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高级职称怎么评?
众所周知,高校信息化部门人员职称成长路径一般是中级(工程师)、副高级(高级工程师)及正高级(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职称人数分布上来讲,中级人员数量最多,正高级人员数量较少。如北京大学医学部信息通讯中心共17人,其中副高职称3人,正高职称1人。这既源于人力资源结构的合理性要求,也是源于对高级职称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
高级职称是对个人能力的认可,也是对个人贡献的肯定。能够评上高级职称,说明个人已经具备较高的研究、实战能力。大部分省部级课题都要求课题主持人具备副高级职称,也是源于对该能力的认可。同时,具备高级职称也说明个人已经在学术上作出了一定贡献,在信息化实战应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对个人过往所作贡献的肯定和荣誉鼓励。
高级职称也对个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许多高校信息化部门中,高级职称人员发挥着骨干的作用。北大医学部信息通信中心郑双燕老师表示,北大医学部副高及以上职称的老师需要具有足够年限的实际工作经验和过硬的信息化领域专业技术知识,同时,职称评定时,要求能根据信息化行业的发展趋势支持学校信息化工作大方向。
此外,在具体的项目工作中,能根据经验和理论知识,指导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另外,还能指导初、中级职称老师的工作和学习,带领团队不断提升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这就体现了高级职称人员在整个学校信息化中的重要作用。
01
申请高级职称的一些要求
高级职称对个人能力和贡献的肯定,也带来了评定高级职称要求的提高。在高校中,信息化人员评定中级职称的难度比较低,但要评定高级职称,则需要在学术和应用方面都作出突出贡献,并满足特定的要求。这其中,学历资历是普遍的基本要求,学术和应用的贡献要求则各不相同。
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化人员申报“高级工程师”职称,要了解业界学术动态及发展趋势,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组织、管理与服务有一定深度的研究;为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较好的信息化支撑,获得年度考核优秀不少于1次;参与提高信息化工作者业务能力与素养的相关工作,指导信息办新进员工不少于3人。上海海事大学对科研项目同样有要求,横向课题要求单个课题金额20万元以上,且参与省部级纵向课题(排名前三);中国人民大学则需要申报人员作为主要参加人承担1项以上省部级科研项目或工程项目;或承担的课题有正式的研究成果,且年均科研经费在1万元(含1万)以上(以进入校财务处管理为准,并在科研处备案)。
02
对论文的考核
高级职称的评定除了科研项目要求外,还存在较高的论文要求。有的学校职称评定论文只认可SCI和EI检索文章,在极个别学校则只认可SCI检索文章。然而高校信息化人员要从事重要且繁琐的信息化工作,既要探索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研究教育信息化的实施路径,又要确保信息化设施的正常运行,维持校园的正常运转,时间和精力上留给科研的时间不多,客观上造成了部分人员论文档次低、数量少,甚至于无科研、无论文的现象。
若干高校副高职称评定论文发表要求
近年来,国家正在打破“唯SCI论文论”,这给信息化人员职称评定带来了一定利好。但正如相关人士所言,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到“破SCI论文”不等于不要SCI论文,这只是在优化职称评定标准。相关人士表示,高校信息化人员还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信息化发展的规律,认识到评定职称对于个人发展的必要性,在处理业务的同时,谋求科研和论文的成果积累,积极面对职称评定。
“队伍要想成长,就不能只想着业务运维。信息化人员应多参与科研工作,要善于思考、动手、总结,从而提高科研基本能力。”上海海事大学信息办副主任王玉平表示,随着信息化对教学科研和生活各方面的渗透,信息化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高校职称评定标准会对信息化人员给予一定的标准倾斜。信息化人员应抓住机会,积累成果,争取早日评定高级职称。
来源:《中国教育网络》杂志(7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