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兼爱

*7     兼爱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学习本课中说理的方法和论证逻辑。

3、体会“兼爱”的思想内涵,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兼爱”的思想内涵,注意区别“兼爱”与“仁爱”的思想差异。

审美鉴赏与创造:结合文本理解墨子的思想,品味逻辑严密、质朴深刻的说理之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墨子的“兼爱”思想要求人们互相爱护、互相尊重、爱人如己,最终形成平等友爱、和谐融洽的环境,这对当今和谐社会的建设仍有着深刻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文中所涉及的典型实词、虚词和句式知识。

难点:体会“兼爱”思想内涵,进一步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时期。这时周天子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旧的政治、经济秩序乃至社会伦理秩序渐趋崩解,而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和社会伦理秩序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一切都处在迅速的变更中。到处充满着大国攻小国、大家篡小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以诈谋愚、以贵傲贱的不合理现象。甚至出现下层人民被迫“易子而食”的惨状。就是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里,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和“国际”和平主义的倡导者诞生了——他就是墨子。墨子亲眼目睹了当时社会的不合理现象,提出了一系列为广大平民利益而着想的解决社会危机的方针和措施,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绵延不绝的源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着真理和理想而不懈地奋斗和努力。墨子的精神,直到今日读来,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启迪力量,因此,让我们敞开心扉再次走进墨子的伟大思想王国吧!

二、写作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大变革时期。在那个礼崩乐坏、王权衰败、诸侯争锋的时代,旧的政治、经济秩序乃至社会伦理秩序渐趋崩解,而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和社会伦理秩序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一切都处在剧烈的变革之中。广大劳动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极度渴望过上安定太平的生活。墨子对现实生活给予积极的关注与思考,认为一切的灾难和邪恶都是人们不相爱带来的恶果,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站在平民的立场上坚决地维护劳动人民的生存与安危。

三、作者介绍

墨子(生卒年不详),名翟(dí),东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墨子是宋国贵族目夷的后代,曾担任宋国大夫。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在当时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墨子在战国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其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其语录,完成了《墨子》一书传世。

四、题目解说

《兼爱》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所谓“兼爱”,其本质是要求人们爱人如己,彼此之间不要存在血缘与等级差别的观念。兼爱还表现在大国不侵略小国,国与国之间无战事,和平共处。墨子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人们只有通过“兼相爱,交相利”才能达到社会安定的状态。这种理论具有反抗贵族等级观念的进步意义,但同时也带有强烈的理想色彩。

五、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篇提出议论的焦点,提出以治理天下为事业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

第二部分:分析原因,列举事例,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乱“起不相爱”。

第三部分:运用假设 、铺排、反问的句式,正面论证“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的观点。

第四部分:统治者要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

六、全文分析

1.文章是如何一步步表明自己观点的?

文章开篇首先提出要治理好天下的混乱必须要知道混乱产生的源头,就像医生要知道病人的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把病治好一样。接着指出天下混乱产生的原因是人们不相爱。文章的论述从父子、兄弟、君臣之间的不相爱,到盗贼横行,再到大夫互相侵害、诸侯互相攻伐,分层论述乱“起不相爱”的观点。然后,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使天下兼相爱”。最后归纳论点,肯定结论,总结全文。

2.墨子为什么提出“兼爱”思想?

墨子认为天下混乱产生的原因是人们不相爱,因此他提出“兼相爱”,认为“兼相爱”是治理天下混乱的良方。墨子认为,如果天下人都彼此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一样,天下还会混乱吗?看待父亲、兄长及君王像看待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情呢?视人如己、爱人如己,就不会出现君不惠、臣不忠,父不慈、子不孝,兄不友、弟不恭的情况,也就不会出现大夫乱家、诸侯相攻的情况,甚至连小偷和强盗都没有了,像这样天下就治理好了。天下人彼此相爱,天下就能治理好,天下人相互厌恶,天下就会变得混乱,所以墨子提出了“兼爱”的思想。

3.儒家的“仁爱”思想与墨家的“兼爱”思想有什么异同?

相同之处:(1)基本内涵一致。“仁爱”与“兼爱”,二者皆显出了爱的普遍性,孔子的“泛爱众”与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都体现了爱的普遍性、广泛性。二者在主张人人相爱,关爱民众,反对以强凌弱上显然是相通的。(2)社会背景和基本目标相同。孔子的“仁爱”思想和墨子的“兼爱”思想都是产生在春秋战国的社会动乱时期,都怀着安邦定国、终止混乱纷争的理想。

不同之处:(1)具体内涵不同。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建立在宗法等级制度、血缘关系基础上的有差别的爱,是有先后等级顺序的,是由“爱亲”到“爱人”,最后才是“泛爱众”。它要求按照宗法等级秩序,即尊卑、贵贱、亲疏的顺序去爱人。墨家的“兼爱”思想是一种超越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没有尊卑、亲疏、贵贱的差别,即“兼相爱”,借此达到利人如已、无私利他的“交相利”的目的。(2)爱的倾向性不同。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主张尽心,不言回报,只求尽职尽责,不问自己的权利。墨子的“兼爱”思想则是站在功利的角度上,提出了对等互报的原则,即“兼相爱,交相利”。

总体看来,儒家的“仁爱”是一种有差别和等级的爱,即要求以对父母兄弟之爱为同心圆的圆心,层层外推,逐渐扩展到对宗族、国家和社会的爱,不求回报。而墨家的“兼爱”是一种无差别和等级的爱,它要求人们抛却血缘和差别等级,不分厚薄亲疏,爱人如己,是功利之爱。

4.“兼爱”的思想可谓是墨子为当时的乱世开出的药方,它在当时的社会可能实现吗?

不可能实现。一是时代特征。当时墨子所处的时代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奴隶制度迅速瓦解,残酷的战争屡见不鲜,统一是必然的趋势。各国国君都希望通过战争兼并其他国家,使自身强大从而完成统一天下的霸业。墨子“兼爱”的思想在那个战火纷飞、利益重组的时代是不合时宜且没有立足之地的。二是阶级局限。墨子提出“兼爱”的思想时,是站在当时社会弱势群体的角度,客观地反映了身处贫困与战乱的人们的愿望。但是,这种“兼爱”的思想在等级社会中是难以施行的,墨子的“兼爱”思想超越了阶级局限,他希望各国的国君通过实施“兼爱”的主张来减少战争,爱别人的国家,爱他国的国民。墨子试图调和统治阶级和劳动者之间的矛盾,他希望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也维护各方的利益,但是,这只是墨子的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而且,此时所出现的社会动乱并不是墨子简单理解的由各方不兼爱,“交相恶”引起的,其根本的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墨子这种“兼爱”的思想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理想主义,是不可能实现的。

5.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的观念和“自爱”“自利”的观念是矛盾的吗?

观点一:矛盾。墨子在《兼爱》中列举父子、兄弟、君臣的例子都是强调彼此之间的“爱”,而没有正面论述个人的“爱”与“利”。在论述盗贼和大夫诸侯时,也是强调彼此之间的“爱”,对“治天下为事”的圣人,则要求其对天下的责任,丝毫没有阐述到个人的“自爱”与“自利”。

观点二:不矛盾。“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而是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交相利”也不是鄙视“自利”,而是力求使“自利”与“互利”两不偏废。“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在这种爱意融融的相互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利”在墨子那里主要是指利益、益处、互利、谋利等,似乎并无特异之处。但是,一旦将“利”与“爱”联系起来,使“利”成为“爱”的助力、佐证,而不是对立面,那么“利”就获得了非同寻常的意味。墨子既不片面宣扬“自爱”与“自利”,也不断然否定“自爱”与“自利”,而是讲求“兼相爱,交相利”,提倡父子、兄弟、君臣等的互利、协调,这才是“兼相爱,交相利”的关键。从而,“自爱”与“自利”不是狭隘的自私、计较得失,不是应该被任意贬低、排斥、批判的对象,而是可以被肯定、借助、拥有的现实利益,“自爱”与“自利”应该具有更为深厚的内涵与恢宏的气势。

七、中心思想

“兼爱”是墨家的核心主张之一。本文认为天下之乱起源于“不相爱”。君与臣、父与子、兄与弟,都是更加爱自已而不爱对方,亏人而自利的,因此天下混乱;盗贼自爱而不爱他人,因此行窃和残害别人;诸侯大夫自爱其国与家,而不爱他人之国与家,故相互攻伐与侵害。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如己,则所有窃夺攻伐的现象都会消除,天下就会太平安定。

八、写作特点

1.善用铺排,质朴充实。

本文善于使用铺排,多处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进行列举和说理,使句式整齐而富有变化。文章不加修饰,能就近取譬,语言浅近通俗,重在以理服人,显得质朴而充实。

2.结构严密,逻辑清晰。

本文结构严密,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总分总,论述逐步深入。本文逻辑清晰,逐层进行详细论证;举例论证的使用,使得说理形象生动,大量的举例论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排比句式的使用,使得句式整齐,论述有力而富有气势。

九、补充资料

《墨子》  

《墨子》是战国时期的哲学著作,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分组成。该书提倡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涉及哲学、逻辑学、军事学、工程学、力学、几何学、光学,先秦的科学技术成就大都依赖《墨子》以传。现存《墨子》一书,宋朝多散佚。至清代编《四库全书》时,仅存五十三篇。文章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典型如《非攻》。语言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

十、总结全文

《墨子》一书所蕴含的思想极其丰富,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墨子》思想代表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和要求,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正因为如此,它不被统治阶级所赏识,到了秦汉,墨学已没有多大影响,墨子的事迹已知之甚少,连史学家司马迁为墨子作传,也廖廖数语。

十一、布置作业

拓展阅读《墨子》部分章节,积累名句。

(0)

相关推荐

  • 墨家平等思想探析

    墨子,名翟,鲁国人,曾仕于宋,学儒者之业而自创学说.史家曰:"孔席不暖,墨突不黔."与孔子相若,墨子游说列国,,取合诸侯,以期经世救弊.然而,墨子代言"农与工肆之人&qu ...

  • 中国哲学简史墨子篇,墨家的兼爱与儒家的仁爱有何不同

    孔子之后的下一个主要哲学家是墨子,他姓墨名翟.在古代,墨子与孔子享有同样的盛名,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墨子是孔子的第一个反对者. 墨家的社会背景 在周代,天子.诸侯.封建主都有自己的军事专家,后来周代 ...

  • 小学英语四年级精品教案(牛津上海版)4A M2 Me, my family and friends Unit 2 Jobs P1 Jobs around us

    单元课时划分:Period 1: Topic: Jobs around us (Learn the sound, Look and learnPeriod 2: Topic: Our parents' ...

  • 小学英语五年级精品教案(牛津上海版)5A M4 Unit 1 Water

    5A M4 Unit 1 Water单元课时划分:Period 1: The journey of Little Water Drop < Read a story>Period2: Ho ...

  • 绘本故事教案《彩色的乌鸦》

    彩色的乌鸦教学设计 1. 认真听老师讲故事培养学生听的能力. 2. 适当想象说话,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 回家复述故事,续编故事想象作画,培养孩子们的复述说话能力. 4. 从故事中懂得要团结,不轻 ...

  • 绘本故事教案《森林里的时钟》

    活动目标: 1.乐意倾听故事,进一步理解时针和分针的关系. 2.根据时钟转动的规律,正确拨出时间,了解时间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绘本PPT.操作材料.笔. 活动过程: 一. 阅读绘本 1. ...

  • 绘本故事教案《我家是动物园》

    活动目标: 1. 能够大胆表达并体会画面中人物的特征或喜好与动物的对应关系. 2. 尝试用一段话(我是XX,是个XX,其实呢--)来描述自己与动物之间的相同之处. 3. 体验故事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 ...

  • 绘本故事教案《病菌特攻队》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故事内容感受故事情境. 2.有条理地表达生病时候的感受,愿意分享自己知道的预防感冒的方法. 3.了解要注意个人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增强抵抗力,预防感冒. 二.活动准备: 1.P ...

  • 绘本故事教案《多多什么都爱吃》

    活动目标: 1.尝试观察画面,并理解画面内容,发现画面中多多的身体变化. 2.根据画面内容结合下面的图示标记,推测故事中妈妈和小姑娘的对话内容. 3.尝试用简单.清楚的语言表达自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

  • 绘本故事教案《别再亲来亲去》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感受小猴子的行为变化,知道亲吻是爱的一种最直接表达方式. 2.能在绘本中感受爱,初步体会爱的含义. 活动准备: 1.绘本ppt. 2.制绘本图书若干. 活动过程: 一.幼 ...

  • 绘本故事教案《笨拙的螃蟹》

    小班教案<笨拙的螃蟹>适用于小班的语言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知道从不同角度看问题,观察画面,了解螃蟹尼尼对笨拙的大钳子从不喜欢到喜欢的心理变化,乐意关心.安慰.帮助同伴,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