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一战士为救6名儿童牺牲,43年后其母去世,6人含泪跪别
他是解放军战士,雷锋是他的好榜样。
为了阻止冲向6个孩子的惊马,21岁的他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家乡为他修建了一座纪念陵园,一所中学也以他的名字命名。
中国邮政发行了以他为主题的邮票,纪念他的歌曲唱响大江南北。
他就是刘英俊,是“人民的好儿子”、“毛主席的好战士”。
刘英俊画像
舍身为人民
1966年3月15日,初春的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依旧笼罩在浓浓的寒意之中。
天刚蒙蒙亮,沈阳军区某部队重炮连战士刘英俊,就像往常一样和几个战友赶着三辆炮车,沿着市郊公路出去参加训练。
尽管天气严寒,但这并没有影响到战士们积极训练的心。
不一会,炮车就来到了一个公交车站附近。
此时正是上班时间,车站边已经站着不少行人,大家都踮起脚来焦急的等待,呼出的阵阵白雾被进进出出的公交车冲散,刺耳的喇叭声不停的响起。
突然,一声汽车鸣笛在刘英俊赶着的炮车边上炸响,本就焦躁不安的辕马受到惊吓,前蹄高高抬起,发出一阵嘶鸣,猛地掉头狂奔。
受惊的马匹怒目圆睁,不停的打着响鼻,刘英俊紧紧拽住缰绳,试图安抚焦躁的辕马。
辕马却不受控制,猛力狂奔,已经逼近了路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情况十分危急,刘英俊被惊马拖行,但他依旧牢牢拽住缰绳,细细的绳子深深的勒进了他的皮肉中。
突然,前方出现了6个儿童,年幼的孩子们哪里见过这样的阵仗?吓得挤在一起,不知所措地站在路中间,不敢动弹。
而刘英俊也被马匹拖拽着,十分危险,如果他放手,就能安全,但6个孩子凶多吉少,如果他死死拽住,有可能被马匹误伤甚至死亡,但孩子们就能获救。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刘英俊的脑海里只有一个清晰的念头:“坚决不能让任何一个孩子受伤!”
在这个念头的驱使下,刘英俊爆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力量,他拉住马匹奋力往后一拽,把缰绳往胳膊上绕了几圈,大喝一声,一脚往下狠狠一踏,如钉子一般稳稳扎在地上,使出全身力气猛拉缰绳,被曳住的惊马高高的扬起上半身,停住了狂奔的步伐。
这还不算结束,刘英俊侧身向前,一脚踹向辕马的后腿,马匹失去平衡带着炮车一起侧翻在地,来不及松开缰绳的刘英俊也被马匹带着往地上摔去。
孩子们得救了!
周围的群众们目睹了这惊人的一幕,都怔愣在原地,直到马匹和炮车翻倒的巨响惊醒了众人,大家才急忙上前查看战士的情况。
只见刘英俊被侧翻的炮车重重压倒在地,漆黑的炮身砸在他的胸口,刺目的鲜红从他的身下漫延开来,呼吸微弱到几不可闻。
“还愣着干什么!救人呐!”
被战士感动得流下热泪的群众们急忙合力把炮车移开,一个大哥拉来平板车,把棉衣铺在上面,几个人小心的把已经失去意识的刘英俊抬到车上,急忙往医院赶去。
“伤势太严重,得输血!”医生和护士有条不紊地进行抢救,医院外给英雄献血的群众和战士们排起了长龙。
经过3个多小时的全力抢救,英雄刘英俊终因伤势过重,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医生沉痛的告知了门外焦急等候着的人们,刘英俊的母亲听此噩耗跌坐在地,嚎啕大哭:“他才21岁,还是个孩子啊!”
6个被救儿童的家长们也闻讯赶来,得知救命恩人的死讯后,顿时哭声一片。
平凡的英雄
出生于农民家庭的刘英俊从小和家人们住在破砖窑里,尽管生活十分困苦,但父母十分乐观勤奋,刘英俊也受父母影响,生性善良,活泼开朗。
1948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长春,劳苦大众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生活有了盼头,穷人家的孩子们也有了读书的机会。
在父母的支持下,8岁的刘英俊进入二道河子车站完全小学读书,学校里他刻苦学习、爱劳动、守纪律,曾被学校授予“勤工俭学优秀少先队员”。
他还多次受到共青团长春市委、共青团二道河子区委的表扬和奖励。
刘英俊从小就听父母给他说那些抗战英雄的故事,对中国共产党充满了憧憬,立志成为一名军人。
18岁那年他积极应征,因为是独生子,亲戚邻里们都劝他留在父母身边,但他志向坚定,父母也十分支持,他的请求终于得到批准,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在部队里,刘英俊听从指挥,刻苦学习军事本领,积极参加各项训练。
一次由师部组织的训练班里,由于他努力学习,细心勤奋,训练结束考核时,取得7个科目3项优秀和4项良好的优异成绩,受到了师首长的表扬。
“雷锋式”的好战士
刘英俊入伍的第二年,正值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发起“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
了解过雷锋同志的英雄事迹后,刘英俊深受感动,积极响应号召,以雷锋为榜样,决心成为一名“雷锋式”的好战士。
在连队里,他是“业余修理员”,桌椅板凳、门窗物件有损坏,他都会主动修好。
他还经常到医院里看望孤寡老人和儿童,帮忙打水、送饭,替医务人员打扫、拖地。
部队驻地附近的小学里也有刘英俊的身影,他经常给孩子们上政治课,还用自己的津贴给学校买了许多宣传革命英雄人物的书籍,给家庭困难的孩子买吃的补充营养。
外出遇到有困难的人民群众,他也会第一时间伸出援手,力所能及的帮助人们解决问题。
有一次连队驻在农村搞生产,刘英俊偶然发现村里有一位老红军和他的老伴年老体弱,别说农活了,连一般的家务活都难做好。
于是刘英俊一个人承担了所有家务活,只要休息,他都会去帮老夫妇挑水、劈柴,帮老人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离开前还为老人家挖了一个大菜窖。
还有一次在候车站等车时,刘英俊注意到一位中年妇女抱着孩子正在寻找着什么,中年妇女神色慌张,似乎丢了很重要的东西。
他赶忙上前询问,得知这位大嫂专程进城带孩子去看病,要坐车回去了,才发现买车票的钱不见了,那是大嫂仅剩的钱了。
刘英俊立即自掏腰包到售票处给大嫂买了票,还买了些面点,让母子俩人回去路上吃。
大嫂很是感激,想知道这位小战士的名字,但刘英俊却摆了摆手就头也不回地离开。
“为人民服务,为革命贡献一切的人,才算一个真正的人。”这是刘英俊在日记里写下的话,他这么写的,也确实这么做了。
部队驻地附近的居民们都知道,有一个小战士经常做好事,一直说自己姓王。一个从小认识他的大爷问他为什么这么说,刘英俊说是看《雷锋》电影学的,雷锋就把成绩记在一个叫王大力的人的名下,他也就这么做了。
除了做好人好事,言出必行外,刘英俊还是一个意志力非常强的人。
1964年的“八一”运动会万米长跑中,跑到中途时,很多人都坚持不住放弃了,跑道上只剩下刘英俊和另一个选手曹建福,两个人气喘如牛,咬牙坚持着。
离终点还有小半距离时,曹建福也退了下来,只剩下刘英俊一个人缓慢的行进着,围观的战友和民众们都为他欢呼加油。
最后一圈,刘英俊大张着嘴喘气,脸红得发紫,越过终点线时连站都站不稳了。
下半年,连队参加生产,刘英俊扛着锄头,行走在林间地头,干起活来十分麻利,一些老农一看就知道是农村的娃子,在家里干过农活,当听说他是城里的学生,很多人都不相信。
抢收黄豆时,即便身患胃炎、神经性皮炎,刘英俊还抢着干活,别人挑四趟,他要挑五、六趟,顶着烈日,汗水在他脸上汇成小溪砸在地上。
见他热成这样还不愿意脱衣服,别人问他,他嘴上说不热,可背后的衣服都已经湿透了,看出端倪的班长强硬的把他的衣服扒下来一看,起了皮炎的地方全都破了,甚至淌出了脓血,可他依旧像个没事儿人一样参加生产。
在牺牲的那天早上,刘英俊还和战友们说,结束训练后要到村里的李桂英老人那一趟,给她送点鸡蛋。
可等在村口的老人不知道,她再也等不到这个年轻的小战士了。
英雄精神永流传
“一名年轻战士为保护6名儿童,舍身拦惊马而牺牲”的英雄事迹,经多家新闻媒体报道后,迅速传播到全长春,又越过了山川河海,传遍了祖国大地。
凡是听说刘英俊英雄事迹的人都被这个年轻战士的英勇无畏所打动,纷纷惋惜一个如此年轻的生命就这样如划过天际的流星,一闪而逝。
听到刘英俊牺牲的消息,62岁的李桂英老人抹起了泪:“刘英俊休息的时候经常来我家里干活,还陪我说话、吃饭,只要有一个星期天没来,我就想的慌,总在村口的树下等他。”
回忆起曾经和刘英俊相处的点点滴滴,老人的眼中盛满了温情:“一年冬天,天气太冷了,我正坐在炕上歇息,刘英俊顶着风雪来看望我,给我带了不少吃的、用的,还借了铁锹,想帮我把水井上的冰刨开。”
老人一边说,一边走到屋外,指着角落的水井不住的比划:“那时是真冷啊,刘英俊为了方便干活还把棉袄脱了,等干完活,他嘴唇都冻得发紫,一双手又红又肿,我赶忙拿棉衣给他披上,拿手绢给他擦汗,叫他进屋也不肯,喊他喝水也不喝,还帮我把院子打扫了才走。”
住在佳西区37委的一位名叫王文琴的妇女主任也是满脸悲痛:“刘英俊这个小伙子是真的不错,见谁都带着笑,经常来小区里的军烈属家帮忙做事,还照顾孤寡老人,小区里的老人们,个个都认识他。”
王文琴一次外出开会时,没注意锁门,家里只剩下两个年幼的孩子,一个3岁,一个7岁,大孩子还患有小儿麻痹症,等王文琴开完会回家一看孩子都不在家,急得直掉眼泪。
当天外面还下着大雪,风一刮什么都看不清,王文琴刚跑出门寻找,远远的就看见刘英俊背着小的,拉着大的,一头短发上全是冰霜,棉军帽正戴在小儿子的头上。
王文琴赶忙拉着刘英俊进屋,见他耳朵冻得通红,就让他坐下暖和暖和,还去屋里准备煮碗面给他垫垫肚子,可刘英俊不坐也不吃,起身就要走,说是还得回去学习。
王文琴边回忆边掉眼泪:“这么好的人,怎么就这么走了呢?”
像这样的好事,驻地的群众很多人都能说出几段。
刘英俊牺牲后,佳木斯市和合江地区各界群众自发为他召开了隆重的追悼会,市民们纷纷前来,悼念这个年轻的英雄。
刘英俊烈士追悼大会旧照
刘英俊是独生子,他牺牲后,他的母亲朱秀兰是最悲伤的人,佳木斯市的领导们前来看望朱秀兰,表达敬意和哀悼之情,还恳请朱秀兰,希望能把刘英俊安葬在佳木斯市。
“刘英俊是您的儿子,也是我们佳木斯30万人民的儿子,他为我们牺牲了,我们要永远纪念他,向他学习,让他这颗红心永远和我们佳木斯人民连在一起。”
朱秀兰说:“是我把儿子送去参军保卫祖国的,现在佳木斯人民需要他,我就把他留给佳木斯人民吧。”
为了让英雄的精神发扬下去,佳木斯政府在刘英俊牺牲的地方建起8000平方米的烈士陵园,900平方米的英雄事迹展览馆,让人民群众永远纪念和学习这位“雷锋式的共产主义战士”。
1966年4月10日,中央军委授予刘英俊“人民的好儿子”称号。
7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发出通知,号召全军向刘英俊学习,刘英俊所在部队党委根据他生前的志愿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并追记一等功。
为了纪念刘英俊烈士的英勇事迹,中国邮政于1967年3月25日发行了《毛主席的好战士——刘英俊》纪念邮票一套六枚。
刘英俊的离去,让他的战友于春芳内心十分痛苦。
于春芳一直想为他做点什么,来纪念这位好兄弟、好战友,可是每次刚拿起笔,眼泪就先流下来。
直到退休前,于春芳才依靠着回忆和手写的资料,在很多战友的帮助下写作了《刘英俊之歌》这本书,来纪念战友刘英俊。
于春芳说:“写下这些文字,就是想把英俊的事迹留给后人,让人们知道,英俊用生命谱写了一首青春之歌。”
六颗传承的火种
刘英俊救下的6个孩子,其中三个是曹文和、王照国、刘继英。
还有三个孩子是亲兄弟,他们为了表示对救命恩人的尊重,在父母的允许下改名,分别是赵继、赵英、赵俊。
三人的名字连起来所代表的意思,或许是要将刘英俊的英雄精神继承下去。
如今距离那个寒冷的清晨已经过去了55年,这6个被救的孩子,都过得怎么样了呢?
曹文和一直都谨记父母的教诲,谨记刘英俊的救命之恩,从小就经常到五保户家干家务,并且在刘英俊事迹的影响下,长大后选择了参军。
经过不懈努力,被分到了刘英俊生前所在的连队,还当上了刘英俊生前所在班的班长。
复员后他通过自学,成功考上了佳木斯广播电视大学学习法律,后随大流下海经商,目前在佳木斯市的一个医疗器械公司工作,还算事业有成。
曹文和一直不忘刘英俊的无私精神,热心于公益活动和福利事业回报社会,还组织了黑龙江红色英俊传媒志愿者联盟,以纪念和弘扬刘英俊烈士的光辉事迹。
曹文和
刘继英原名刘颖慧,是被救孩童中唯一的女孩,为了感激刘英俊,她也改了名字。1975年,刘继英追寻着恩人的足迹,参军成为一名医疗兵,复员后因家庭变故离开了佳木斯市,现在在江苏一家医院工作。
王照国曾下乡参加垦荒,后被分配到食堂工作了3年,成为了一名印染工人。1983年因为砍伤了人被劳教三年。
他一直没有忘记刘英俊这个救命恩人,经常去给刘英俊扫墓,参加纪念活动,即便是病重,行动不便无法前去扫墓,也会叮嘱儿子王广亮替他去给恩人扫墓。
赵家三兄弟中,老大赵继高中毕业后成为了钢铁厂的工人,后来停薪留职到商海中闯荡,成为了小生意个体户,但在40多岁时不幸因脑溢血去世。
老二赵英少年时,年轻气盛,与人起了争执,将人砍伤。但他始终不敢忘记刘英俊的恩情,出狱后,每年刘英俊忌日时都会到陵园中,将恩人的墓碑擦拭干净。
赵俊是老三,也是六个孩子中最小的,被救时只有5岁。高中毕业后,赵俊在一家纺织印染厂里成为了一名印染工人。后来工厂不景气,下岗之后跑过业务,开过出租车,也做过货运。
但无论生活如何艰苦,工作如何繁忙,赵俊都不忘去给恩人扫墓。
英雄的母亲
刘英俊的母亲朱秀兰也曾因为爱子的牺牲而整日以泪洗面,但她明白,儿子是为了人民而牺牲的,是个好样的,所以她很快就振作起来。
国家也格外体恤她,经常发放慰问和补助,保障她的基本生活。
朱秀兰在刘英俊的英雄精神激励下,积极生活,先后参加了全国第五届、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朱秀兰时时刻刻都惦记着已经长眠的儿子,每当在一些学校里参加演讲时,每次提起刘英俊市,她眼中都闪烁着温柔和无法掩饰的痛苦,让人心酸。
2009年,这位慈祥的老人在养女的照顾下缓缓闭上了双眼,那6个被刘英俊救下的孩子,如今已长大成人,他们放下手头的事情,纷纷赶来,替恩人送了母亲一程。
刘英俊纪念雕塑
在刘英俊烈士陵园里,有一座刘英俊的雕像:他拽紧缰绳,控制住仰头长啸的马匹。这是他英雄时刻的展现,也是人民心中最美的永恒瞬间!
刘英俊用自己的年轻生命,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英雄之歌,他的英雄精神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让无数后辈们继承了前辈们的精神,勇往直前。正如他日记本中所写的那样:“一个人无论是活多长时间,他的死,只要是献给党的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那就是无限光荣的,有价值的。雷锋能,我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