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没读上3遍,还谈什么会读书
在平时的阅读课程中,还有私下的交流中,很多朋友对于读书还是有很多困惑的。比如为什么读完书之后感觉什么也没记住?为什么读的时候想到很多,但是读完书之后对于自己一点帮助没有?为什么别人一年能读50本以上,自己为什么一年读不到10本书?还有很多类似的问题,让很多人在阅读的时候很焦虑,大家都不甘心只有气质中带有读过的书,实际上心里真正期盼的是能够用到实处,能够像李敖、高晓松那样出口成章。
这个知识焦虑的时代,阅读成为我们越来越需要重视的课题,但是无论什么时代,我们都需要了解一个真相: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没有技能能轻轻松松速成。
李敖读书的时候是要使用剪刀和美工刀的,一本书每次都是被分尸掉,哪页或者哪段觉得未来有需要,就裁下来,进行分门别类的留存。所以每次他都是同一本书买两本,这样正反面都可以进行裁剪。而且裁剪下来的资料要全部放入分好类的夹子,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找到。高晓松成长的年代,家里全是书,连走廊都摆满了书籍,他家的书柜下面都是卡片柜。因为那时候没有搜索,所以看书得把笔记记在卡片上。
看到了吧,读书根本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是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的,哪有什么看一遍就都背下来的神话,所以读书还是需要好好钻研方法,找到自己最适合的方式。无论是在阅读课上学习的还是看网上大咖们分享的方法,最重要的还是要与自己结合,千万不能照搬别人的方式。举个例子,有人喜欢用kindle阅读,可以把标注的电子笔记导入到印象笔记中进行保存,而我完全不能使用这个方法,是因为kindle阅读时注意力非常不集中,如果再进行电子笔记的操作,就更加心不在焉,所以每次出差我都是宁可负重背两本书和一个笔袋,在书上做标记,然后把重点通过手抄和打字保存下来。
前面说了读书不是个简单的事,这些年的读书实践让我意识到一本书的阅读至少要进行3遍,才有可能把读到的信息进行输出,并且也加大了转化成技能的可能性。
读书之前思考的问题
拿到一本书,甚至说在买一本书之前,我们都需要思考一个问题,就是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现在每年出版的书非常多,很多人读书或者是买书都是因为别人的推荐,或者说有时是为了与别人拥有共同话题,这样的目的会给自己的阅读造成严重的后果,就是花了宝贵的时间还没啥用。
我非常认同知乎live的阅读课程中老师的一句话:读书,最重大的意义,是和世界上一流的大脑沟通,交流。那么读书之前一定要想想我需要和这本书的作者交流吗?这本书的作者可以在这方面指导我吗?我想了解的问题是这本书探讨的吗?我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去学这个领域吗?
这些问题也隐含着自己读书到底要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只有深度思考这些,真正感觉到要与这本书的作者进行交流,我们才可以拿起这本书进行阅读。否则现在每年出版的书这么多,我们怎么可能看得过来,而且无法聚焦我们要解决的问题,白白浪费了时间和精力。
读书3遍到底读什么
如果我们确定了要阅读一本书,而且也明确了要与这本书作者重点交流哪些问题,我们就可以开始我们的阅读。
第一遍:略读
阅读封皮、封底、作者序言和目录,这一步骤非常重要,是建立阅读框架,把整本书形成一个系统来看待。我们人类的大脑最不喜欢的就是遇到突发情况,喜欢在框架内处理信息,这样才会筛选出重要的信息进行记忆。当我们看了标题和封面的宣传以及封底别人的推荐,我们大概就了解了这本书的重点内容,同时也了解了这本书的调性。
有很多人不看作者的序言,认为是作者的自我欣赏,但是我觉得这部分是必须要看的,因为一个人的写作目的和初衷,决定了这本书值不值得我们看。还记得前面所说的读书是要与世界上一流的大脑沟通吗?读作者的序言很大程度上就是等于先与作者建立个联系,电话沟通一下。而且有很多序言是把这本书的重点分为几部分写出来,这样就很便于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提取每章节的重点。
目录是要非常仔细研究的。为什么我们读大学之后反过头来看高中的知识会觉得再来一遍会学得更好,就是因为大学接收的信息量比较大,知道了搭建学习框架,而高中的时候总是在记忆散乱的知识,没有形成体系。所以看书的时候一定要形成体系,前后的逻辑关系是什么,每章节需要关注的重点有哪些,哪些章节提供了解决问题的答案。这样看过目录之后,就会在第二遍阅读的时候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部分。
除了看封皮、封底、序言和目录,也要略读整本书,也就是从头到尾翻一翻,看看作者大概讲了什么,可以不用每行仔细看,只要是从头快速翻过即可,让自己建立一个宏观的感觉。
第二遍:快速阅读
快速阅读是可以学习的,比如我们平时使用手指引导等技术。在这里不提技术,只讲快速阅读什么内容。
其实我们是带着问题来阅读的,要在书中找到问题的答案,或者说要针对几个问题与作者进行沟通,所以要像雷达一样快速找到那些问题的答案。
另外,要多关注书中的图表。在上学的时候,编写《管理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教科书的时候,导师就告诉我们一定要把重要文字转化成图,这样别人更易于接受。尤其到了现在的读图时代,作者们越来越重视图的表达。所以要注意书中图的解读。
整个快速阅读的过程是大概了解整本书的内容,知道重点在哪,大概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尤其要做标注,而且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一些观点要在书中做标记。千万不要觉得自己再看的时候能想起来,灵感都是一闪而过,很多次我觉得看第三遍再写的时候,大多数我都想不起来以前是如何想的。
第三遍:精读重点
一本书能有20%的内容是重点,也就是我们在买这本书的时候就很关注的内容。在第二遍的时候我们做了很多标记,这个时候就要去仔细阅读,而且有时候我们会碰到一些在书中没有详细解释的句子和语言,那我们就要利用网络进行搜索,彻底搞明白。
第三遍的精读是可以伴随着做笔记的,有很多同学喜欢手抄,手抄的好处由于害怕抄太多,所以会摘取最精华的部分,并记录下来自己的想法。而有些同学喜欢做电子笔记,有的是自己打出来形成一本书,有的是保存在印象笔记中,随用随取。无论哪种方式,找到自己最舒服的方法。不用觉得有人用印象笔记就很高大上,自己手抄很费时,手抄的时候记忆深刻,同时不断涌现出新的想法,这是电子工具无法替代的。
精读的时候,对于重要的内容最好举一个例子进行融会贯通,这样就会高效的记忆,人类还是喜欢故事的。
读完书之后需要做什么
读书不仅仅是读和做笔记就可以的,找到自己分类保存的方式,无论是电子的方式还是纸质的保存方式,都要做到能够快速搜索。
另外,读完书之后还要与别人交流,高晓松为什么能够把书中的内容记下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总会说给别人听。所以读完书之后,我们可以拿书中自己觉得最精彩的部分去讲给别人听,可以是同事、老公或老婆,甚至可以制作ppt,在当地参加个读书会进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