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如其名的黄墨谷,鼓浪屿又一位乘风破浪的姐姐

重述鼓浪屿的故事 | 重温鼓浪屿的光芒

一、从旧书网上“淘”到黄墨谷

看鼓浪屿的介绍,尤其是介绍鼓浪屿的杰出女性时,总会列出一列名单:林巧稚、何碧辉、黄萱、黄墨谷、周淑安、卓一龙、舒婷等。

其中的黄墨谷是何方神圣,对鼓浪屿一知半解的我总是一头雾水。

最近翻看厦门本土作家泓莹的《鼓浪屿原住民》一书,在介绍黄萱的字段里她提到:

黄萱有一个闺中密友叫墨谷,从她和黄萱唱和的诗词看,也是才华横溢的大家闺秀……黄墨谷走出鼓浪屿之后成为学有专长的词学专家……

我起了好奇之心,想清楚了解一下黄墨谷到底是怎么样的才华横溢。

自然是先上网搜索,可是网络不给力,资料寥寥,只有一个旧书网在拍卖一封“黄墨谷致《救国时报》创始人张报的手札”。

字迹相当隽秀文雅,能写出这样一手好字的女子,学识必然不浅。

拍卖说明中有一段关于黄墨谷的介绍:

黄墨谷(1913-1998),女,出生于福建厦门鼓浪屿。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学者、爱国民主人士。
曾任马来西亚槟城福建女师教员,新加坡建国学校校长,缅甸福建女师校长。
1942年返国,历任重庆淑德女中教务主任、重庆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副教授。
1951年至1974年,先后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办公室秘书、秘书处副处长,河北师范学院教师。1987年2月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黄墨谷先生长期从事词学研究,整理出版了《重辑李清照集》、乔大壮先生手批周邦彦《片玉集》、《唐宋词选析》等,著有《李清照研究》、古典诗词《谷音集》。

从鼓浪屿走出的一代词学大家,居然只能在旧书拍卖网看到关于她的介绍。这只能说明那么多吃鼓浪屿饭的体制内文字工作者,还有相当多的工作要补强。

比如前些日子我们写的《鼓浪屿走出的第9位院士林尚扬》,同样在鼓浪屿官方出版的资料、图书里看不到完整的介绍。在一位热心读者“吴远大”的提示下,我们作为非官方非主流小自媒体,整合了网上和网下的资料写成这篇介绍林尚扬院士的文章。

对黄墨谷的认识,我们也只能用网上和网下的资料来整合,由此再填补一个介绍鼓浪屿的“空白”,呵呵。

二、出身名门的黄墨谷

我从“重辑李清照集”这个关键词入手,再次搜索,于是找到了一篇澳门大学教授施议对先生写的《二十世纪词坛飞将黄墨谷》。

这是一篇繁体字、竖排版的纪念黄墨谷的文章,很长,有12页之多。

已经习惯看简体字、横排版的图书,所以我只能把它打印出来,一页一页看。

我一边看一边纳闷:是不是黄墨谷犯了什么禁忌?只能在大陆以外用繁体字纪念?否则大陆关于她的资料为何如此之少?

不管那么多了。从《二十世纪词坛飞将黄墨谷》一文中,我终于大致了解到黄墨谷的平生。

黄墨谷原来是鼓浪屿著名的淘化大同创始人之一黄廷元的孙女。

黄廷元,1860年出生于今天的翔安马巷镇,后随祖父迁居鼓浪屿安海路一带。

由于家境贫困,黄廷元只上了2年私塾,8、9岁的时候就辍学在鼓浪屿的医馆做童工。

到了16、7岁时,黄廷元学到了一些基本的医学知识,手上也有了一些积蓄,正好此时有人组织到台湾进一步学医。

黄廷元也报名前往,同行的还有陈天恩等人。

在台湾,黄廷元选择了学习牙医。经过两、三年的苦学,他终于可以独挡一面医治病人,就出师回鼓浪屿自己开了牙科诊所。

凭着过硬的医术和医者的仁心,黄廷元开的诊所很快就声名远播,随之而来的是他也很快发家致富,一家老小过上了殷实的富人生活。

关于黄廷元创办“淘化”酱油的缘起,有一个传说。

有一年流行伤寒,黄迁元的第5个儿子不幸感染夭折,为了防止家中其他孩子再染此病,他举家暂时迁往厦门白鹿洞一带的山上生活。

一天,一位好友来访,他告诉黄廷元,伤寒杆菌在酱油中能生存20多天,来自山下疫区的酱油,有可能会将伤寒病菌传染到山上来。

黄廷元一听这还了得,他想起早年祖父那一代曾做过酱油,其中的技艺他还知道一二,于是在家人的协助下,他自己做起了酱油。

由于是古法酿制,味道鲜美,以至于品尝过的亲友纷纷来讨要,一传十十传百,连不少高级餐厅都特地赶来订制。

富有商业头脑的黄廷元干脆投资开起了酱油厂,生意十分红火。

好友陈天恩见状,就联合林子达、杨子晖、廖中和、章永顺等人提议,大家集资扩大规模,专门做食品生意。

于是,一家叫淘化食品公司的企业诞生了。1911年,这家公司生产的酱油还分别在柏林和巴拿马的国际博览会上获奖,一时声名大噪。

后来鼓浪屿另几位知名人士殷雪圃和郑柏年等也成立了一家叫大同的食品公司,两家企业因产品线相似,在市场上互有竞争,导致双双利润受到影响。

最后他们协商,淘化和大同合并,变身淘化大同食品公司。黄廷元出任董事长,郑炳伦出任总经理。

除了经营牙科医馆和淘化大同食品公司,黄廷元还积极投身社会事务,在著名华侨领袖黄乃裳的介绍下,他在1900年加入同盟会,为辛亥革命和光复厦门做出了很大贡献。

黄廷元还或投资或参股了不少学校的建立,最著名的是大同中学和厦门女子师范学校的创立,他都是出任董事长,最高峰时期,他一共身兼16所学校的校董。

黄廷元一共育有7个儿子,5子早夭。在能搜索到的资料里,他的4子黄翼是著名的心理学家,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博士,回国后出任国立浙江大学教授。可惜黄翼英年早逝,41岁就因胃癌离开人间。

他的7子黄琢齐后来出国,是马来西亚著名的华侨领袖和成功企业家;他的孙子黄章铠(黄翼之子)是汕头大学副教授。

成就最大的儿子应该是黄笃修(下图),正是他把淘化大同食品公司的产品推广到全世界,成为一个来自中国的世界品牌。

本文的主人公黄墨谷是黄廷元哪一个儿子的后代,很遗憾,我没有找到准确的资料,望有知道的人教我。

不过出身在这样的名门中,黄墨谷自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是肯定的。

1981年的时候,黄墨谷出版她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重辑李清照集》,同为鼓浪屿人的林巧稚这样对她说:

你现在能够著书立说,应该感谢你祖父和叔父(指黄翼)对你的培养。鼓浪屿没有第二个家庭的儿童有你们那样的幸运。

三、乘风破浪的黄墨谷

这一节该说说黄墨谷的生平了。

1913年,黄墨谷出生,她小时候最好的玩伴,就是文章一开头作家泓莹提及的闺中密友黄萱,两人常一起做伴读诗书经集,一起接受国学家庭教师的教识。

1922年,黄墨谷进入祖父黄廷元创办的厦门女子师范学校就读,根据施议对先生在《二十世纪词坛飞将黄墨谷》中的记述:

读到初三时,因参加学生运动,黄墨谷被强令退学。

在自己祖父办的学校读书被强令退学,黄廷元的治学和家教之严可见一斑。

没办法,黄墨谷只能转学,重新到集美女子师范学校就读。

可能也是受参加学生运动被退学影响,此后的人生,黄墨谷再也不关心政治,甚至对政治非常不敏感,一心全在做学问上。

这也间接影响了她人生后来的轨迹,让她在十几二十年的时间里辗转漂泊于东南亚和国内之间。

1931年,18岁的黄墨谷从鼓浪屿慈勤女中高中毕业,考入厦门大学国文系。

在厦门大学,黄墨谷受教于国学造诣深厚的毛夷庚先生。

大学期间,毛夷庚先生专门赠送给她六十六册的《彊村丛书》,并用它布置毕业论文,要黄墨谷编选一册《唐宋词选》。

毛夷庚先生布置的这道作业,对上了黄墨谷自小和黄萱一起学习的国学知识。自此,黄墨谷把对词学的研究当作自己在学术探知领域的主要方向。

不过黄墨谷的大学并没有读完,刚入厦门大学时,正好发生九一八事变。厦门大学一群爱国的学生此后一直投身救国运动中,有一次因北上请愿受阻,遂决定发起学生罢课。

一接到参与学生运动的邀请,中学时代被退学的影响马上显示出来,黄墨谷婉拒了。

甚至为了避免受到不必要的影响,他选择暂时离开厦门,到泉州一家中学任教。

1934年,黄墨谷选择出国,到马来西亚的福建女子师范学校教授中文。两年以后的1936年她回国,希望能继续完成大学学业。

不过她并未如愿,还没读到毕业,厦门就沦陷于日本之手,厦门大学内迁到长汀。

黄墨谷又一次选择出国,这次到了新加坡,在这里,她出任过中学教师,幼稚园和小学校长,并投身到南洋华侨的救国筹款工作中。

就是在新加坡,黄墨谷遇到了同乡曾竹韶,1940年,两人结婚。

网上对黄墨谷的介绍甚少,对她的爱人曾竹韶则介绍颇多。曾竹韶1908年出生于厦门曾厝垵,1917年随父母迁居缅甸仰光。

1939年,曾竹韶到法国里昂美术学院学习,回国后,1953年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创作,首幅浮雕“虎门销烟”由其主稿。2003年,这幅作品获全国美术专业最高奖——中国美术金彩奖。

接着说黄墨谷,结婚之后,她夫唱妇随和曾竹韶来到缅甸,在这里出任另一所福建女子师范学校校长。

抗战胜利之后,夫妇俩一起回国,曾竹韶到重庆大学出任建筑系教授,黄墨谷先是任重庆淑德女中教务主任,后受聘到重庆国立女子师范学院任副教授。

在重庆,黄墨谷遇到了词学大师乔大壮先生,黄墨谷后半生对词学更精进的专研以及对李清照的研究,就是从这里开始。

1950年,黄墨谷夫妇受调同时进京,曾竹韶出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黄墨谷则进入中国科学院,成为院长办公室秘书。此时的院长是大名鼎鼎的郭沫若。

后来郭沫若到鼓浪屿采风和创作郑成功相关的作品,应该有受到黄墨谷的协助吧。

在此期间,黄墨谷也创作了一部郭沫若的纪实作品《戎马书生》,不过不知道为什么,这部作品至今没有正式出版。

在政治运动此起彼伏的年代里,黄墨谷被调离中科院,后来又被下放到河北师范学院。黄墨谷去问缘由,这才知道原来有人把一份“秘密档案”放到了她的材料里。

至于这份“秘密档案”,直到不正常的年代结束,黄墨谷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内容。总之莫须有就是了。

不过在下放期间,黄墨谷反而有更多时间从事她在词学领域为自己选定的李清照研究课题。

在此期间,她发表了《谈“词合流于诗”的问题》的学术论文,发表之后,受到了国学大师俞平伯、陈翔鹤的高度肯定。

1974年,63岁的黄墨谷从河北师范学院退休,回到北京。

从1931年算起到1974年,从厦门到泉州再到马来西亚,之后回厦门又到新加坡、缅甸,抗战胜利后回到重庆然后上调北京,接着下放河北,最后再回北京。

43年的时间,套用现在热播的“乘风破浪的姐姐”,黄墨谷的人生经历,也够乘风破浪的啦。

1981年,黄墨谷出版《重辑李清照集》,这才有第二节最后提及的同乡林巧稚跟她说的那番话。

1987年,已经75岁的黄墨谷被聘请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1993年,黄墨谷出版自己的古典诗词集《谷音集》(六卷),在封面上,写着“厦门 黄潜 墨谷著”。这位在外乘风破浪多年的姐姐,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故乡。

晚年的黄墨谷,有没有回过鼓浪屿走一走呢?不知道。平日在京城,也许她只能和林巧稚等同乡走动走动,以聊解乡愁吧。

1998年12月18日,黄墨谷去世,享年85岁。

中央文史研究馆在《黄墨谷先生生平》中这样评价她:

墨谷词人治学勤奋,博观勤习,持之不懈,老而弥坚。一生专注于学问,淡泊明志,修身养性,操守清持,乃一位备受敬重之前辈学者。

黄墨谷,名潜,墨谷是她的字。

黄潜,大概人如其名吧,她乘风破浪的一生,一直是潜着的,网上看不到她的官方资料,包括连一张照片也没有。

上一篇:鼓浪屿老别墅:春草堂里的寸草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