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诵读91丨痰饮病脉舌症治

  • 尤在泾注解

(一、二)谷入而胃不能散其精,则化而为痰,水入而脾不能输其气,则凝而为饮。其平素饮食所化之精津,凝结而不布,则为痰饮。痰饮者,痰积于中,而饮附于外也。素盛今瘦,知其精津尽为痰饮,故不复外充形体而反下走肠间也。饮水流溢者,水多气逆,徐氏所谓水为气吸不下者是也。其流于胁下者,则为悬饮,其归于四肢者,则为溢饮。悬者,悬于一处,溢者,溢于四旁,其偏结而上附心肺者,则为支饮。支饮者,如水之有派,木之有枝,附近于脏而不正中也。咳逆倚息不得卧者,上迫肺也。

(三)水即饮也。坚筑,悸动有力,筑筑然也;短气者,心属火而畏水,水气上逼,则火气不伸也。

(四)吐涎沫者,气水相激而水从气泛也;欲饮水者,水独聚肺,而诸经失溉也。

(五)脾为水困,故少气,水淫肌肉,故身重,土本制水,而水盛反能制土也。

(六)肝脉布胁肋,水在肝,故胁下支满,支满犹偏满也。嚏出于肺,而肝脉上注肺,故嚏则相引而痛也。

(七)心下悸者,肾水盛而上凌心火也。

(八)留饮,即痰饮之留而不去者也。背寒冷如掌大者,饮留之处阳气所不入也。魏氏曰:背为太阳,在《易》为艮止之象,一身皆动,背独常静,静处阴邪常客之,所以风寒自外入,多中于背,而阴寒自内生,亦多踞于背也。

(九)胁下痛引缺盆者,饮留于肝而气运于肺也,咳嗽则辄已者,饮被气击而欲移,故辄已。

(十)一作咳嗽则转甚,亦通。盖即水流胁下,咳唾引痛之谓。气为饮滞,故短;饮结者津液不周,故渴。四肢历节痛,为风寒湿在关节。若脉不浮而沉,而又短气而渴,则知是留饮为病,而非外入之邪矣。

(十一)伏饮亦即痰饮之伏而不觉者,发则始见也。身热、背痛、腰疼,有似外感,而兼见喘满、咳唾,则是《活人》所谓痰之为病,能令人憎寒发热,状类伤寒者也。目泣自出,振振身动者,饮发而上逼液道,外攻经隧也。

(十二)饮水过多,水溢入肺者,则为喘满。水停心下者,甚则水气凌心而悸,微则气被饮抑而短也。双弦者,两手皆弦,寒气周体也。偏弦者,一手独弦,饮气偏注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