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与《敬胜斋法帖》

徜徉在紫禁城中的内廷院落,会发现位于养性殿后方的乐寿堂、颐和轩廊壁上镶嵌着数百块石刻,院中斑驳的日晷伴随着这些石刻历经沧桑。细观石上文字,可以知道这些青黛色的石板正是著名的《敬胜斋法帖》刻石。

《敬胜斋法帖》是清代乾隆皇帝亲旨刊刻的著名丛帖,与同时期所刻的《御制三希堂法帖》《钦定重刻淳化阁帖》《兰亭八柱帖》齐名。这些皇家法帖刻石在二百余年里几经风雨,有的或残或损,有的荡然无存,唯独《敬胜斋法帖》刻石因镶嵌在紫禁城而保存完好,是代表清代皇家刻帖的珍贵文物。

提起《敬胜斋法帖》,不能不先谈谈“敬胜斋”。

敬胜斋是紫禁城中建福宫花园中的著名建筑之一。建福宫花园,俗称西花园,建于乾隆五年(1740),是参考江南园林设计而成。整座花园内建筑大小不一,高低错落,相互之间以游廊相连,并配有奇石异木,所筑景致虚实相和,堪称是紫禁城里的一处胜景。敬胜斋位于建福宫花园西北,是一座面阔九间、进深一间的建筑,屋内饰有郎世宁所绘藤萝天顶画,是乾隆皇帝的书房之一,里面收藏有大量图书、艺术品。乾隆皇帝对这处书房格外钟情,曾以这样的诗句题咏敬胜斋:

君道典谟备,始终惟一钦。丹书爰取义,白室此为箴。常有图书伴,如承师保临。凛乎朽索喻,逸豫敢萌心。

可以看出,乾隆皇帝在治政之余常常在这里思索读书、临帖写字,并从中获得了极大的精神享受。

正因为此,当乾隆皇帝准备将自己的书法勒石刻帖时,便援引祖父康熙皇帝以书房“渊鉴斋”命名《渊鉴斋法帖》之例,将自己的书法作品编辑为《敬胜斋法帖》。

作为皇家刻帖,《敬胜斋法帖》的刻石、传拓工作均在清宫廷内完成,由諴亲王允秘、果亲王弘曕总理。据学者考证,《敬胜斋法帖》的镌刻大体分为初刻、增刻、补刻三个阶段。其中,初刻阶段不晚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

增刻阶段始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当时大臣们建议增加部分新的书法作品,这一提议得到了乾隆皇帝的应允。据《国朝宫史》所载,“(乾隆)皇上各种御书,先曾勒为《敬胜斋法帖》,久已示则书林。乾隆二十五年,内廷诸臣以宸翰日新富有,具词敬恳寿诸丰珉,昭示天下,永为程式。得旨俞允,仍以‘敬胜’标名。诸臣敬谨钩橅编次,凡御书御制诗十册,御书经书及旧人诗文十册,御临诸家名迹二十册,统为四十卷。乾隆二十六年(1761) 勒石”。至此,《敬胜斋法帖》堪称完备。

补刻阶段在乾隆三十九年,伴随乐寿堂建成,《敬胜斋法帖》石刻分嵌于乐寿堂、颐和轩廊壁上,于敏中等臣工又依据廊壁面积对需要镶嵌的帖石微加损益,形成了流传至今的石刻规模。其景象,正如乾隆咏乐寿堂诗中所说“两廊排石搨,惭愧岂称书”。

全帖刻成后,乾隆皇帝曾令内府造办处椎拓过为数不多的全帖,供坤宁宫、漱芳斋、养心殿、敬胜斋、乐寿堂等殿阁陈设,民间鲜有流传。今日保存下来的《敬胜斋法帖》全帙凡四十卷,按内容分类排列,其中卷一至卷四为御制文,卷五至卷十二为乾隆御制诗,卷十三至卷二十为乾隆手书经书及古人诗文,卷二十一至卷四十为乾隆临摹古人书法之作。

《敬胜斋法帖》当时传拓不多,流传十分稀少。据资料显示,在全国范围内也仅故宫博物院保存了六部,民间只有零星残卷流传。中国书店有幸保存有一部完整的《敬胜斋法帖》。这部法帖保存极好,经折装,以罕见的明黄锦绣装帧,随手打开一册,帖中墨色黝亮、微泛紫光,是典型的乌金亮墨拓本。细观此部《敬胜斋法帖》,其装帧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不同。北京故宫所藏或为木夹板装帧,或为蓝布纸板装帧,而中国书店所藏从函套到每册夹板,均以清代皇室锦绣装饰,是目前国内唯一一部用清代宫廷黄锦装帧的《敬胜斋法帖》。

如此出众的《敬胜斋法帖》同样有着精彩的制作工艺。据文献记载,此类清宫廷刻帖从选石至传拓都是由内廷督办, 各道工序精益求精。至于石刻碑帖能否传神,则与镌刻、传拓技艺、材料密不可分。

具体来说,在雕刻、拓印《敬胜斋法帖》之前,清宫廷已经镌刻过《三希堂法帖》,因此《敬胜斋法帖》的摹勒、刻石同样细微精妙,完好地再现了书法墨迹的神韵。(于华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