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7教学手记——珍视零星的感受性写作练习

我让学生每天要翻翻校园里各个地方摆的书,并设计了一个随便翻翻式阅读的笔记小纸条,命名为“我寻找人生的语文之宝”,在批阅学生的这些零零星星的“碎片化”阅读和点点滴滴的随感的时候,发现,许多同学的片言只语与其成篇作文的写作有较大的区别,体现出了较大的差异,让你感觉好像不是他写的,他能说出这样的语言来吗?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距?

仔细思考了一下,再反复斟酌这些优美而深刻的表达,发现,这种零星的碎片式的写作,有其重要价值。

比如王子尘同学在11月4日读殷谦写的《爱情不是一个味》,抄写了下面的话:“当我们直接进入这种一贯被别人传说得很伤心的生活,才发现我们的热情总换不到应有的理解,我们的等待和默许总是换不到我们应有的爱情,这个季节一直多雨,我们的伞总是撑不到晴天。”他的解读是:“是的,我生活里从来没有晴天,如果有,只不过是一次喜悦被无限放大;我也不必撑伞,身体早已被刀子般的雨刮得遍体鳞伤,有时,我嘲讽这天:你也不过如此,至少我坚强地活着。”

我给他的交流是:“子尘,真的假的,你整天笑眯眯的, 难道你的内世界还如此沉重,也许我一直被你的外在挡在了你的世界之外?”

当然,他的内心世界未必真的像是他所写的那样,但至少是他有着许多在平日不被外人察觉的苦恼,而当他在阅读中遇到了引发这种苦恼触点的文字,就激发了内在的表达驱动力,这个时候,写出来的文字自然带上了他整个身心的温度。我们需要有温度的有灵魂的写作练习,这种三言两语式的交流,恰恰足以承担此重任。

当一种思想是语言智慧的火把的时候,当然,一个追求语言智慧的读者自然就会被点燃。丁曦菡同学读那多的《19年间谋杀小叙》,记下了这样几个句子:“只是现在,他太累了,累得什么都没办法再思考,他只好停下脑子。停下的时候,大脑并不是空白的,有自己浮起来的记忆。”她的解读是:“人们都说:记忆像海。并不尽然,水里越重的东西越往下沉,记中越重的东西越往上浮。重量,在水里下落,在记忆中搁浅。你以为的海底,其实是岸;你以为的光明,只是坠落的开始。”显然,她的解读已远远超越了文本的愿意,文本只是点燃她思考的火种。从这个事例也可以看出,这个火种,也未必多么高大上,这要看阅读者本身的感悟力,一个诗人可以面对着一棵小草写出流传千古的诗篇,不是小草的价值,而是诗人本身的思想的价值,小草点燃了诗人。这种碎片式的阅读,只是在不停地点燃,我需要的是,我的学生时时被点燃!

这种点燃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有时甚至会燃成漫天的大火。熊振祺同学交给我作业时,悄悄地给我说,老师,我又附了张纸。意思是让我好好看看。来到办公室打开一看,还真惊呆了。文本的一句话,竟引他写了一张A4纸。这正是我想要的结果:

学习语文没有秘诀,但有正确的方法与途径,大家都在谈论语感培养,究竟该怎样培养语感,怎样由语感而上升为语理的归纳总结,这正是当下语文教学所难以克服的问题。这种几分钟的阅读有多大的价值呢?

请看王益江同学的作业,他读《城南旧事》抄下这样几句话:“小小的可怜的女孩子,她学会了忍耐,不肯哭出来。也许她在想,哭是没有礼貌的,她预备回家去哭,但是家在哪里呢?”

他的解读是:“我写这句话,肯定在‘哭是没有礼貌的’后,戛然而止,而林海音给这句话加了上‘她预备……呢?’如同画龙点睛,一举攻破读者内心,自然而然在读者心中留下感动,使人自动记住了,很妙。”

我给他的交流是:“后面的话把所有的希望打翻,让悲剧走向绝境,这就是语言之美。”其实,这句话还没说清楚,林海音的这句话形成了多个层次,小女孩忍耐自己的悲伤不哭,这就足以让人为之悲哀了;而后面说,“也话她在想”,用推想的方式来给这个小孩寻找走出这种苦难的路,可是,接着又亲手把这条路给截死了,让小女孩的痛苦陷入无底的深渊。这样一句之内的叙述波澜产生了丰富的表达内涵和鲜明的情感倾向。这就是林海音的言语智慧。这种智慧,并不需要长篇大论的文本来完成,就在这三言两语之中就能通透!

在阅读中很多同学表现出了对言语智慧的感受与解读。张金诺同学读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摘记了“你是非常可爱的人,真应该遇见最好的人,我也真希望我就是”。看似多么普通的句子,金诺的解读是:“先是肯定,再提观点,最后才是真实想法,好像把自己的小心思藏了起来,却又实在藏不住的可爱、无奈、淘气。”王小波的语言让人欢喜,我更欢喜我学生的这种领悟与妙解,我想,这样的阅读才对得起王小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