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与大肠
一、肺主气,主皮毛,开窍于鼻。
从生理学角度看,中医上的“气”有两种涵义。一方面是指人体脏腑器官的功能,另一方面是指大自然的空气,以及“卫气”和“营气”(卫气和营气由体内的营养物质化生而成)。卫气在经脉之外运行,有温养肌肉皮肤和保卫身体抗御病邪的作用,分布在体表,所以叫卫气。营气在经脉里运行,有化生血液和营养四肢、脏腑的作用,所以叫营气。
肺主气是指:(一)机体通过肺部吸进新鲜空气,呼出浊气,进行气体交换,以维持人体生命;
(二)把吸进的新鲜空气,在肺部进一步变为对身体有用的成分,运送至身体各部利用。
皮肤的汗腺有调节体温和发散汗液的作用,也是卫气分布的地方,起保护作用,主要受肺支配,所以皮肤与肺关系密切。皮肤得肺气的营养,才能润泽;反之,则皮肤干燥起皱纹,毛发容易脱落。所以从皮毛的润泽与否,可观察肺气的盛衰。
同时,由于皮肤有调节体温的作用,在肺气虚时,因为皮肤对体温调节的能力降低,机体对外界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减弱,容易患感冒、发热、咳喘等病证。在这种情况下,可用解表宣肺的方法,收到退热平喘的效果。
肺开窍于鼻。肺有病,往往出现鼻塞、流涕、嗅觉减弱等症状。当肺部的病证治愈后,鼻的症状亦随之而消失。反之,鼻部疾患可以通过治肺的方法达到治疗效果;
肺出现病变时可以有以下证候:
(一)肺气虚:即肺功能不全,多见于慢性肺部疾患,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主要表现为呼吸系统功能低下,如气促、语音低弱、疲倦乏力,此外还有怕冷、容易感冒、皮肤干燥、舌质淡红,脉象虚细等。治疗宜补肺气,用生脉饮加减治疗。
(二)肺阴虚:表现有潮热、盗汗、面颊潮红、消瘦、脉象细数等全身症状。以及咳嗽、咯血、声音嘶哑等呼吸系统症状;多见于慢性消耗性肺部疾患,如肺结核。
从现代医学观点看,肺阴虚的病理实质,部分病例可能是与肺结核病变有关,由于患肺结核后,机体受到结核杆菌毒素刺激,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代谢加快,从而引起上述一系列全身症状。治疗宜养阴补肺,可以用麦门冬汤加减治疗。
肺热(即肺部以及支气管炎症):由细菌、病毒等感染引起,包括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肺炎等。症状有发热、咳嗽、痰黄、小便深黄、大便燥结、舌尖红,舌苔黄。治疗宜清泻肺热,用泻白散(地骨皮、桑白皮、甘草)、苇茎汤合白虎汤加减等。
肺司肃降,所谓肃降,即肺气宜清泄下降,不宜壅满或上逆;如果肺气肃降功能失常,就会上逆而发生咳嗽、气喘。例如在“肺寒”证时,由于寒邪犯肺,使肺气胀满,不能下降,产生气逆,出现咳嗽、有白稀痰,甚至气喘不能平卧。多见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治疗宜温肺散寒,可以用小青龙汤、苏子降气汤来加减治疗。
肺又有通调水道的作用(中医从临床治疗体会到用宣肺解表发汗方法能减轻水肿,因此认为肺的功能与体内水液排泄有关),病理情况下引起小便短少、面目浮肿,多见于急性肾炎。治疗宜解表发汗,宣通肺气,可以用越婢汤加减治疗。
三、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和大肠通过经络的联系构成表里的关系。肺属里,大肠属表。大肠的功能是把小肠传下来的糟粕变为大便,排出体外,与肺气肃降功能有一定的关系。肺有病时,大肠功能也出现异常。大肠常见的病证有:
(一)气虚便秘:见于肺气虚的病人,如肺气肿、肺功能不全、以及年老体弱者,由于气的不足,大肠运动减弱;常导致大便秘结,可釆用补肺气或兼用润肠的药物治疗,如用黄芪汤(黄芪、陈皮、麻仁)。反之,如果病人的大便畅通,那么胸膈满闷的症状也会随之减轻,肺换气功能也因而有所改善。
(二)肺热便秘:由“肺移热于大肠”所致。肺热便秘的病理实质,可能由于发热时机体对水分的需要增加,大肠蠕动减慢,水分由大肠吸收增多,形成大便干结。由于大便在体内停留时间较久,引起全身不适,加重症状。所以在肺热证伴有大便秘结时,可配合使用寒下法通泻大便,如用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等;以减轻症状,提高机体的自然康复能力,有助于解除肺热。
(三)大肠热结:即大肠有热(可能相当于直肠郁血),主要为痔疮、便后出血等症状,可用清大肠热的方法治疗,如槐榆煎(槐花、地榆、黄苓、桃仁、麻仁、陈皮、甘草)
(四)大肠湿热:湿热瘀结大肠(相当于由于细菌或其他因素造成的结肠炎症),主要的症状表现为里急后重、大便带有黏液及脓血等,多见于急性细菌性痢疾。治疗宜清热化湿,如用香理丸(木香、黄连)、白头翁汤(白头翁、秦皮、黄连、黄柏)等加减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