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宏海‖文化深圳的“黄埔军校”
文化深圳的“黄埔军校”
文/杨宏海
改革开放40年,深圳己成为举世瞩目的国际化大都市。
四十年前,一代伟人邓小平在中国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深圳这座沐浴着改革开放春风的滨海城市,迅速成为令全中国有志青年争相前往的热土。我也作别了执教数年的大学讲坛,于1985年7月调进了深圳市文化局。记得刚到单位报到那天,深圳市文化局叶局长就对我说:“小杨,深圳是经济特区,如何建设特区文化,没有现成的答案,你的任务就是研究特区文化。”从此,我与同事们一道奔赴在热火朝天的经济特区,开启了我与深圳一段不解的文化情缘。
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每天深入“三来一补”企业、边陲海关、乡村城镇以及旅游风景区调研。可以说,深圳的每一个“文化现场”,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我们将所有调研成果都写成调研报告,供市委市政府进行文化建设作决策参考。
杨宏海回到30多年前进行文化调研的深圳蛇口留影。
杨宏海最早呼吁要关注外来工的精神生活,图为他主持的全国打工文学论坛。
事实上,深圳经济特区的创办,其意义绝不止于经济改革,同时具有文化创新的意义。因此,深圳文化一直都引起全国的关注。1986年11月,文化部在厦门召开“全国文化事业发展战略研讨会”,由我执笔撰写(与同事合作)的《深圳,呼唤特区文化“特”起来》一文在会上交流,引起时任文化部常务副部长高占祥的关注。在他的建议下,本次大会中间穿插召开了一次“特区文化研讨会”,大家对特区文化如何“特”展开热烈讨论,由此带来“特区文化”概念的产生,其所引发的文化体制改革等内容,成为当时的热门话题,亦成为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事件。
当年,杨宏海一篇《深圳,呼喚特区文化“特”起来》引起文化部常务副部长高占祥(中)的高度关注。
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讲话,全国掀起新一轮思想解放运动,特区文化研究也进一步引起关注。经国家文化部部长与深圳市委领导研究后,决定在1997香港回归之前,成立由文化部与深圳市文化局联合创办的全国唯一的“特区文化”研究机构,历史的机遇降临在我身上,我受命联系文化部参与筹建工作。1993年12月1日,“特区文化研讨会暨特区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正式召开,时任文化部副部长徐文伯以及来自五个经济特区及国内有关城市的领导及专家共80余人出席盛会。
会议刚结束,我随即与市文化局人事处干部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招聘专业人才,深圳特区的文化热土吸引了北京大学等著名学府的一批年轻人才踊跃报名参加面试,我给应聘者出了一道考题《我心目中的深圳文化》,让大家自由想象即席撰写。此后,尹昌龙、王地久、毛少莹等一批博士、硕士生的相继加入“研究中心”,让深圳文化系统有了一支朝气蓬勃的新生力量。
杨宏海与早期特区文化开拓者胡经之(右二)、景海峰、郁龙余、吴俊忠等四位教授合影。
从事文化工作之余,杨宏海应聘深圳大学文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图为与毕业生合映。
我带领这支年轻的研究团队,对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深圳文化开展调查研究,结合实际提出系列建设性意见建议供市委市政府决策参考,如关注外来劳务工的精神生活,先后推动了“全国打工文学论坛”、“外来青工文化节”等文化品牌为特区建设者提供种种文化福利;率先开展华侨城旅游文化产业调研,撰写系列文章,成为国内最早推介深圳“文化+旅游”经验的科研团队。1995年,我们受命参与编制《深圳市文化事业发展(1995-2000)五年规划及2010年远景规划》,提出将深圳建成的“现代文化名城”的战略目标,被市政府吸纳进深圳“九五规划”之中,使深圳成为继上海、广州之后少数几个率先开展文化发展战略研究的城市之一。
作为改革开放的文化产物,“研究中心”在人手少、任务重的情况下,采用“小核心、大外围”的工作机制,聘请一批专家学者做特约研究员,并通过课题招标的方式,充实增强研究力量,促进“出成果、出人才”。我们聘请了著名学者余秋雨担任中心名誉主任,并积极开展与香港文化艺术界的交流,专门拜访香港著名学者饶宗颐先生,举办“内陆与香港文化交流发展研讨会”,发起创办“深圳、香港、台北、澳门四城市文化交流会”并轮流召开。与此同时,我们承担了文化部“九五”重点科研课题《中国经济特区文化研究》,先后出版了《深圳文化十五年》,《市场经济与特区文化》,《深圳城市史》,《文化深圳》等10本专著。
深圳特区文化是在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背景下形成的一种开放、兼容、创新、充满活力的新型文化,需要有更多的文化人参与学术建设与切磋砥砺,从而推动全体市民共建共享。“研究中心”经常举办学术性质的“文化沙龙”,进行“头脑风暴”。诸如“深圳新观念与人文精神”和“深圳学派”等话题,便在这里开展碰撞与研讨。各领域的学者如乐正、王京生、孙振华、胡洪侠、王绍培、马瑞安等人,都是积极参与者,余秋雨、谢冕、王宁、胡经之等知名学者也是这里的座上客。2000年,由特区文化研究中心,深圳书城,《深圳商报,文化广场》三方推动,创办了“深圳读书月”,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活动。此外,我们还参与了“市民文化大讲堂”、“深圳文博会”的策划与组织活动。可以说,在特区文化建设开拓发展的过程中,深圳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实践都与特区文化研究中心相关。
杨宏海1985年调至深圳市文化局,30多年来把最好的年华献给深圳的文化艺术事业。
2002年,因工作需要,我调动至深圳市文联。“研究中心”的继任者们继往开来,不断开拓创新,使各方面的工作更上一层楼。回首过去,“研究中心”对深圳文化发展轨迹的记载,对理论研究话语的丰富,对文化建设决策和实践的推进,都是深圳文化理论大厦的宝贵砖瓦。而“研究中心”也似一座人才摇篮,人人都有展示才华的机会,二十多年来,从这里走出的许多优秀人才,奔赴在宣传文化战线、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电视媒体……所以人们都说,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是深圳文化的排头兵,文化深圳的“黄埔军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