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哇,葛均波大夫
本文是作者发布的第212篇原创文章
关注孔较瘦,非常有搞头
一
今年是我的老师葛均波先生回国20周年,今天是葛先生57岁的生日。57岁的他,仍像小伙子一样精力充沛,喜欢与我们这群小兔崽子们打成一片。
很多人了解葛先生,印象停留在科学家、发明家和一代名医的层面。作为学生,我们近距离认识的葛先生,可能与其他人略有不同。在我们面前,他从来不是一个严肃古板的人,身上有很多温情,是个可敬、可亲甚至可爱的师长。
我跟葛先生是在微信群认识的。那时有人在群里分享肺动脉高压的病例,先生与大家讨论完,又抛出一个问题:《红楼梦》里面的林黛玉死于什么疾病?
好多人说,林小姐死于肺结核无疑,这是“铁证如山”的医案,他感慨大家对《红楼梦》文本没有细读,忽视了那些草灰蛇线的证据。我接着话茬说,林黛玉死于先心病相关肺动脉高压可能性大,动脉导管未闭是罪魁祸首。这与葛先生的观点不谋而合,他又笑着说,这才是《红楼梦》看过五遍的心内科医生。
『林黛玉死因』的讨论结束后,我在把群里的讨论内容整理成文,在丁香园公众号首发,一夜之间成了所谓的爆款。2019年东方会上,葛先生号召肺血管论坛的坛主,增设了一个『名著医案』的辩论赛,正反双方把文学和医学有机整合,以科普的形式,进行思想交锋。
这种鲜活的辩论赛,变革了传统学术讲座有板有眼的宣讲,让东方会的学术讨论有了生动活泼的人文底色。
先生喜欢科学,也爱好文学,喜欢科研,也爱好科普。听过葛先生讲话或者讲课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从来不用发言稿,每每用浅显易懂的小故事、生动鲜活的案例,来阐明莫测高深的大道理。
二
除此之外,葛先生在与我们谈心时候,还经常自己举报自己的『黑历史』。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有一次在OCC筹备会上,他回忆自己年轻时与谢峰教授、李治安教授一起在国外聚餐。谢教授点了一份『狮子头』,他边吃边等,一心想看看『狮子的头』到底是怎么烹制的。结果饭局结束了,也没看到有这道菜。于是开口询问,人家告诉他,碗里的大肉丸子就是『狮子头』啊!他听了,心里微微失望。
还有一次,他在北京给我们讲自己学医的历程。专门提到了自己考研究生前的一晚,还『不务正业』抱着金庸小说翻看不停,惹的师娘要把他的书没收。后来出国时,第一次住酒店,看到牙刷牙膏拖鞋都是一次性的,便误以为那些被褥也是,心中甚感浪费,差点给人家打包带走。
葛先生就是这样的人,在和我们交往的时候,从不居高临下、颐指气使。喜欢把自己姿态放的很低,用自己的经历,说服我们出去走走,看看世界、开开眼界,不要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内。
日程不紧张时,他还愿意参加我们撸串的活动,一起在路边摊喝点啤酒,讨论武侠、讨论创新、讨论学术规范和做人底线。
三
除了这种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气质,葛先生身上还保留着视徒儿为自己孩儿的温情。
去年元旦时,他得知生物医学院的博士,比中山医院临床专业的博士生,每年的补助少了20000多元。立刻与师娘商议,从自己工资卡中取出一大笔现金,私人补偿给了从事基础研究的博士生们。
据我所知,有很多师兄的年纪比师父还大。即便如此,他都清楚地记得自己每一个毕业的学生。
像马剑英教授已名扬四海,他私下还是叫他小学生。不是他不承认学生已经长大,而是还愿意把我们视为当年的小朋友,一直关心着、保护着。
有些师兄离开很多年,也会突然跑回来,让帮忙给孩子找幼儿园、给对象介绍工作,这些他无一不欣然应允。
四
熊培云说:我们最不缺的是极端的力量,最缺乏的是温和而坚定、自由而热烈的力量。葛先生之所以温柔,归根结底因为他内心足够强大。
我们常说,对一个人的评价,未必局限在事业、学历、财富上。真正决定一个人高度的,是他如何影响别人。成为葛先生的学生后,我才慢慢明白,其实愿不愿意让别人好,才是区分真伪强者的分水岭。
在我们习惯的教育体系里,只是在不断地灌输『要好好学习,将来可以出人头地』,却很少告诉我们『如果成功之后,应该怎样影响别人』。
葛先生之所以从一名山东农村的汉子,一步步成长为医学界众人的偶像,便是因为他在自己获得成功之余,一直致力于培养年轻人、影响年轻人,给他们提供机遇和平台。这种胸襟和情怀,正是我们这个社会所稀缺的。
五
在所有的博士生导师中,葛先生可能也是唯一一个鼓励学生『打架』的。这种打架不是社会青年的寻衅滋事,也不是酒足饭饱的发酒疯,而是永远站在公平正义侠义的一方。
当我们的同学遭遇危险,我们要挺身而出;当我们的同事遭遇不公,我们要仗义执言;当我们的朋友遭遇不幸,我们要伸出援手……
先生教育我们,当有人来寻求帮助时,我们应该愿意分享自己的强大;当旁人超越时,我们应该收起自己的妒忌;领跑的最好方式,一定是自己跑得更快,而不是把别人绊下去。
六
作为中国心血管领域第一名科学院院士,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葛先生是『男神』,实际上他也是普普通通的人,也会被白内障和腰椎问题所困扰。
先生的日程每天都排的满满的,养成了一上车或者一上飞机,就可以倒头便睡的能力。有一次他在私下对我说,内心羡慕陈灏珠院士的生活作息。96岁高龄的陈院士,每日粗茶淡饭、坚持运动,作为《实用内科学》、《实用心脏病学》的主编时,一定坚持亲自审稿。这种对慢节奏生活的向往,可能也透露了葛先生对俗务繁忙、身不由己的感慨。
2013年12月,葛先生被任命为同济大学副校长,他的很多时间都放在了行政工作中,他大力发展了同济大学干细胞医学、口腔医学、心理卫生医学等学科。但是短短二年后,他却辞去了这个职务。因为行政任务占据了他大量精力,对于他自己真爱的临床工作,反而无暇顾及。有时候接到医院的手术室打来的电话,他也无法第一时间回到医院。那种矛盾痛苦的心情,不是真正的临床医生,可能无法理解。
后来,我的一位师兄要竞选当地的副院长,询问葛先生的意见。他很坚决地表示反对,因为做副院长意味着大量的应酬和行政管理任务,势必荒废掉他的学术生涯。师兄听了他的建议,如今在学术界已经有了自己的影响力。
七
对于行医,葛先生是发自肺腑的热爱,对于病人他也是发自肺腑的关爱。作为葛先生的学生,我们开会可以迟到,但是不能因为赶时间就和病人及家属争抢电梯。
现实生活中,很多科主任基本放弃了手术,单纯从事科室管理。但他一直坚持每周都亲自上手术。
CTOCC中国行,葛先生有时间都会亲自参加,每次参加都愿意亲自上台进行手术带教。去年在长海医院,他赶了一天飞机回到上海,在没吃午饭和晚饭的情况下,用花了接近六个小时完成了一例复杂手术。
下台后,他的全身都湿透,我拍了了照片放在群里,大家和我一样,内心只有一句话:这是真的热爱!
那时我在群里说:『院士之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院士其人,望之可敬,即之可亲』。先生身上的这种实干派精神,可能是赢得大家敬佩的最重要的原因。
八
2015年葛先生在上海牵头成立了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再一次走上了创新这条荆棘密布的道路。
成年人往往羞于谈论理想,但是葛先生告诉我们,创新学院是一个可以大声谈论梦想的所在。回国20年了,葛先生一直年轻着!
先生说,他最珍惜的头衔是创新学院的校长,我们私底下称呼他校长,背地里称呼他先生。实际上,与院士、院长、校长这些具有『男神』色彩的标签相比,医生可能是最让葛先生感到自豪的身份。
无论何年何月,当先生走在街头巷尾,那些他诊治过的病人,只要挥手喊出这样一句话,他都会发自内心地高兴起来:
「你好哇,葛均波大夫!」
草在结它的种子
风在摇它的叶子
我们相逢在文字里,不说话
就十分美好
我是非著名心内科医生孔较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