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的孩子
龙母江上的壮族女子
给异乡的你讲温暖的故事
骨子里头我一直强烈地认为,自己生来就是农民的孩子,少年时期的生活跟土地密不可分,感情太深厚了。
文/阿西雅娜
图/二面
生在农村,现在居住在上海的偏僻乡下,周围还有一些没有被完全开发的地方,有像我们老家一样,当地人自己建的一排排规划整齐的房子,还有一些零星的稻田和菜地,里面种满了庄稼。
住在乡下,除了交通和其他配套设施没有市中心的便利,少了密密麻麻的车辆和形式匆匆的人们,其他的感觉还好,毕竟自己不是有钱人,也不喜欢热闹的消费场所。
可能从小在河边长大,特别喜欢有河的地方,刚好上海的小河很多。我们小区前后左右不远,都有流动的小河。
没事的时候,一家人去河边走走,看看在水里轻轻摇晃的水草,细小的肉眼几乎看不出的小鱼,偶尔还会遇到一两只时而在河里觅食,时而展翅飞翔的白鹭。
顺便教孩子一首古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感觉整个人舒服惬意极了。
最近接送孩子上下学的时候,看到路上的稻谷变黄了,由开始的青色变淡黄,再到黄色,再过一段时间估计就变金黄色了。
上海有田地的地方,人们好像收割稻谷的时候,不像我们老家动作麻利,他们总是不慌不忙的,非要等稻谷黄到感觉快枯了,才肯收割。
作为路人,我非常乐意能够长时间享受路上这道美丽的秋天色彩,看着稻田,似乎心离老家又近了一些。
坐车的时候,我每次都会不厌其烦地告诉孩子们:
这是我们吃饭的大米,它可是从一颗小小的种子开始长的,发芽,长大,开花,结稻穗,然后慢慢地由青变黄,最后再收割下来,把稻谷的壳去掉,最后才变成我们吃的米饭,你看,从种子到米饭,是多么不容易。
同时教他们要珍惜粮食,不能随便浪费或者乱掉米饭,当然也少不了教这首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城市里长大的孩子,其实想来也是蛮可悲的,很少接触大自然,连庄稼和杂草都分不清。
难怪以前看鲁迅写的《少年闰土》里面说,他以前一直以为西瓜在商店里才有,根本不知道是从土里长出来的。
为了避免自己的孩子也有这种尴尬,我每次经过那些稻田的时候,总会抓住机会告诉他们,这是玉米,那是高粱,那些是青菜等等。
总是希望尽可能让他们从身边有限的资源,了解多一些关于土地,关于庄稼的那些事。
之所以情不自禁对自己的孩子灌输这些教育,可能是因为,骨子里头我一直强烈地认为,自己生来就是农民的孩子,少年时期的生活跟土地密不可分,感情太深厚了。
虽然现在居住在鸟笼一样大的城市,心里还是无时不刻向往着农村生活。
现在麻木了,对生活没什么大的追求,每天就是围了家庭和孩子转,也习惯了这样简单平淡看似无趣的生活。
周末的时候,睡个懒觉,把家务扔到一边不干,吃吃喝喝睡睡,陪孩子出去溜达,给孩子烤点他们喜欢的披萨蛋挞这类的小点心,一家人就觉得很开心了,这大概就是人家常说的穷开心吧。
身边混得好的人,总是在不停炫耀买了几套房,赚了多少钱,升值涨薪了,去哪里旅游了,我却要求低到希望每天能吃饱睡好,有朝一日回乡下种田种地,仅此而已,真的太没出息。
记得奶奶小时候常说,人各有志,人生苦短,没空理会别人的看法,自己怎么舒服就怎么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