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上的古桥:遗落在平望镇上的安德、安民桥
桥曾经是平望的名片之一,数量众多,千姿百态,吸引着大众的目光。
自古以来,平望镇就有十庙九桥之说。如今呢,古庙成了遗址和庙名。而桥,幸好还有两座,被遗忘在京杭运河上,默默见证着平望的繁荣和现代。
大运河申遗的成功,让我们把目光聚集在运河两岸的文物上,这两座桥终于重又回到人们的视线中。在吴江段的古运河上,这硕果仅存的两座桥。成为运河上附属文物的全国重点保护单位,它们悠久的历史,足以成为今天平望镇的象征。
这两座桥一南一北,像两位战士一样守望在平望镇的一头一尾,南面的叫安德桥,北面的叫安民桥。安德桥与安民桥之间则是平望古镇最早的街区,窄窄的石板路,一侧是明清风貌的深宅大院,一侧是商贾店铺,只是如今都成了民宅。
安德桥
杨万里<<过平望>>,诗云 乱港交穿市,高桅过得帆
安德桥,又名平望桥。
唐大历年间(766--779年)始建;
宋庆元三年(1197年)邑人陶庄陶氏重建(一说为宋淳熙十二年陶庄重建);
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知县陈尧弼重建,当时桥旁立碑亭,建迎秀楼,后废;
清康熙初年重建此桥,后废;
清五十七年(1718年),吴江令叶前率里人募建;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吴江令沈名掞、震泽令赵德基率里人程国梁重建;
清五十四年,吴江令龙铎、震泽令孟芮率里人孙超英、吴文燮等重建;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水利工程局重建,该桥为单孔石拱结构。长54米,桥面宽4.53米,髙9.3米,跨径11.50米,形制壮观,气势雄伟,为吴江境内最高的桥梁。
书法家颜真卿任湖州剌史时曾游平望,作《登平望桥下作》五言诗,其中“有登楼试长望,望极与天平,近山犹仿佛,远水忽微明”盛赞安德桥的伟岸。
《人民画报》曾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把安德桥的这一雄姿介绍给了海内外广大读者。
安德桥南边的小九华寺
安德桥虽然是大运河的文物,它其实是横跨在頔塘河上。这里,是运河与頔塘的交汇,大运河是南北走向,頔塘则东西方向,頔塘同样修建于唐代,西起湖州,东则与运河与运河成T字形相汇,使平望成了当时水路交通的中心,成为平望集镇的起源。
粮仓
安德桥南是重建的小九华寺,北为原清代平望巡检司、城隍庙解放后做粮仓,只可惜,所有殿堂已全被毁坏。
安民桥
安民桥
安民桥
安民桥,俗称北渡桥,又名北大桥,拱形单孔,东西走向,跨京杭大运河上。拱圈采用纵联分节并列法,全长36.7米,宽4.6米。
安民桥虽不及安德桥,但同样看上去相当的高,船过时也不需下桅。过去,运河是南来北往的水上要道,桥要是低了,大船便无法通行。
安民桥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崇祯二年(1629年)里人钮明达、孙谏臣重建。桥东堍有弥陀殿寺观,清顺治初,该寺曾于桥上建关帝阁,后圮。
站在安民桥上,看两侧风景
登桥远眺,可见江南水乡的风韵,令人心旷神怡。慕然想起平望名称的由来:湖光水色,一望皆平。据明洪武元年(1368年)正式建镇,平望,已然有644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