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中医学院教授张建荣提出《金匮要略》论治痰瘀的思想雏形

痰瘀之名乃后世提出,仲景所论,虽无其名,但有其实。如《金匮要略》所论痰饮、消渴、瘀血、中风、疟病、肺痈、胸痹、水气、黄疸、妇人病等,已涉及痰瘀病变机理,从治疗方药中亦充分反映了痰瘀同治的精神。探讨挖掘仲景痰瘀论治思想及其架构,有利于研究诸多疾病病机的共性及联系性,有利于探寻治病规律及提高治病效果。

尤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节律的加快,痰瘀病变在心脑血管疾病表现尤为突出,已引起广大中医工作者重视,当今临床医家治疗痰瘀也积累了许多经验,这里拟对仲景治疗痰瘀的思想雏形做探讨整理。

痰瘀指痰与瘀并见,或相互交结。痰瘀之痰,除咳吐的有形痰浊外,主要为无形之痰,无形之痰多表现为咳、喘、呕、满、肿、痛、悸、眩等症,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所论。另外,痰含有痰、饮、水、湿之邪。痰瘀之瘀,瘀即瘀血,《说文解字》谓:瘀,积血也。”瘀也有有形与无形之别,《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所谓:唇痿舌青,可谓有形之瘀,通过望诊便可察知;而胸满,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腹不满,其人言我满,脉微大来迟等可谓无形之瘀,此须通过审证以求之。

痰瘀相加,又可区分为痰瘀(狭义)、饮瘀、水瘀、湿瘀。痰饮水湿多为气分病变,瘀血多为血分病变,痰瘀者气血俱病。

1.痰瘀方治

痰瘀除咳唾脓痰、血痰之外,在心胸者以咳喘、满闷、疼痛为主;在颅脑者以头痛、眩晕为主,甚至出现意识障碍;在脘腹者以痞满、肿块、疼痛为主;流注肢体者以麻木、疼痛为主。痰瘀一般可见舌苔黏腻,舌质紫暗有瘀斑,舌下络脉瘀紫或迂曲结块等。

(1)从痰瘀论治癥瘕

《金匮要略》所论疟母,即疟邪假血依痰,痰血互结,痞结于胁下,形成癥瘕。治疗疟母的鳖甲煎丸,功能破瘀化痰消癥。方中鳖甲软坚消癥,《本草汇言》云:“入肝,统主厥阴血分为病……厥阴血闭邪结……为癥瘕。”大黄、桃仁、牡丹皮、芍药、凌霄花、赤硝、䗪虫、蜂窝、鼠妇、蜣螂等活血化瘀;射干、葶苈、石韦、瞿麦、桂枝、半夏、干姜、厚朴等利痰化浊;柴胡、黄芩和解少阳;人参、阿胶益气养血,以顾久病之虚。鳖甲煎丸对癥积从痰瘀论治奠定了基础。

《金匮要略》所论妇人癥痼害,癥痼即子宫肌瘤,或卵巢囊肿,治用桂枝茯苓丸化痰祛瘀消癥。方中桂枝、茯苓化痰浊;芍药、牡丹皮、桃仁活血祛瘀消癥。此方是治痰瘀互结的代表方。临床用于治疗妇女子宫肌瘤、卵巢囊肿、输卵管不通或输卵管积水有确切疗效;近年笔者用复方桂枝茯苓丸治心脑血管病属痰瘀互结者效果满意,并进行了相关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从痰瘀论治脑梗死有明显优势。

另外,《金匮要略》温经汤治崩漏、月经不调、宫寒不孕等病证,亦包含从痰瘀论治的精神,如吴茱萸、桂枝、半夏、生姜具有温阳化痰浊作用;当归、芍药、川芎、牡丹皮养血活血,祛除瘀血。

(2)从痰瘀论治中风

《金匮要略》所论中风邪在络、在经、入腑、入脏的邪气,是指外来风寒邪气的入侵,与体内因正虚所衍生的痰浊、瘀血、痰瘀等邪气相互作用,痹阻血脉,最终使痰瘀互结于脑,致脑脉不通。侯氏黑散治中风,方中白术、茯苓、桔梗、矾石、细辛、干姜、菊花、黄芩化痰浊,清痰热;当归、川芎养血活血,通利血脉;桂枝、防风祛风寒。此方是中医治中风的第一方,其用药已反映了从痰瘀论治中风的思想。

(3)从痰瘀论治胸痹

《金匮要略》所论胸痹,从喘息咳唾,心痛彻背看,当为痰瘀遏阻心胸证,尤其心痛彻背,不能排除心血瘀阻不通,此与《黄帝内经》的“真心痛,手足青至节,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的心血瘀阻证有相同之处。仲景治胸痹,主要从痰浊论治,兼以活血通脉,如栝楼薤白白酒汤、栝楼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等,方用栝楼、薤白、白酒、半夏、茯苓、杏仁、薏苡仁、枳实、厚朴、桂枝、附子皆以温通阳气,化痰浊为主,但贯穿活血化瘀通脉的内容,如桂枝可通调血脉,薤白《本草纲目》谓“下气散血”,附子《神农本草经》云“破癥坚积聚血瘕”,白酒行气血,现代研究认为白酒有调节冠状动脉血流量的作用。临床从痰瘀论治胸痹较单用化痰,或活血疗效好。笔者临床常用栝楼、薤白、半夏、茯苓、枳实、厚朴、桂枝、丹参、川芎、牡丹皮、红花等治冠心病疗效满意。

(4)从痰瘀论治痈病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云“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 “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这是对肺痈热壅血瘀,血肉腐败,酿成痈脓的病因、病机、症状的概括。肺痈痰、脓、瘀三者同时存在,脓归属于痰,故亦可称之为痰瘀。《金匮要略》附方《千金》苇茎汤是治肺痈痰热瘀血蕴结的良方,方中苇茎清肺泄热;薏苡仁、冬瓜子化痰排脓;桃仁活血祛瘀。

《金匮要略》排脓散,方用枳实、桔梗化痰排脓,用芍药养血活血祛瘀。大黄牡丹汤治肠痈实热瘀结证,方中大黄泻瘀血、恶血,牡丹皮、桃仁逐瘀凉血,冬瓜子化痰利湿排脓,芒硝排脓祛积,软坚除热,诸药合用可泻下瘀热脓浊。

2.饮瘀方治

饮瘀与痰瘀既有联系亦有区别。痰与饮,《金匮要略》合称为痰饮,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但其主要论饮证,也涉及饮邪夹瘀。相对讲,痰有形而饮无形,痰视之可见,推之可及,而饮漫无边际。如脓痰、血痰、癥块等,可称之为痰瘀,但不能称其为饮瘀。饮瘀主要从心下坚满、脘腹胀满、呕恶反胃、多吐痰涎、心悸短气、目眩昏冒、肿痛、舌体暗淡等症及所用方药,推演而知。饮瘀其他病涉及不多,这里集中从痰饮病入手,以探其微。

(1)苓桂术甘汤与肾气丸治微饮夹瘀 微饮指痰饮之轻微者,或为痰饮之宿伏者,微饮可夹有瘀血,因饮邪阻遏,血脉不利,亦可致瘀。此二方中皆用桂枝,后者并用牡丹皮,故具有活血利饮作用。另外,治疗溢饮的小青龙汤,方中用桂枝、芍药亦有活血通脉之意。木防己汤治疗支饮,其面色黧黑,不能排除瘀血之征,方用桂枝,不能排除活血通脉之用。

(2)甘遂半夏汤治留饮夹瘀 留饮指水饮久留,饮邪郁久亦可致瘀。此方用甘遂、半夏攻逐留饮以绝病根无疑,而芍药余以为是用作活血通脉,以增强消除饮邪,杜绝病根。若将芍药作兼顾脾阴,或酸收甘缓,或缓解心下急迫,似不恰当。

(3)己椒苈黄丸治痰饮夹瘀 此症见腹满,口舌干燥,肠间有水气。口舌干燥亦为瘀血特征,如《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云: “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为有瘀血。”己椒苈黄丸方中防己、葶苈、椒目祛饮利水;大黄通腑泻下,活血逐瘀。后世多用此方治肝硬化腹水、肺心病合并心衰,加丹参、赤芍、桃仁、红花有较好疗效。

3.水瘀方治

水瘀以机体浮肿,小便不利,脉沉为主,并见腰腹疼痛、血尿、妇人闭经等血分瘀滞症状者。如小便不利、水气病(血分病、水分病)、妇人杂病等。

(1)从水瘀论治小便不利 《金匮要略》蒲灰散、滑石白鱼散治小便不利,皆能活血利水。蒲灰散方中蒲灰即蒲黄,《神农本草经》云:“蒲黄利小便,止血,消瘀血。”滑石清热利小便。滑石白鱼散中白鱼即衣鱼,《神农本草经》云: “主妇人疝瘕,小便不利。”乱发消瘀止血。治小便不利的五苓散,方中桂枝亦有活血利水功用。

(2)从水瘀论治水气病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云: “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又云: “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难治;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此病易治。”月经来源于血,血行不利,或经行闭阻,可致经脉水道不利,水气泛溢,故月经不调,并见水肿,此因血先病而后形成水气病,故曰“血分”。血分之病,瘀血者难化,血虚者难补,血分深而难通,血不通则水不行,故治疗较难。所谓“水分”,是因先病水肿,水湿壅闭,经脉不畅,致经水断绝。因水分病浅而易行,治宜行水散湿,水去则经水自通,其病可愈,故治疗较易。血分与水分病《金匮要略》未出方,治血分病可用下瘀血汤加泽兰、益母草、茯苓、白术等;治水分病可用五苓散加泽兰、益母草、桃仁、赤芍等。

另外,防己黄芪汤加芍药治风水腹痛,即水气停留深入血分,使血脉不通,加芍药可养血通脉。对水气病的临床治疗,利水佐以活血较单纯利水疗效好。

(3)从水瘀论治妇人病 《金匮要略》大黄甘遂汤破血逐水,治妇人“水与血俱结血室”,为典型的水瘀证。本证可见于经期或产后,既有血脉瘀阻,又有水气壅滞者。大黄甘遂汤方中大黄攻瘀;甘遂逐水;阿胶滋阴养血,以防攻邪伤正。此方组方规范,药少而精,力量宏猛,水血并逐,用之得当,可一举获效。

4.湿瘀方治 湿瘀以肌肉、关节、肝、肾、脾、胃、胞宫病变为主,如历节、小便不利、黄疸、妊娠病、带下病等。

(1)从湿瘀论治历节病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云: “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故曰历节。”此言水湿之邪乘虚侵入血脉,形成湿瘀,伤及关节,病及肝肾,治用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或用后世的独活寄生汤。桂枝芍药知母汤除祛风散寒外,又可湿瘀并治,如桂枝、芍药通调血脉,养血活血;白术、附子温阳化湿,祛除湿浊。临床用此方治疗历节,可加川芎、鸡血藤、红花、薏苡仁、木瓜等,以加强活血利湿。

(2)从湿瘀论治黄疸病

《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云: “脾色必黄,瘀热以行。”又云:“黄家所得从湿得之。”此反映湿、热、瘀是黄疸病形成的关键病理因素,尤其湿瘀既可见于湿热发黄,也可见于寒湿发黄。茵陈蒿汤、栀子大黄汤、大黄硝石汤、硝石矾石散皆有清热利湿、活血逐黄之功,以治湿热瘀阻发黄。如茵陈蒿汤,方中茵陈清热利湿,栀子清三焦之热兼凉血,大黄通腑、活血、解毒,三药合用,能使湿热瘀从大小便分解。桂枝加黄芪汤可用于黄疸初期,寒湿瘀阻发黄。临床用以上方治黄疸,适当加丹参、赤芍、牡丹皮、桃仁、虎杖等活血药,可提高治疗效果。

(3)从湿瘀论治妊娠病

《金匮要略》治疗妊娠腹痛的当归芍药散,肝脾俱治,既治血滞,又治湿阻。方中芍药、当归、川芎调肝养血活血;茯苓、白术、泽泻健脾淡渗利湿。另外,当归散、当归贝母苦参丸都含有从湿与瘀论治的精神,因妇人妊娠期多肝脾失调,故亦多湿、多瘀,治疗祛湿化瘀可保持肝脾气血调畅,胎无疾苦。

(4)从湿瘀论治带下病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云: “妇人经水闭不利,脏(即子脏)坚癖不止,中有干血,下白物,矾石丸主之。”显然本证之发生,是子脏先有瘀而后生湿,形成湿瘀。妇人经水闭阻,或经水不利,致瘀血结滞胞宫,瘀血日久,则腐化成湿热,便见带下淋沥色白。治宜先用矾石丸清热除湿治带下,后用下瘀血汤活血祛瘀治瘀血之本。 统而观之:痰瘀仲景虽未设专病,但从痰瘀论治疾病的内容已相当可观,由此可见,痰瘀是多种疾病的关键病理环节,抑或多种疾病的常见证候,治宜痰瘀同治,处方中化痰与活血之药,孰多孰少,孰轻孰重,可有所偏颇。

痰瘀是脏腑气血津液病理变化的产物,《黄帝内经》对此机理已有论述,如《素问·调经论》云:“血气未并,五脏安定。孙络水溢,则经有留血。”此乃水邪泛溢致经脉瘀血阻滞而留血。《灵枢·百病始生》云:“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寒汁沫”含痰饮之意,“寒汁沫与血相搏”乃痰瘀相搏,这里的“积”即痰瘀之积。

痰瘀之实在秦汉已存在,痰瘀之名乃后世逐渐演化而成,如元·朱震亨《丹溪心法·痰》曰:“痰夹瘀血,遂成窠囊。”叶天士认为胃痛是“痰瘀有形之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