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壶与品壶
于我看来,玩壶之难在于品壶,品壶之妙在于识趣。一个趣字,可浓缩你对壶艺的学识、见识、格调,即你的审美情趣的林林总总。
印象中,古代小资的典范,李渔在他的《闲情偶记》中曾言:“经莫便于捷,而又莫妙于迂。”这迂,便在于趣。识趣,方解玩壶与品壶的妙境。否则,容易被名家的款识、高昂的价位遮蔽视线,或被不良商家的忽悠洗劫了荷包。更多的是人道不久的“小户人家”,每次,花些碎银子,图个便宜,在街边小店收罗一堆泥料出自旁门,造型怪异,工艺免谈,色泽艳俗的“紫砂壶”,勉强用用可以,无从体会玩味,回头一看,弃之是肉,拾之是骨——两难了!
一般而言,玩壶大致分四类:实用功能型、品味把玩型、收藏增值型,以及与壶会友、交友型。其实,品味把玩型是最耐人寻味的,是永无止境的追求,而如果弄懂品味紫砂壶的个中趣味,那么,实用、品味、增值更一箭四雕了。
古人云:“道不离器。'私下从狭义上理解,在此,器,便指紫砂壶,而道,则是由壶而承载的思想内涵,审美趣味,工艺水平,艺人品质等等。而欲求其“道',功夫则在“器”外。紫砂壶早已从实用器皿演变到艺术品,而学会欣赏艺术品,一定要从欣赏艺术品,一定要从欣赏最优秀的作品为切人点,先人为主。比如一把精美绝伦的紫砂壶,必然用泥讲究,造型经典,偏精独诣,具范兼容,妙趣横生。但这些“道',非初学者一眼看穿,而这类大家之作,正是打磨眼力的“磨刀石',当你见识,读懂了精品之后,才能举一反三,“向下兼容'便一览无余。换种说法:能欣赏“阳春白雪'的耳朵,不难鉴别“下里巴人”的粗俗;反之,听惯“下里巴人”的耳朵,却无法领略“阳春白雪”之妙趣。西方大艺术家歌德说得更直白:“鉴赏力是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养成的”。
正所谓“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不免为下”。所言极是,只有懂得欣赏一流的紫砂壶,方能提高壶艺鉴赏力,识别玩壶的妙趣,才能花合理的价格,选择因有品味而达“一箭四雕'之效的壶。从而到达“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的趣味境界。
一把紫砂壶 ,不过盈握,如何达到“道不离器”之境界,还需制壶者、玩家“心往一处想 ! ” 首先,制壶人要深谙古人之心而不师古人之道。齐白石大师说的极“狠”: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 东坡先生所言极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处。必须练就扎实的手上功夫,逐步凸显气韵,张扬个性,别出心裁地引导市场的审美情趣,将自己有品味的壶“强加于人',以推动市场的玩壶趣味。
制壶如此,卖壶也然。若卖壶者自己无品味,手头也只能倾销紫砂的遗憾,身后也只能跟着一群搜罗遗憾的“不识紫砂真面目”的壶迷(也即迷糊)。而玩壶者自身,除了找准商家,还要 “练眼力',也可多与壶友交流,或看书、或上网查询,自觉打磨眼力,远离那些“花枝招展”的、带恶俗之味的劣质壶,真正领悟到“惟造平淡难”的意味,真正辨别“一树梨花压海棠”的境界,也许,你就尝到玩壶之趣了。
[ 完 ]
您看此文用
·
秒,欢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