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与书店
© 陶立夏
“一本好书是一位大师的呕心沥血之作,超越生命的生命,值得永久珍藏和怀念。”
这句话写在小说《书店》的扉页上。小说原文中,这句话后面一句是,“这样的物品当然是必需品。”
想到身在欧洲的两位网友对话。在英国的说,下个月一些非生活必需品店铺将开门营业,可以逛书店了!在法国的回复:法国政府把书归为生活必需品,所以书店一直营业。
看后莞尔,又感宽慰。还是有人在乎长远的事,虽然以现实眼光看来这些存在不能立时发生效用。
法国政府的这一观点对《书店》女主人公弗洛伦斯也是安慰。世界上总还有一些地方与她生活了十年的小镇不同。
大概所有的小镇有相同气息。安定,稳固,自给自足,往来都是打过照面的人——此时我脑中浮现故乡的小镇。
小镇自有秩序,有着顽固一面,“改变态度很难”。它将人圈定在不同阶级、身份中。这里的每个人不仅需遵守法规,更需遵照横亘在法规之上的当地行事方式、风土人情。
小镇居民已形成自己的生活逻辑。他们习惯了小镇氛围,感到安适,丝毫不觉拘束压抑。不与他们相同的人才是“奇怪的”。
穿着不同的人,日常没有过的举动,与有权势之人的相左意见,都成为流言趣闻。今天发生的事,明天似乎会传遍整座小镇。
弗洛伦斯成为小镇人的“眼中钉”。或许在开书店之前她已经有这个身份了:生活简朴,衣装陈旧,丈夫离世的独居女人。还有一次,她竟然在田野帮农夫拉住马的舌头!更为“出格”的是,她违背将军夫人的意愿,在一处有争议的房产开起了书店。
还是有一些友善的支持。农夫,童子军的男孩,镇上女孩一家,当地的自然风光,以及书籍,都给弗洛伦斯带来安慰。
读完《书店》,起初感到平静的失望。有点不透气,像是不彻底的呼吸。书中没有让人期待的局势扭转,或是弱者得胜。没有戏剧性转折。
来书店帮忙的女孩在大考中失利,没有超常发挥。这几乎决定了她将来的命运。
小镇唯一支持书店的“怪人”并没有与弗洛伦斯迸发爱情。他在生命最后为书店的声援被掩藏在谎言之下。
书店短期盈利,逐渐惨淡。将军夫人一直强硬,不断施压。她的权势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稻草。
没有拯救书店的奇迹出现。
小镇像是一头巨兽,震颤几下,吐出了偶然吞下的“异物”。然后回归秩序,继续“正常运转”。
“小镇并不需要一家书店。”
故事结束在这一重音,我不满足,并为弗洛伦斯的遭遇感到气愤。然而回想时,渐渐发觉现实生活与故事并无二致。
个人在秩序或潮流面前力量微小。个人的感受遭遇似被全然吞噬。
但对弗洛伦斯来说,勇气和耐心经过了考验,开一家书店的愿望也已实现。“尽管失败了,但如果你累了,失败也没那么令人讨厌。”
小镇的安适包含在对闭塞和保守的忍耐中。即使在今天也一样。城市钢筋水泥,坚硬冷漠,却也包容万千。
弗洛伦斯最终离开小镇,坐上了开往利物浦的火车。
我想为她喝彩。
图片©电影《书店》2017
△△△
独立小楼
--- 从一砖一瓦开始,建筑自己的世界 ---
“Every night I cut out my heart…
But in the morning it was full ag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