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女”蒙曼:从百家讲坛火到诗词大会,是父母的骄傲,也是街坊邻居心中嫁不出去的“老姑娘”
说起《中国诗词大会》,或许你想到的是主持人董卿,知性美丽,声音如天籁般美妙动听,但我们同样不会忽视一位小个子、小眼睛,穿着古朴雅典,说话抑扬顿挫,把每一首诗词都能说得有血有肉的蒙曼。
她和康震、郦波配合默契的表达,独具匠心的语言风格,让很多人爱上了《中国诗词大会》。
蒙曼,一个了不起的女性。她是《百家讲坛》推出“开坛”以来最年轻的主讲人——32岁,就以《武则天》为题,开始走进观众视野。
她的人生,让曾经生活在小县城的父母骄傲,但似乎又还欠父母一个交代。
01
蒙曼,女,1975年出生于河北承德平泉县,父母都是中学老师。
父母都特别喜欢学习,课余时间、或在家里,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博览群书。
小小的蒙曼开始装模作样地学着父母的样子,手捧一本书翻来瞧去。
父亲觉得蒙曼见到书就特别安静,于是有意识地引导她阅读。
一下就让蒙曼扎进了书海出不来了。
蒙曼稍大一点点,家里的藏书已经满足不了她的求知欲望,她趁父母上课时,偷偷溜出去到书店看书,害得照顾她的哥哥挨父母骂。
蒙曼家里的书,真不是一般家庭一样,数得清的几本,她父亲爱看书的程度,是周围的人不能理解的。
每月一发工资,他不是想着改善家人的伙食,给孩子们增添几件新衣服,而是拿一半的工资买书,“书呆子”味特浓。
有人指指点点:“怪人,书又不能当饭吃,清高有什么用?满腹经纶还不就是个教书匠。”
但蒙曼的父母并不在意别人的眼光,依旧故我。
他们的行为就这样润物无声到蒙曼骨子里。
蒙曼成了“书虫”。她对各种书籍来者不拒,常常在上课的时候忍不住也要偷着翻翻课外书籍。
初中时,由于学业繁重,她偷偷看课外书籍已经影响到她的学习成绩。
这时,父母着急了,毕竟读书考好的学校是普通人家孩子出人头地最好的出路。
蒙曼父母在这个问题上是和其他家长高度统一的。
他们让蒙曼博览群书是为了让她吸取更多的知识营养,但不能因小失大。
于是父亲找蒙曼谈了读重点高中的利害关系。
蒙曼点头同意了,但行动上却并没有什么改变。
父母第一次动真格了。
父亲买了几口大箱子把家里所有的书都锁了起来,没想到蒙曼也和父母“杠”上了。
她竟然砸了箱子。
父母见状,知道硬来行不通,只好坐下来和她沟通。
最后达成共识:蒙曼每天可以看一个半小时的课外书,早上5点至6点,晚上睡觉前半小时。
父母和孩子解决问题,协商是最好的办法,当孩子觉得你尊重了他,他会和你友好合作。
蒙曼之后一直坚持这个习惯。一个人的自律,需要一个良好的开端。
02
蒙曼捍卫了自己的主权,也没有辜负父母对她的希望,中考时,她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市重点高中——承德市一中。
1989年,蒙曼才14岁,就要远离父母独自一人到承德去读高中。
那时通讯、交通都不发达,蒙曼父亲和蒙曼达成了“君子协定”:每月写两封信,每封父母合写,她收到信后必回,不能找借口不回信。
起初,蒙曼还是坚持了一段时间,但慢慢就不回了。
父亲耐心和她谈了写信的好处:一是可以交流感情,二是锻炼文字表达能力,三是练习钢笔字,四是可以作为一笔精神财富存储,留下一段美好的记忆。
蒙曼听父亲讲得言之有理,她开始认真地对待每一封信。后来真的成了她和父母情感互动的极佳方式。
每当掏出那时的信和父母一起分享时,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时代。
在和父母互动的日子里,高中三年转眼即逝,蒙曼不仅没有因为给父母写信耽误学业,还轻松自如地考上了中央民族大学,成为历史学专业的学生。这是她热爱的专业。
03
父母尊重她的选择,但街坊邻居却有了闲言碎语:女孩子学什么历史,读书出来干什么。
有父母支持的孩子,信念是笃定的。蒙曼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父亲嘱咐:“学什么都要学好,浅尝辄止对不起所学的学科。”
蒙曼牢记父亲的嘱咐一头扎进书海,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她学完本科,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1999年毕业已经24岁了。
一心扑在学习上的蒙曼还不知道恋爱是什么滋味。
每次放假回家,总是一个人,街坊邻居开始关心了:“怎么一个人回家,男朋友呢?”
甚至有人对她父母说:“一个女孩子家,读这么多书有什么用?还不如嫁个好男人。”
父母也很传统,旁敲侧击:“不能总想着读书吧,个人问题还是得考虑考虑。”
蒙曼笑笑:“我会放在心上的,只是现在的知识储备还不够,我想读博士。”
孩子有理想,父母哪舍得干预,父母又点头默认了。
蒙曼考上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研究生。三年后,她
回到硕士毕业就被挽留任教的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做讲师。
时逢中央民族大学扩建,条件很艰苦,当时,院校只给了她一间简易的宿舍,夏天像火炉,冬天像冰窟。
过去教过她的一位女老师看着她单薄的身体怕她吃不消,就接她到家中住。
蒙曼父母得知,很感激老师,但觉得一个女孩子家长期住在老师家自己不方便,也给老师生活带来不便,于是马不停蹄赶到北京给她找房子。
几天下来没有找到价格合适、居住满意的房子。
蒙曼父母当机立断,决定筹钱给蒙曼买房子:“房租太贵,不如再苦一点,买套一居室的房子。”
蒙曼苦笑:“我积蓄不够,还是等两年再说吧。”
父母说:“我们给你筹款一部分,你自己想一点办法吧。”
蒙曼哽咽:“我不能再花你们的钱了,我已经花了家里不少钱,你们还得养老,我本该孝敬你们才是。”
慈祥的父母坚定地说:“就这么定了,将来你生活好了,孝敬我们不迟,再说,只要你好,就是对我们最好的孝敬。”
父母总是孩子的庇护所,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论自己年纪有多大,还是会选择冲锋陷阵。
蒙曼在北京有了自己的窝,她开始夜以继日的忘我工作。
孩子回馈父母,似乎也只能让自己表现得更优秀。
04
为了当好老师,她每天备课到凌晨两三点。
她把人们认为枯燥乏味的历史课讲得栩栩生辉,精彩绝伦,学生大呼过瘾,口碑一传十,十传百,只要她上课,教室就座无虚席,甚至走廊里都挤满了听课的人,还有系外的学生。
她的名气迅速蹿红,传到了校外。
在她任教的第五年,在《百家讲坛》讲课的孟宪实,向编剧组推荐了蒙曼。
孟宪实,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专业方向为隋唐历史、敦煌吐鲁番学。
蒙曼主要研究领域为隋唐五代史及中国古代女性史。
孟宪实教授很看好蒙曼。
《百家讲坛》的编导魏学来非常重视,专程来到中央民族大学听蒙曼上课。
不巧的是蒙曼的课刚好结束。
魏学来很想亲眼目睹蒙曼上课的样子,他让蒙曼找几个学生再讲一节课,讲什么主题都行。
蒙曼讲了一堂武则天,仅20分钟,魏学来就对她的演讲产生了浓厚兴趣,两天之后,《百家讲坛》工作人员就打电话要蒙曼去试讲。
在课堂上妙语连珠的蒙曼毕竟没有对着镜头演讲的经历,她有些忐忑,这次父母又“出征”了。
父亲在家里给她模拟搭建起《百家讲坛》的场景,又召集一些学生坐在台下听她一遍一遍试讲。并从语速、语气、语调上给她一些建议,几十遍下来,蒙曼心中有底了,她在《百家讲坛》试讲很成功。
父母是孩子十字路口的引领人,能唤起孩子重拾自我的信心。
蒙曼在父母这个坚强后盾的关爱下,她人生的每一步都迈得十分坚实、从容。从学业有成到事业有成,她少有迷茫。
自2007年以来,蒙曼五次登上央视《百家讲坛》,主讲《武则天》、《太平公主》、《长恨歌》、《大隋风云》、《唐玄宗与杨贵妃》,让观众耳目一新。她还出版了相应书籍,并担任中央电视台《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和《中国谜语大会》点评嘉宾。
一个小县城里就这样走出来了如此耀眼的名人。
05
蒙曼名利双收,但已不再少年,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蒙曼过了30又跳过40,现在已经45岁了。
不论女人还是男人,这个年龄都会归类到“中年”。
婚姻大事不光父母操心,也会成为熟悉的人关注的话题。
蒙曼的父母也不会例外,据说,当蒙曼成名后,她父母接受采访,被问到蒙曼的婚姻问题,纯朴的父母还现场给蒙曼“招亲”了:希望找个和自己女人一样善良的女婿,不看重学历、家境。
有这样的父母,作为孩子是多么幸福呀!
蒙曼真的很幸福。
父母不光给到她温暖,更是凡事身先士卒、身体力行。
为人处事、学习生活,样样堪称典范。
蒙曼父母的婚姻是幸福美满的。
在蒙曼的记忆里,父母是那么恩爱,工作中相互帮助,生活中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相互照拂。
母亲怕冷,每每冬天,母亲夜晚在灯下备课时,父亲总是时不时将自己的手搓热,然后将母亲僵冷的手握在手里。
母亲总是在工作之余默默地抢着多做家务,让喜欢看书的父亲多一些时间看书。
蒙曼从小耳闻目染,她自然希望自己拥有父母一样安逸、朴实无华的婚姻,可她忙着忙着,岁月就悄悄从指尖溜走了。但她心中依然保留着一份美好的期许。只是,爱情和婚姻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
她知道父母的担忧,她宽慰父母,自己会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幸福。
父母十分理解蒙曼对婚姻的态度。
在蒙曼看来,女性并不是弱势群体,她十分反感“田园女权”。
她说:所谓的“你负责赚钱养家,我负责美貌如花”,是对女性的矮化和宠物化。
她认为:“没有任何一个进步,是可以不通过奋斗得来的,女性想要的一切,都应该通过奋斗得来,这是一个不容置疑的大前提。”
所以,蒙曼一直在奋斗的路上,她的意中人也一定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水到渠成地出现在她生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