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科】99%的烦恼其实不会发生,为什么你还要自寻烦恼呢?
【心理学科】
99%的烦恼其实不会发生,
为什么你还要自寻烦恼呢?
1.99%的预期烦恼是不会发生的
布莱克伍德在“二战”期间的一段亲身经历:
对于四十多岁的布莱克伍德来说,因为战争的到来,众多烦恼也一并而来。
他所创办的商业学校,因为男孩子都入伍作战去了,而面临严重的财务危机;
他的儿子在军中服役,生死未卜;
俄克拉荷马市征收土地建造机场,他的房子就位于这片土地上,而他能够得到的赔偿金却只有市价的十分之一;
他的大女儿提前一年高中毕业,上大学需要一大笔费用,而这笔钱他还没有筹到。布莱克伍德正坐在办公室里为这些事烦恼,随手拿了一张便条写了下来,苦想对策,但都没有想出好的解决办法。
最后,他只好将这张纸条放进了抽屉。
几个月过去了,布莱克伍德已经不记得自己写过这张便条。
一年半之后的一天,他在整理资料时,无意中又发现了这张列下了摧残了他许久的烦恼事。
一边看,他一边又觉得十分有趣,因为那些烦恼和担忧没有一项真正发生过。
他担心商业学校无法办下去,可政府却拨款训练退役军人,他的学校很快就招满了学生;
他担心自己的儿子在战争中受伤,可最后他毫发无损地回来了;
他担心土地被征收去建机场,可后来因为住房附近发现了油田,他的房子没有被征收;
他发现担心长女的教育经费凑不齐,可他找到了一份兼职稽查工作,解决了这个难题。
最后,布莱克伍德得出了一个结论:“其实,99%的预期烦恼是不会发生的。人们为了不会发生的事饱受煎熬,真是人生的一大悲哀!”
2.烦恼不寻人,人自寻烦恼
心理学家为了研究“烦恼”问题,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实验者在一个周日的晚上,把自己未来7天内所有忧虑的“烦恼”都写下来,然后投入一个指定的“烦恼箱”里。
三周之后,心理学家打开了这个“烦恼箱”,让所有实验者逐一核对自己写下的每项“烦恼”。
结果发现,其中九成的“烦恼”并未真正发生。
然后,心理学家要求实验者将记录了自己真正“烦恼”的字条重新投入了“烦恼箱”。又过了三周,心理学家又打开了这个“烦恼箱”,让所有实验者再一次逐一核对自己写下的每项“烦恼”。
结果发现绝大多数曾经的“烦恼”已经不再是“烦恼”了。
实验者切身地感到,烦恼这东西原来是预想的很多,出现的很少。
心理学家因而得出了这样的统计数据和结论:一般的人所忧虑的“烦恼”,40%是属于过去的,有50%是属于未来的,只有10%是属于现在的。
其中92%的“烦恼”未发生过,剩下的8%则多是可以轻易应付的。
因此,烦恼多是自己找来的,这就是所谓的“烦恼不寻人,人自寻烦恼”。
烦恼就像一根打了结的绳子,一头牵着自己,一头牵着他人。
我们越是和烦恼过不去,这个结就会越牵越紧,烦恼就会越来越多。
为了这些烦恼而消耗我们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我们怎么能热情地、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呢?又怎么能较快地获得梦想中的成功呢?
让烦恼只留5分钟,这正是及时解结的好办法。
3.如何摆脱消极性的思维模式
原来我们担心的事,只有1%会发生,另外99%,一辈子都不会见到影子,它却占用了我们大量的时间和心情。
就算那1%的烦恼真的来了又如何?车到山前必有路,一个有理想的人又怎么会被区区1%击败?
既然知道了消极的思维方式不会给我们带来任何好处,那么,怎么做才能摆脱习惯性的消极思维模式呢?
第一步,具象化我们的消极思维。
比如:当我们总习惯性地觉得“我做不到”的时候,不妨想象出一个具体的画面:
我摔倒在赛场的跑道上。
这个想象要尽量具体,并且有明显的角色代入感。
第二步,具象化有针对性的积极思维。
针对上一个消极思维图像,我们可以想象我们站在领奖台上,接过金牌和奖杯,所有人都在为我们欢呼。
我们的朋友们围在我们身边不敢置信地对我们喊:“你太棒了!你做到了!你成功了!”
这个想象的画面一样要具体和有代入感。
第三步,关联两个思维图像。
比如说,我们可以想象,当我们在跑道上摔倒的时候,其他对手早已被我们甩开了很长的距离,而我们这一跤正好摔过终点线。
就在我们摔倒的同时,周围开始响起巨大的掌声和欢呼声。而这掌声和欢呼声同之后的领奖画面中的声音融为一体。
一旦你把整个场景都想好了,就再快速地演练几遍。不断重复整个场景,直到你可以在两秒之内把它从头到尾想完,一秒之内就更好了。
它必须迅速闪现,比你在现实世界里看到的要快得多。
当我们熟悉和完全掌握了这种自我训练方式之后,我们仍然要不断进行练习。
改变长期习惯的思维方式是一个漫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通过长期的、反复地这样训练和自我暗示,我们的大脑就会逐渐接受“我可以”“我能行”这个新的思维角度,并依此来替换原先消极的思维。
消极思维除了忧虑以外不会给我们带来任何东西。
既然如此,就别让自己沉溺在消极的情绪里,通过自我训练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用积极的阳光照亮我们人生的前路。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