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应与照应丨张建会的谋篇心声(第十九期)

著名书画家张建会的谋篇心声

“张老师喻老师,我们上两期就聊了两幅对联,这一期我们聊个中堂吧。还是先让张老师说说你的那个创作理念,让我们理解一下。”
张建会作品图

“中堂呢,也是现在比较常见一种章法形式。从这幅作品看,就是主要体现字的这种外拓,也就是基本上这个字势就是外紧内松。它跟礼器、史晨、曹全,那种就是中宫紧缩、是内收外放。这个并不是每个字都是外紧内松,也有个别的字体现的就是让它中宫紧缩,它也是一个整个的调剂。有时过于的严谨规整,写的比较死板。那么就说你过于的求变化,又感觉到支离琐碎。同时,这个中堂因为它基本上是四行、五行以上,这样来讲就是它有一个纵向和横向的,各种的关系的这种调节,就是看整体的作品气象,或者是它的那种真力弥漫。

礼器碑

史晨碑

曹全碑

因为隶书的用笔,它是每一个笔画,之间不是呼应关系,它是照应关系。实际上就是说,我在创作这幅作品的时候,看似写某一个字,其实跟周围的字它都是把它作为一个部分。那么一个字当中,这个笔画之间的关系它也是这样的。就是说在处理上既能有它的这种节奏感,有呼吸、有韵律。虽然这个笔画它之间没有这种呼应,但是从这种照应上,或者说是从字与之间的这种相互的这种关系当中,体现它们的这种关系和完整性。这是我创作这个作品的一点体会,也是当下我在创作时有的那么一点感受。”
“我们会看到有些人在追求这种金石味的,在追求这种苍茫之感的时候,通常的行笔是很凝重的。但是张老师在行笔的过程当中是非常灵动、非常轻巧的。即便像这样非常沉重的沉着的线条,不板滞,不僵硬。同时这种非常灵活的、动感十足的线条,不感到轻飘。这种效果的产生正是得益于他很好地掌控了笔锋和纸间的摩擦系数,他在这个笔的压力上能够运用自如,随意的形成了轻松活泼,同时又凝重沉着的线条感觉。刚才前面说过有线质和线性,实际上还有线型与线形,就是线条的形状特征和线条的类型特征。
作品局部图
我觉得在在这件作品里,张建会老师能够非常好的在把握了线条的每个形状具体化的形状特征的同时,还能够整合整个线条的类型化特征,使它既有个性又有共性。这样就使得这个线条感觉很丰富,又很统一。比方说拿这几个线来讲,具体到用笔的线形特征,线条的形状特征,都是各有各的特色,每个都不一样。但是这四个它又共同造成了一个具有共性的线条的类型化特征。所以他在求大同存小异,他在变化当中求统一。类似于这样的例证在作品当中还有很多,比方说这几个撇、这几个捺。
作品局部图
但是粗(略)看上去都一样,它是属于一个类型里头去的。但是我们看他的细节处理,它每个都有微妙的变化。所以就是说我们在鉴赏一件好的作品,在品味优秀的用笔的时候,我们要特别关注线条的形状特征和线条的类型化特征。如果我们抓住了这个,将来在自己的创作也好,自己的欣赏也好,可能又多了一个门径,都多了一个欣赏的......

“一个角度。

喻老师说的这几个字一种大致的形状,方向是统一的。但是他们之间的微观上,各自的收笔方向都有变化。因为在隶书的整个篇幅里面,隶书是扁的,那个行距比较宽,让人家形成横向的密的一种视觉对比,往往在横向一行,这几个字比较类别的时候,你要寻求变化就显出了,这美感觉就更加丰富了。”
“因为篆隶的用笔跟这个行草还是不同的,还是有区别的,就是用逆锋,就是使笔锋和纸之间的这个摩擦系数要大于顺锋。作为一件书法作品,不管哪种书体,其实它总体要求,就是四个字叫“沉着痛快”。(隶书)这个沉着,我感觉还是容易掌握,但是痛快的容易不足。但是行草呢,痛快这个是有余,但是沉着,它有的时候有些缺失。所以说,在隶书的这个创作当中的好像是要有涩行,它其实更要这种畅达,这种通顺的感觉。如果刻意的追求这种斑驳,那么使之呢,它缺失了这种自然。
汉碑
就我们说那汉碑,就是碑刻的那个文字的一个二度创作,斑驳模糊,使之感觉他的这种迟涩。但实际上就我们看它内在的这个笔(画)里头是非常通畅的。其实我们就说在对用笔的把握,它是两个方面的一个相互的对应。就是说越是说要追求迟涩,我们也不能忽略了这种畅达。我们感觉有些方面需要畅达,还得要去沉稳。体现它的沉稳始终都是在矛盾的这种对应过程当中去关照、体现、去整合。
“畅达不留滑。”

“张老师在运用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方面,他确实非常自然自如,不留痕迹,而且他是有一种似乎条件反射式似的就把这种对立统一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比方说像这里是重的,他在那里自然就轻了,反之,先轻了就重了。他就是对于轻重、松紧、粗细,对这种对比手段的掌握驾轻就熟,而且他用的特别的恰如其分。比如说这其间的正斜、大小、曲直、长短、疏密、轻重、提按,他表现得非常非常的自如。但是,他又能够把控好有些对比不用,有些对比,要尽其所能,都要用进去。”

“确实是。你想是这样,但是写的那瞬间状态里面能做的到的话,那是是常年积累。就比如这个三,这三横每一横的粗细,这个变化都很丰富;轻重啊每一横之中的也有起伏变化;然后这每一行的间距,也是有所变化。但是总体达到一个非常均衡的状态。”
作品局部图
“实际上这在汉碑当中很多的变化都有这个呈现。就是说我们对汉碑的临习解读当中去把握或者说去体会。因为这些变化,其实并不是说是我们想象的,而是在原先汉碑那些丰富的变化或者对这个资源当中,是在这个基础上的一种归纳,或者是给它一种提炼,或者还有一种想象。”
“每个人的体会不同。这是张老师说的一个学习的方法。”
“这个“廣”字和这个“苗”字,就是里头都有个“田”,这两个“田”,一大一小,但是一定要能够从视觉上看不让它(们)冲突,两个往一块儿,要把它(们)区分。您看这个横,平的这是仰,这是往下俯,这是又往上仰,这横有意识的稍微斜一下。
作品局部图
从这个竖的分割左右的关系,同时跟两点之间的不对称。像这样的它就给这个字,就等于赋予一种生命的意识。所以这样也有一个从节奏上的变化。那我们看这个“廣”字,这一撇就是说跟这个当时跟横啊这个括号有一个相互的。但是他也不是一个对称,那我看似底下对称,但是。有这个他之间他有一个错落,他这是个半包围,因此这要写正也是跟上头有关系的。那么这个还在写正,这个基本是正的,所以这要有意识的调整。同时这个跟上头的“稻”字这个横划,它也要有一个区别和交代。包括你看这个“知”字和这个因为这个写的很重了,笔画少,稍微倾斜,它这样就把这个字的节奏,还有它的这种相互的关系打破,实际上就是说是对立的统一。”
作品局部图
“一个端庄的美女之中,还带点妩媚,这样才耐看,是吧?”

“隶书介乎楷书和行草之间,又有楷书的那个法度、那个方面、成分,同时它又比楷书更能够抒情,因为我们看隶书的这个笔画,它不能像楷书写的那么完整,起笔、行笔、收笔,都要写的非常的精准,恰恰隶书逆入就写一个横画,逆入平出,(起笔)就是要回锋。回锋,它并不是一个笔画的形成的一个范式。”

“刚才建会老师一直就谈到了隶书抒情性的问题,这其实抓住了隶书的一个很重要的关键点。以往在隶书方向上尽管也有追求表现性和抒情性的优秀书家,但是更多的人是在写法度。建会老师为代表的一群杰出的隶书书法家们就是将隶书写的更抒情,更具有表现性,而且他们引领了当下隶书书坛的一个新面貌。所以,让我们今天能够有幸把这种(有别于)庙堂气象的,这种欢乐的愉悦的审美现象呈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看到隶书不单单是端庄的壮美的,还有优美的,还有轻松的。”

“嗯,很好。美学之路就寻找到这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