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了玄医道传承:内伤发热】

内伤发热

内伤发热是指以饮食、情志、劳倦、病理产物、外伤、体质等为病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为基本病机的,以发热为主的病证。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临床上多表现为低热,但有时可以是高热。现代医学中的功能性低热、肿瘤、血液病、结缔组织疾病、内分泌疾病,部分慢性感染性疾病所引起的发热,以及某些原因不明的发热,在有内伤发热的临床表现时,均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

诊断依据

1、病程较长,多为低热,或自觉发热,表现为高热者较少。不恶寒,或虽有怯冷,但得衣被则温。常兼见头晕、神疲、自汗、盗汗、脉弱等症。

2、一般有气、血、水壅遏或气血阴阳亏虚的病史,或有反复发热的病史。

3、必要时可作有关的实验室检查,以协助诊断。

鉴别要点

主要与外感发热的鉴别

1、病史及起病特点内伤发热由内因引起,起病缓慢,一般病程较长,且有反复发作的病史。而外感发热由感受外邪所致,起病较急,病程较短。

2、临床表现内伤发热而不恶寒,或虽寒但得衣被则减,通常伴有头晕、神倦、自汗、盗汗、脉弱无力等症。而外感发热则多表现为高热,外邪不除则发热不退。发热初期常伴有恶寒,其寒虽得衣被而不减,常兼见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等症。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1)辨病位病性:内伤发热的病位在脾、胃、肝、肾。病性有虚热、实热之不同。其中气虚发热、阴虚发热、阳虚发热为虚火内生,均属虚热;肝郁发热与瘀血发热均属实热。

(2)辨病情之轻重:一般认为,发热间歇时间渐长,舌脉证相合者为顺证,病情较轻;而病程长,热势亢盛,持续不减,兼证较多,病证错杂,舌脉证不相合者多为逆证,病情较重。

2、治疗原则内伤发热总的治疗原则,实火宜泻,虚火宜补。属实者,宜以解郁、活血、除湿为主,适当配伍清热。属虚者,则以益气、养血、滋阴、温阳,除阴虚发热可适当配伍清退虚热的药物外,其余均应以补为主。

3、分证论治

(1)气虚发热

【证候】发热,热势或高或低,劳累后加剧,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自汗,易患外感,食少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弱。

【治法】益气健脾,甘温除热。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20g,白术12g,陈皮6g,柴胡6g,人参10g,甘草6g,升麻6g,当归10g。

(2)肝郁发热

【证候】时觉身热心烦,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精神抑郁或烦躁易怒,胸胁胀闷,喜叹息,口苦而干,苔黄,脉弦数。妇女常兼月经不调,经来腹痛,或乳房发胀。

【治法】疏肝解郁,清肝泻热。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丹皮、栀子、当归、白芍、柴胡、茯苓、白术各10g,甘草6g,薄荷3g,煨姜6g。

(3)瘀血发热

【证候】午后或夜晚发热,或自觉身体某些局部发热,口干咽燥而不欲饮,躯干或四肢有固定痛处或肿块,甚或肌肤甲错,面色萎黄或黯黑,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桃仁10g,当归10g,川芎6g,红花10g,生地黄10g,五灵脂10g,枳壳6g,赤芍10g,柴胡10g,桔梗6g,川牛膝10g,甘草6g。

(4)血虚发热

【证候】发热多为低热,头晕眼花,身倦乏力,心悸不宁,面白少华,唇甲色淡,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

【方药】归脾汤加减。白术10g,人参10g,黄芪20g,当归10g,甘草6g,茯神15g,远志6g,炒枣仁15g,木香6g,龙眼肉10g,生姜5g,大枣10g。

(5)阴虚发热

【证候】午后或夜间发热,手足心发热,或骨蒸潮热,心烦,少寐,多梦,颧红,盗汗,口干咽燥,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舌质干红或有裂纹,无苔或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

【方药】清骨散加减。银柴胡、地骨皮、胡黄连、知母、青蒿、秦艽各10g,鳖甲15g,甘草3g。

(6)阳虚发热

【证候】发热欲近衣,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四肢不温,头晕嗜寐,腰膝酸痛,舌质胖润或有齿痕,苔白润,脉沉细而弱或浮大无力。

【治法】温肾助阳,佐以育阴。

【方药】右归丸加味。肉桂6g,炮附子10g,鹿角胶10g,熟地黄、山药各15g,山茱萸、枸杞子、杜仲、菟丝子、当归各10g。

(7)痰湿郁热

【证候】身热不扬或午后低热,身重倦怠或头昏沉,嗜睡,或汗出而黏,口干不欲饮,纳食不香或脘闷不知饥,舌淡红,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三仁汤加减。杏仁10g,白蔻仁6g,生薏苡仁20g,半夏10g,厚朴6g,通草5g,滑石10g,竹叶10g,黄连6g,黄芩10g。

4、单方验方

(1)黄芪15g,当归10g,大枣5枚,共煎服。可用于治疗气血虚发热。

(2)熟地黄、白芍、当归、黄芪各10g,水煎服。可用于血虚发热。

(3)黄芪、人参、肉桂、甘草各适量,水煎服。可用于治阳虚发热轻证。

(4)秦艽、地骨皮、鳖甲各15g,水煎服。用于治疗阴虚发热。

(5)藿香、佩兰各10g,生薏苡仁30g,柴胡10g,共煎服。用于治湿郁发热。

5、针灸疗法

阳虚发热者,针刺百会、大椎、内关、间使等穴;或熏灸,或隔姜、隔附子饼艾灸气海、关元、神阙、足三里等穴。痰湿发热者,针刺阴陵泉、丰隆、外关等穴。血虚发热者,针刺足三里、曲池等穴。阴虚发热者,针刺太溪、复溜、三阴交等穴。气郁发热者,针刺期门、行间、三阴交等穴。

(0)

相关推荐

  • (三)心的辨证

          萧老认为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和血脉,为全身之主宰.心为火脏,全赖肾水之上济,才能安然守职.如果思虑过度,暗耗肾阴,肾水不能上济心火,则出现心肾不交的病证.久之脾气受损,心气不足,心脾两虚, ...

  • 治内伤发热病证精选的药方

    治内伤发热病证精选的药方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内伤发热证病 ...

  • 【悟道了玄医道传承:经行发热】

    经行发热 经行发热是因素体虚弱,或瘀热内阻等,导致气血营卫失调,每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以发热为主症,随月经周期反复发作的病变. 诊断依据 1.发热见于经前后,呈周期性发作2次以上者. 2.排除月经期 ...

  • 【悟道了玄医道传承:颈椎病】

    颈椎病 一.概念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颈椎骨质增生以及颈椎急.慢性损伤等原因引起脊柱内外平衡失调,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颈部脊髓.椎动脉或交感神经而引起的综合症候群.临床上分 ...

  • 【悟道了玄医道传承:崩漏】

    崩漏 一.概念 崩漏是指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证,或量多如注,或淋漓不断,多发生于青春期.更年期. 二.诊断要点 (一)诊断依据 1.病史注意患者的年龄及月经史,尤其要咨询以往的月经周 ...

  • 【悟道了玄医道传承:绝经综合征】

    绝经综合征 一.概念 绝经综合征指妇女绝经前后由于性激素减少所致的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围绝经期是妇女自生殖年龄过渡到无生殖能力年龄的阶段,包括从出现与绝经有关的内分泌.生物学和临床特征起,至最后 ...

  • 【悟道了玄医道传承:暴盲】

    暴盲 暴盲是由视衣目系脉络阻滞,气机郁闭,导致神光离散,而出现视力急骤下降或失明的内障眼病.多见于西医的许多急性视力障碍性眼底病,主要有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眼内出血和急性视神经炎等.属眼科急症之一,对 ...

  • 【悟道了玄医道传承:视直如曲】

    视直如曲 视直如曲是因津液输布失调或血溢络外,导致患眼视正直之物如弯曲之状的眼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等黄斑部疾病.系临床上最常见的眼底病之一.多见于20到45岁的青壮年健康男 ...

  • 【悟道了玄医道传承:云雾移睛(眼科)】

    云雾移睛 云雾移睛是因神膏为邪所乘,浑浊不清所致,眼外观端好,自觉眼前有蚊蝇或云雾样黑影飞舞飘移,甚者视物昏蒙的眼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玻璃体浑浊.本证可由多种内障眼疾引起,病因复杂,涉及面广,预后随内 ...

  • 【悟道了玄医道传承:圆翳内障(眼科)】

    圆翳内障 圆翳内障是因高年体弱,精气日衰,目失涵养所致晶珠浑浊,视力渐降,最终瞳神内呈圆形银白色翳障,视力障碍的眼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老年性白内障.本病多发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常呈双侧性,但两眼的发 ...

  • 【悟道了玄医道传承:喘证】

    喘证 一.概念 喘证是指由于感受外邪.痰浊内蕴.情志失调而致肺气上逆,或久病气虚.肾失摄纳,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主要症状的一种常见病证.西医学的肺炎.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