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音乐之美(一)

乐评人自我修养·第二章

听过很多唱片

见过很多现场

合格乐评该怎样

读读乐评人修养

巴赫 C大调前奏曲(十二平均律)陈淮南 - 世界名曲 | 古典钢琴曲精选 经典世界音乐 肖邦圆舞曲 巴赫十二平均律

既然,音乐之美并非是针对情感的恰当表达,那究竟应该是什么?音乐之美并不依靠,也不需要从外部引入的任何主题,而是由所有乐音组成,富有艺术地组合在一起的自身美。音乐的基本要素是悦耳的声音,节奏是其灵魂。广义的节奏,是匀称结构的和谐;而狭义的节奏,是在既定小节内几个组成部分之间有条不紊的互动。作曲家需要塑造成音乐艺术的生活原料是极其丰富且无法估量的,这也正是音符的全部音阶以及它们能够形成无数的旋律,和声和节奏的内在可能性和适应性。旋律是仍未穷尽,或者本来它就是无穷无尽的,很大程度上,这是音乐美的源泉。和声有着无数方式去改变、转位和增强音乐,给原材料不断地带来新的完善;节奏作为音乐有机体的动脉,是二者的调节器,通过它的丰富变化,提高了音色的魅力。

所有这一切材料要表达的究竟是什么呢?是音乐思想。一个音乐思想在音乐中得到完整重现,不仅仅具有内在美的客体,而且本身就是自足的,并不是一个用来表达人的感受和想法的工具。音乐的精髓在于乐音及其运动。阿拉伯图案是一种装饰艺术,也能隐约地象征和表达出音乐是如何展现了美的形式(尽管其中不牵涉明确的情感)。我们看到的是错综复杂的华饰,时而弯折成优雅曲线,时而上升变为陡峭的蜿蜒;一时相对而生,一时相反相离,因而可与大大小小的弧相匹配;明显是无法测量的,却又是均衡匀称的:其中每段都有一个副本或对应物;总而言之,各种零散奇特的东西却构成了完美的整体。观察其中宽阔而精致的线条如何互相追逐;如何从一条柔和曲线上升到一个高度然后又降下来;怎样扩展和收缩,在静止和移动中的奇异转换……这些都惊艳了观察者的眼睛,同时阿拉伯图案也显得更加高贵华丽。如果设想这幅逼真的阿拉伯图案是富于创造力的天才所作,其中展示出积极的精神力量,其艺术想象力非常丰富,如流水般不停注入这些运动形式,这种效果和音乐之美也有许多相似之处。

初时,也许都曾经为万花筒不断变化的色彩和形态感到喜悦。音乐也是一种万花筒,对音乐形式的欣赏却要有很强的思维能力。音乐也会产生丰富而美丽的色彩和形态,时而让人感到清晰对比,时而让人无法察觉其渐变。彼此之间有逻辑相连,却总给人全新的感受,如同形成一个完整而自在自足的整体,不受任何外来附加物的约束。两者主要区别在于,音乐万花筒是有创造力的人直接构思作品,而光学万花筒只是有着灵巧结构的机械玩具。如果我们跨越这个类比的界限,将一种艺术的方法强加于另一种艺术,认真努力地将单纯色彩提高到音乐层级,就会走进一个境地,在那里会得到这样一些幼稚愚蠢的想法(如“色彩钢琴”,或者“视觉风琴”)。

音乐中存在的运动属性和连续的形式变化是与万花筒很相似的,也使得这个比喻变得非常适合。如果不考虑这一点,确实也可以为音乐之美找到更加高贵的比喻,如建筑、人体和风景,因为这些事物都具有轮廓和颜色的原始之美,不过这些比喻同时也忽略了作为理性基础的心灵。人们过去没有看到纯音乐中充盈的美,这多半应归皆于对感性事物的轻视,旧的美学体系往往偏重道德和情感,即黑格尔说的“理念”,而忽视感性。每一种艺术都是从感性出发,并在自身局限中运作。所谓“情感论”都轻蔑地将倾听行为推到一边,直接进入情感,声称音乐是心灵的食粮,而没有意识到听觉器官的作用。

的确,贝多芬并不是为了“耳朵”而作曲。人类想象力的自身构造,能够接受到听觉印象的影响(与此相关,器官这个词的含义,不仅仅是通向外在物理世界的渠道),因而能够在乐音形式和音乐结构中感到愉快,意识到它们的感性本质,在对美的直接和自由的关照中生生不息。要定义这种独立自在的、特别的音乐之美是极其困难的。音乐在自然中既没有原型,也不表达确切概念,所以要谈论音乐,就不得不用枯燥的技术术语,或者是诗意幻想的语言。

音乐王国的确“不在这个尘世上”。所有幻想性的描写、特征刻画和委婉表达,要么是比喻意义上的,要么就是错误的。对其他艺术来说还只是描写,对于音乐就已经是比喻了。在谈论音乐时,只能形成关于音乐的概念,只能从音乐自身来理解和欣赏音乐。

不能仅仅从声响的美,或各部分的匀称来理解什么是“为音乐所特有的”,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更不能说音乐是“刺激耳朵的乐音游戏”。然而,强调音乐之美的同时,我们并没有将精神内涵排除在外;相反这才是最根本的。为我们不会把“美”这个词用到任何缺少精神内涵的地方。从形态学的渊源来追溯美的本质,精神因素是与声音形式联系最密切的。在音乐语言中,“形式”这个术语有着特别意义。由声音所塑造出来的形式并不空,并不是一团被包裹着的空虚,而更像是一口井,充满了创新天赋之人的富于生命力的创造。与阿拉伯图案相比,音乐就像是一幅画,画的主题不能用语言来定义,也不能将其包含在任何一类理论中。

在音乐中也有意义和逻辑的推理,但都需从音乐自身的存在来理解。音乐像一种可以说也可以理解的语言,就是不能去翻译。乐曲中有“思想”是指起含有深刻认识,正如在语言中一样,一个有判断力的人很容易区分真正的思想与空洞的词句。德国人会用“乐句”这个词来表示乐曲中的部分内容在逻辑上的结束。一个乐句的结束,如同段落或说话的结束,尽管各自有着不同的逻辑。

某种大自然的基本法则同时支配着人类有机体和乐音现象,音乐的逻辑建立在这个基本法则上,并给我们带来满足感。音乐中最根本的法则是“和声进行”,它与绘画和建筑中的曲线相似,在其主要形式中包含着最重要的发展核心,还有各个音乐现象之间得以连接的原因,遗憾的是几乎没有人能对此给予解释。

 文/【奥】汉斯立克 编/茶茶斑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