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味》最强女性群戏
今天说一部台湾电影《孤味》,该片讲述了原配与情人在同一个男人去世后,彼此如何面对与相处的故事。这可能是目前我看过的最强的女性群戏,祖孙三代,六位女性,被一个缺席的男人牵扯出了一场大戏。像父亲的大女儿、像母亲的二女儿、全程迷茫的小女儿,以及新新人类小孙女,和两个长辈之间擦出了太多冷幽默的火花。台南民俗风情在煽情中起到了调剂作用,让人感受到生活的涓涓细流。
整部电影看完觉得太舒服了,丝毫看不出是新导演的作品,台湾导演对这种家庭题材以及笑中带泪的调度简直是信手拈来,至少是彻底治愈了最近很郁闷的我。这可能是去年最好的台湾电影,戏里老中青三代女演员都奉献出了极棒的演出,陈淑芳的金马影后实至名归,谢盈萱也值得金马女配。戏外和姥姥妈妈一起看,姥姥说林秀英就是她,年轻时觉得做牛做马一辈子怎么可以放手,到老了姥爷去世后还是会软下心和解,每个人似乎和电影里的角色都有着奇妙的互文,戏里戏外看到女性互相理解互相扶持,真的泪目了。
电影中最让我觉得意想不到的情节是葬礼上佛家和道家同时登场,似乎从来没有人这样拍过,这恰恰是两个女人的命运写照,蔡女士是佛家,讲缘;林女士是道家,无为而守;而三个女儿“无法代替父亲向母亲道歉”,是儒家的中庸,一部电影呈现了台湾丰富的文化层次。最感动的是最后一程林女士让蔡女士去送前夫,这是对“缘”的一种顿悟,心结也因此打开。
湖南企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曾同学说这部电影是当代的《饮食男女》真是一点不为过。伴随着温文尔雅的气质,娓娓道来的是一个女人一生保守的一道“孤味”。片尾鱼缸里的三条锦鲤顺水而游,印证了爸、妈和蔡阿姨的和解,也蕴含着三个女儿始终相随的爱意;最终那封被烧去天国的离婚书,是母亲能为这个大家庭送上的最后的、也是最伟大的温柔。在如此喧嚣浮躁的华语影坛,能有这般爱意满满的文艺佳作,也许是疫情肆虐的年份里,影迷能收到的最好的礼物。
电影最后,感觉女人们都原谅了男人。男人作为丈夫、父亲、情人,曾经带给了她们一些美好的回忆,但伤害不也是真实的吗?她们不断地从男人的行为找出一些值得肯定的事情,然后作为原谅的依据,我觉得不妨视为自我疗愈的努力。但是结尾强行洗刷父亲角色道德问题的处理有够毁,缺席者得到了编剧赋予的豁免权,几乎抹去了这个角色为家庭投下的最后一点阴影。
守了二十年名存实亡的婚姻,切不断妻对夫的爱怨情仇;缺席了二十年的父亲,砍不断女儿对父亲的感情;过继出去的女儿,心里的惦念也不曾断过。辜负了的,被辜负了的,切得掉的,砍不断的,缘分到了抑或是缘分尽了,守得住的抑或守不住的,随着尘归尘,土归土,与其原谅不如放下,一直提着的,不如放下。放下,不是为了原谅别人,而是为了原谅自己。放下,不是为了放过别人,而是为了放过自己……
整部电影娓娓道来,慢慢流淌。关于记恨与宽恕,关于爱的含义。无奈的,无解的都一点点融化。感情不是一纸文书能定义和囊括的,也不是旁人能揣度猜测的,爱那么博大,那么复杂,有时又那么排他,那么单纯,这故事里的爱都是真切的,最终都剔除了道德审判。这是一个动不动就将他人定义为渣男和婚驴的时代,一个对别人浸猪笼,对自己性自由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看到这样的故事真令人动容。它让人心恢复褶皱与层次,让爱回到爱,不可定义,留下一些叹息和一些歌。
电影从寿宴开始,葬礼贯穿,孤独的味道抽丝剥茧,从始至终。没有任何参照的家庭故事,但又很日常和真实,就像我们身边某个家庭正在发生的故事那样,也一定会给不少人带来情感的共鸣。很有日本影片的风格,情感过于细腻,温情且缓慢,但扎根在台南的土地上,又是不同于日影的亲近,就觉得它离我们很近。情感的恩怨,人生的酸甜,是一首很熟悉的歌,是一条很长远的路,是我们都要漂泊和归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