二,村干部多出身于乡村,对农村实际和农民需求有着较为准确的把握,必须抓住这一优势,培养村干部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传达民意、政策执行、社会治理能力,准确向政府反映农民需求,严格执行党和政府的决定,有效化解农村社会冲突,实现政府和农民的良性互动,做好桥梁纽带和农村管理者的双重工作。

第三,培养村干部使用大数据和互联网的能力。在当下信息时代,村干部使用大数据和互联网的能力直接关系到农村的发展和乡村的振兴。因此,必须强化对村干部使用大数据和互联网的技能培训,让村干部能真正做到轻松自如的使用电脑、网络办公等,进而提高村干部工作效率,促进农村振兴。

总之,村干部应转变身份和角色,转变思想,开阔眼界,练好本领,扮演好村庄“当家人”与政府“代理人”的角色。

3.3 建立健全村干部监督管理机制

当前,村干部行使权力没有有效的监督,没有制定严格的组织管理办法,这导致村干部监督和管理方面存在诸多严重的问题。

第一,在监督方面,处于“上级监督缺位、同级监督阻滞、群众监督失效的被动局面”[7]。但村干部政治定力不强,廉洁意识不够,工作中不乏基层干部将政府的资源“选择性地留给与自己私人关系较好或自己的亲缘关系网中的个体”现象[17]。因此,必须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加强村干部的政治和廉洁诚信教育,构造多样化的监督方式,让村干部的“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村干部“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制止微腐败。

第二,加强村干部的管理,建立村干部的考评体系,采用业绩评价、群众评价和村干部互评“三评结合”的方式,完善村干部考评体系。增强农民在村干部管理中的作用,切实保证农民管理农村事务的能力,加强农村干部的组织纪律性,让村干部管理规范化和科学化。同时,实行村干部职业化和流动化管理。职业化能让半脱产的村干部变为全职干部,专心从事农村工作。流动性任职可以让村干部得到不同岗位的历练,提升其素质与综合能力,定期为村级组织注入新鲜血液[18]。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