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议乾坤】(91-101)

转自:七星客的博客

【杂议乾坤】(91)  “得朋”、“丧朋”辩亲疏

作为方位的四象,是一种并列关系,也有一种对称关系,如东西南北并列,其中东与西对称,南与北对称。作为四时的四象,则有一种先后顺序,也可以看成是包承关系,如春包夏,夏承春等等,这种顺序是不能颠倒的。两种关系反映在天干上,就是乙癸为北,丙壬为东,丁辛为南,戊庚为西。乙为冬,丙为春,丁为夏,戊为秋。

由于乾坤各爻分据六虚,在时间上又是一个周期性的循环,因此爻与爻之间便有了一个远近亲疏的差别,坤卦辞“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说的就是爻与爻之间的这种关系。坤元为己,站在己的角度上看,与己关系密切的是庚辛,不大密切的是壬癸,以此我们知道了庚为西,辛为南,壬为东,癸为北。又在卦体上,庚戊同位,辛丁同位,壬丙同位,癸乙同位,所以也就知道戊为西,丁为南,丙为东,乙为北。还可以知道,丁与戊也是己的“朋”,这样也就知道了六爻当中有两个“营垒”,一个是以甲为首的“营垒”,包括了乙丙和壬癸,另一个是以己为首的“营垒”,包括了丁戊与庚辛。

敌友关系虽然是一种人际关系,但这种关系也不完全是主观的和随意的,当着这种关系也用天干来表示的时候,我们就把这种象归为易道象的天道象中。

【杂议乾坤】(92)   “括囊”之象分窒通

“括囊”就是束紧口袋,这一解释在传统易学上是没有异议的,传统易学也讲“理寓于象”、“得意忘象”,那么“括囊”这个象的“理”或“意”是什么呢?

人们都知道,爻是运行的,唯其运行,才有变化。坤卦的运行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潜藏的天数复出,因为这是在一个爻的定位数之间“换岗”,对其它爻没有影响,所以这可以看成是“变化”而不是运动,或者叫“外静而内动”,“牝马”这个象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再一种情况就是爻与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包括数的交流、方位的变更和时间的变化,就坤卦而言,由于卦体处于均衡状态,没有数的交流,也没有场所的变更,只有时间的变化,这种只有时间变化的卦或爻,可以看成是一种静态,好比一口井,经过若干年后,它还在那个老地方,我们就说这口井没有动,但这不等于说时间没有变。

坤卦六爻没有交流,没有位变,但时间在变,而时间的变化又是通过场所的变更来表现,这样一来,场所的变更也就有了方向与路线的问题,一个场所要变,是朝向另外哪个场所变呢?沿着什么路线变呢?这也就有了一个路线上的通与不通的问题。我们知道卦体上有三个圆圈,也就是说有三条可能的路线,但具体到一个爻来说却不能同时在这三条路线上运行,只能是单线。虽然是单线,但假定一个爻中途停顿下来,那么就会有两条路线受其影响而封闭。坤四“括囊”,正是因为它的停顿,封住了初二上四和二三四五这两条路线,但还有一条路线是它封不住的,那就是初三上五,因为这条线根本不经过四爻。“括囊”的意义,就在于一方面说明了它的封闭作用,另一方面也说明这种封闭作用也是有限度的,所谓“天无绝人之路”,就是因为路有多条。

【杂议乾坤】(93) “裳”、“血”二象分内外

上文谈到“括囊”,说明“括囊”这个象,把爻的运行路线分成了“窒”与“通”两类,“括囊”还有一个意义,就是把六爻分成了“内”与“外”这样两类,一般说来,所谓“囊中之物”即属于“内”,囊外之物当然也就属于“外”了。

六爻之间确实有一种“内”与“外”的关系,但这种关系是很不容易确定的,关键是要先有一个参照物,也就是以哪一个爻为标准。比如说用坤四做标准,那么很容易把初二三爻作为“囊中之物”,因为六爻按其顺序到四“括囊”,当然初二三就被“括”住了,相对于初二三来讲,五与上便成了“囊外之物”。

但是,上面的理解只是一种现象,从爻运行的路线角度考虑,坤四只是封住了两条路线,有一条路线封不住,在这条封不住的路线上有初三上五这四个爻,故此初与三还不能看作是四的“囊中之物”的,但二爻不论怎么看也为“内”,而五爻不论怎么看也还是四的“囊外之物”。

以上是从四爻的角度分出的内外,假定站在五爻的角度看,那么内与外就反了过来,从现象上看,五爻如果也“括囊”,那么初二三四都为内,只有上为外。从运行路线的角度考虑,五爻如果停顿,那么也会封住两条路线,一条是初三上五,另一条是二三四五。还有一条是初二上四,这条路线是坤五封不住的。这样一来,假定我们把上看作是五爻的内,那么初二三四便成了五的外,其中二爻怎么看也是外。

“内”与“外”当作概念时有个因时因地的理解问题,比如中国人把外国人叫“老外”,外国人同样也可以把中国人叫“老外”,所以离开了具体的时间地点,单从“老外”这个概念上是区别不了中国人和外国人的。但是有两种东西对于人来讲,这种内外关系是混淆不了的,这两种东西就是“裳”和“血”,对于人体来说,“裳”为外在之物,“血”为内在之物,这种关系是不受时间与地点的影响的,这就是“象”在表达上优于概念的地方。由此我们知道,“黄裳”不是说的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而是讲的五爻与二上的两种关系,上是五的“内”,二是五的“外”。

【杂议乾坤】(94)   玄、黄二字辩品性

上文谈到,如果是站在五爻的角度,上爻可以说是五爻的“内”,二爻就是五爻的“外”,假定站在上爻的角度,那么除了上爻以外,所有的爻也就成了上爻的“外”。事实上,坤上甲为乾初甲所变,从过程的角度上说,没有乾初甲,也就没有其它爻,所以其它爻不过是甲的“外化”而已。

“外化”了的爻与甲有联系,这种联系可以看成是一种血脉上的延续。但与甲也有区别,这种区别可以说是品性上的区别。

爻与爻是有区别的,这里有阴与阳的区别,有方位上的区别,有不同阶段的区别,等等,还有一种区别就是品性上的区别。品性上的区别就是“德”与“得”,或者是利己、利它等等,这些区别最不容易辨析,因为这需要全面考察一个爻的“言行”,看它与其它爻的关系,另外也不好表达,怎么说才能让人明白什么叫“有德”,什么叫“缺德”呢?有一个简便办法就是给爻涂上颜色,分出青黄黑白,戏剧里的“白脸”表示“奸”,“红脸”表示“忠”就是这个意思。

坤上甲的“其血玄黄”,就是给其它爻赋予颜色。“玄”为“黑”,黄为黄,这是今天的人们都知道的,问题是哪个爻为“玄”?哪个爻为黄?这里又牵扯到内外。上文谈到,站在五的角度,上为内,二为外,上用血比喻,二用裳比喻。如果是“黄裳”,那就是进一步规定了“裳”的品性,以此我们知道了坤二就是“黄”,又坤二为庚,所以庚就是黄,庚戊同位,所以戊也是黄。

“玄”是哪个爻呢?原来是坤五。对上爻而言,其它爻都是外,但外与外也有不同,既然与上爻关系较远的庚被规定为黄,那么与上爻关系最密切的癸就被规定成了“玄”。又癸乙同位,所以乙也是“玄”。

【杂议乾坤】(95) 冰、霜之象分季节

坤初辞为“履霜,坚冰至”。“霜”为秋之象,“冰”为冬之象,在陕西岐山一带,这个季节是分明的。问题是为什么坤初要系上这样的辞句?原来这里牵扯到“时间定位”这样一个大问题。

周易的定位有两类,一类叫“空间定位”,前面我们探讨的“前后左右上下”或“东西南北上下”等等,均属于“空间定位”,而“时间定位”就是由这句爻辞来规定的。

所谓“空间定位”是不考虑时间的,例如“北京”一经命名,便不能轻易更改,明朝的北京是北京,现在的北京还是北京,不管现在的北京与明朝的北京有多大差别,但作为一个地理坐标却永不更改。

所谓“时间定位”是要确定一个时间坐标,有了时间坐标,才能够对爻分出先后。

但是,时间坐标离不开空间坐标,也就是说,讲时间变化一定要讲什么地方的时间变化,离开了特定的地方,时间坐标就不知安放在哪里。于是围绕着空间与时间,就出现了“同时不同位”与“同位不同时”这样两个问题。

“同时不同位”可以用乾卦为例,乾卦六爻当作六龙时,它们的不同不是因为时间的不同,而是空间上的差异造成的,反映的也是空间上的差异。

“同位不同时”的问题比较复杂。从道理上讲,任何一个位置,都有时间上的变化,在地球上,即便是两极或赤道,没有分明的四季,但也不能说没有时间上的变化,但在卦体上,一个爻既表示方位,又表示时间,因此这个爻也就不能反映所有的时间变化,只能反映特定时间的变化。一般情况下,一个爻可以反映两个时间段,比如说乾二乙和坤五癸,作为方位时这是同一个爻位,但作为时间时却是两个时间段,两个时间段的距离是,从乙到癸为八个单位,从癸到乙为两个单位,这就叫“同位不同时”,特定的位置,却不是特定的时间,而其它的时间段,在这个位置上更是不能够反映的。

有没有这样的位置,既是特定的方位,也是特定的时间呢?我们说有,这就是甲和己,作为方位时,甲和己是特定的方位,例如甲在乾为下,在坤为上,己在乾为上,在坤为下,这个方位是不乱的。甲和己当作时间段时,它们也只表示一个时间段,不象其它爻表示两个时间段,所以这也是特定的时间,这个时间段也不乱,空间坐标与时间坐标也就统一在这两个爻上,这是其它爻不能承担的一个任务。

坤初为己,从“履霜,坚冰至”这句辞我们可以断定这是一个由秋及冬的季节,又因为乾坤合一是一个完整的周期,所以我们推测己表示秋分,而甲表示春分,一年分十个时间段,这和我们现在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是不同的。

【杂议乾坤】(96)  王、主之象论尊卑

坤卦辞谓“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坤三辞谓“或從王事,無成有終”,这表明在乾坤卦中,已经明确提出了“王”、“主”这些概念,那么到底哪个爻为“王”,哪个爻为“主”呢?

坤卦六爻的顺序是己庚辛壬癸甲,按照这个顺序,坤卦发展到最后就是甲,所谓“先迷後得主”就是最后又回到甲,以此我们知道了甲就是“主”、“王”。

甲在乾为初,己在坤为初,如果说居住在初位就是“主”或“王”的话,那么乾坤卦中就有两个“主”或“王”,事实上也是这样的,在以后的卦中“主”或“王”有时候是指的甲,也有的时候指己,除了甲或己,别的爻是不能称“王”称“主”的。

但是,两个“主”的身份也不一样,如果是把两个“主”做比较的话,那么甲才是真正的“主”或“王”,而己则是“从王事”,即随从大王做事,用现代话说,就是甲为一把手,己为二把手,它们是不能平起平坐的。

坤三为辛,既不是“主”,也不是“王”,那么为什么爻辞说它“或從王事”,即有可能随从大王做事呢?原来“从王事”并不是己的专利,其它爻也有可能“从王事”,但有一个条件,那就是必须占据初位,承担起支撑卦体的任务。在坤四“括囊”的条件下,坤三有三个选择,一个是原位保持不动,这就是“含章可贞”。再一个是返初,如果返回到初位,便是“从王事”。还有一个选择是至上,上为卦的终结,坤三返初不成而至上,这就叫“无成有终”。

有“主”必有仆,有“王”必有臣,“主”、“王”的取象,就是把爻分成了三六九等。

【杂议乾坤】(97)  乾坤卦中的判断评价原则

前面我们探讨了乾坤卦的取象原则,这些原则概括起来就是用形象的语言,对卦爻状态(包括静态和动态)做了准确精当的描绘,因此,象是不能脱离卦体和易道的,离开了卦体和易道,象就失去了根基。换一个角度讲,象的意义,从根本上说,就在于它揭示了爻与爻或卦与卦之间的相互关系。

如果说象是对卦爻状态的描绘的话,那么卦爻状态特别是动态情况下,还有一个运动、发展和变化的趋势问题,一个爻的运动,可能对自身或环境带来什么影响?造成什么后果?这里就涉及到判断与评价问题。

判断与评价,在传统易学上也叫“占”或“占断”,也可以叫预测。周易能够预测吗?回答是肯定的,但这种预测绝不是根据某些编造出来的“程式”或主观上的臆断,而是根据卦爻具体的时空状态,具体的时间,具体的地点,具体的情况,这就是判断与评价的依据。

乾坤卦中有许多属于判断的辞句,如“吉”、“厉”、“咎”、“悔”、“誉”等,广义的断语还应包括“利”、“贞”、“用”、“有”、“无”、“或”等等。

乾坤卦中的判断大体可以分以下三类,第一类是总体判断与局部判断,第二类是静态判断与动态判断,第三类是决然判断与或然判断。不论是哪类判断,都离不开卦爻具体的时空状态。

【杂议乾坤】(98) 总体判断与局部判断

假定一个卦是一个整体,那么爻就是这个整体的局部或方面。所谓总体判断,就是对卦的整体判断,一个卦的整体是一个什么状态?总的发展变化趋势怎么样?总体判断就是要回答这些问题。什么是局部判断呢?这就是在总体当中,包含着不同的方面或阶段,对某一个方面或阶段的状态与发展变化趋势所做的判断,就属于局部判断。

一般说来,卦辞属于总体判断,因为卦辞描述的是一个卦的特征,是一个卦区别于其它卦的最为本质的地方,六十四卦没有完全相同的卦辞,就是因为六十四卦没有完全相同的卦体。爻辞属于局部判断,任何一个卦中,没有两条完全相同的爻辞,也是因为一个卦中,局部与局部也是不同的,有阴或阳的不同(这种不同是显而易见的),还有方位上的不同与作为阶段的不同(这种不同是隐晦的)。

乾卦六爻皆阳,这里没有阴阳的不同问题;同样,坤卦六爻皆阴,这里也没有阴阳的不同问题。在乾坤卦中,爻与爻的不同,集中表现在方位与时间上。爻辞与爻辞的不同,集中反映了方位与时间上的差别。当着某一个爻要运动时,我们关心的是这个爻有多大能量?向什么方向运动?用多长时间?会给周围带来什么影响?如此等等,好比我们一个家人要出行,我们要关心带多少盘缠?去什么地方?去多少时间?他走了以后,家里的活谁干?到了外边,人家欢迎不欢迎?如此等等?这都需要做出判断。

总体判断中包含着局部判断,但不归结为局部判断,局部判断要服从总体判断,比如说“大江东去”是一个总体判断,但这不排除在东去的过程中会有回流与曲折。乾卦的“元亨,利贞”是一个总体判断,这是因为乾卦六爻均衡,适宜保持稳定,但不能排除在卦爻运行当中,有的爻会变成“大人”,也有的爻会“或跃在渊”,这就是总体判断与局部判断的区别。

总体判断也有同局部判断相一致的时候,比如说乾卦辞讲“利贞”,初爻辞讲“勿用”,“利贞”与“勿用”意思相近。再比如说,屯卦辞讲“利建侯”,初爻辞也讲“利建侯”,这就是局部判断与总体判断的相一致。

【杂议乾坤】(99)静态判断与动态判断

所谓静态判断是指对卦爻现有的状态所做的判断,所谓动态判断是指对卦爻运动、发展与变化趋势所做的判断。

静态判断是基础,一般说一个卦与别的卦有什么区别之处,一个爻除了阴阳以外,它在什么方位?处于过程的什么阶段?与其它爻是一个什么关系?如此等等,静态判断就是说明或回答这些问题。比如说“见龙在田”这句话,就可以看作是一个静态判断,它以“龙”为象,说明的则是这个爻在什么位置或过程的什么阶段。这种直白的描绘或描述,旨在说明这个爻的现状、处境或当前的形势,并不涉及以后会怎么样,所以我们叫它静态判断。静态判断虽然不涉及未来,但却是未来的起点,没有这个起点,也就没有未来,所以我们又说它是基础。

动态判断主要着眼未来,即现有卦爻的状态,可能有那些变化,包括自身与环境两个方面,所以这种判断便是动态判断。。例如“利见大人”就是一个动态判断,说明这个爻的环境,适宜出现强有力的人物,至于能不能出现,全看未来。所以动态判断,也可以叫“预测”或“预断”。

没有对现状的把握,也就没有预断。所谓对现状的把握,就是详尽的占有材料和实事求是的分析。“含章”是一个静态判断,它说明的是这个爻的现状;“可贞”是动态判断,它说明的是这个爻的未来。不了解爻内的含章情况,那就无法判定这个爻“可贞”还是“不可贞”。

无论是整体还是局部,都有一个静态判断与动态判断的问题,就是说静态判断与动态判断既适用于整体,也适用于局部,所以我们在谈静态判断与动态判断时,也要看它说的是整体,还是局部,因为局部与整体是不能混淆的。

【杂议乾坤】(100)决然判断与或然判断

在动态判断当中,还有两种不同的判断,这就是决然判断与或然判断。决然判断指的是这种判断具有唯一性,肯定性;而或然判断则是说有这种可能,但不是绝对的肯定。乾卦的“利见大人”可以看作是决然判断,因为以后的发展进程正是乾卦二、五这两个爻位出现了“大人”,并且成了屯蒙卦中的两个阳爻,表明这个判断没有失误。

或然判断与决然判断不同,它只是说有这么一种可能,或有这么一种趋势,至于实际的发展进程会不会这样,却不是一定的。例如乾四讲“或跃在渊”,到底这个爻进入到渊中没有呢?实际上没有,当然真的进了也没有关系,因为这个爻并不比其它爻的量小,这就是“无咎”。再比如坤三讲“或从王事,无成有终”,这里的“或从王事”就是或然判断,而“无成有终”则是决然判断。

或然判断不一定都有“或”字,乾三讲“夕惕若厉”,这个“若厉”也是一个或然判断。实际上乾三并没有受到哪个爻的威胁,只是感觉到形势严峻而已。

【杂议乾坤】(101)   乾坤,其《易》之門邪?(结语)

【杂议乾坤】系列,原本没有什么计划、设想,只是随想随写,没想到拉拉杂杂,竟写了百篇之多,现在应该是打住的时候了,再写下去,恐怕就有滥竽充数、哗众取宠之嫌了。

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这些“痕迹”,虽说是随笔,自以为倒也没有多少前言不搭后语、自相矛盾的地方,在内容上,脉络基本上也是清晰的。开篇是一个“总论”;从第2篇至第13主要是探讨卦爻的数构成;第14至21探讨乾坤卦的卦体以及和合原则;第22至35探讨易道和终始原则;第36至45探讨乾坤卦的动静原理;第46至57对乾卦的部分卦辞与爻辞做了解释;第58至65主要探讨六爻定位和均衡原则;第66至81主要对坤卦的部分卦辞与爻辞做了解释;第82至96主要探讨乾坤的取象原则;第97至100探讨判断与评价原则。其间内容虽有重复、罗嗦的地方,但为了说明某一个问题,实在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在对乾坤卦的理解上,笔者在自己的知识范围内,试图尽量吸取前贤和今人的研究成果,但是读了这些随笔的人们也一定会发现,这里也有许多与传统易学不相吻合的地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一些:

一、通过对乾坤卦爻的数构成的分析,认定乾坤各爻都是“不阴不阳”或“亦阴亦阳”的爻,这是特定条件下的“阴阳和合”或“阴阳未判”,这和传统易学把乾看成是纯阳爻构成、坤为纯阴爻构成是不同的。

二、由乾坤各爻都是“不阴不阳”或“亦阴亦阳”的爻构成这一点,推论出“乾坤一体”,乾直接就是坤,坤也直接就是乾,这和传统易学仅仅把乾与坤看成是对立的两个卦是不同的。

三、由乾坤的“阴阳未判”推断出乾坤卦就是“混沌”,就是“太极”,是一个“绝对物”或者说是“没有把的葫芦”,因此对乾坤的研究也就不能外求,只能“内取”,这和传统易学把乾坤看成是太极、两仪、四象或八卦的衍生物、重叠物是不一样的。太极、两仪、四象或八卦不在乾坤之前或之外,而就在乾坤之内。它们不过是乾坤的别名、解析或抽象而已。

四、乾与坤的不同不在于阴阳,而在于“倒过来”,乾是倒过来的坤,坤是倒过来的乾。这和传统易学把乾与坤看成是“错卦”是不一样的。

五、从乾坤卦必定是在一个数“下岗”的情况下才能出现这一点,说明“用九”就是天数上岗,“用六”就是地数上岗,这和传统易学对“二用”的种种解释是不同的。

六、乾卦六爻按其顺序纳入甲乙丙丁戊己,坤卦六爻按其顺序纳入己庚辛壬癸甲,这和传统易学的“乾纳甲壬、坤纳乙癸”是不同的。

七、认定六爻初二三四五上的顺序为“人道”,甲乙丙丁戊己和己庚辛壬癸甲为“天道”,这和传统易学的“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是不同的。

八、认定乾坤卦的六爻就是“六虚”(或“六端”、“六合”等等),六爻从空间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三个对立面”、“三个圆圈”,而且是数能够在其表面周流的球体,这和传统易学把六爻看成是平面的或垒砖头式的六画,或者是两个板块的重叠是不一样的。

九、认定六爻分据上下前后左右,乾卦的初二三四五上或甲乙丙丁戊己,在卦体上就是下前右后左上这个顺序,坤卦的初二三四五上或己庚辛壬癸甲,也是依据的下前右后左上这个顺序,这是自下而上的一种曲折的运动,笔者也把它叫做“拐子”。人道是一根“拐子”,天道也是一根“拐子”,由于这两根“拐子”在乾坤卦完全一致,所以笔者也把它叫做“天人合一”,其它卦中,再也没有两根“拐子”完全合一的情形。这种理解在传统易学上是没有的。

十、六爻中的前与后、左与右,或者是二与四、三与五,如果完全相等或两两相等,那么卦体就呈平衡状态,反之则为失衡状态,笔者把这四个爻比喻为两个“跷跷板”,乾坤卦就是平衡卦或者说是均衡卦。

十一、由于乾与坤互为颠倒,所以乾之终就是坤之始,而坤之终又可视为乾之始,两卦合一是一个完整的周期。

十二、由于乾坤卦的天道与人道一致,所以在乾坤卦中,人道的终始与天道的终始也是一致的,其它卦由于天道与人道发生了错乱,所以人道上的终始也就不再是天道上的终始。

十三、乾坤运动、发展与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三道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卦体均衡,地道的作用不明显,主要是天道与人道发挥作用。乾卦的特点是用空间的变换来反映时间的变化;坤卦的特点是用时间的变化来反映空间上的差别,在这个意义上说“乾动坤静”是正确的,但坤卦并不是绝对的静止,而是一种“外静而内动”,就象“牝马”孕育胎儿一样,一旦时机成熟,一个新的生命就会应运而生。

十四、乾坤卦的定位方法主要有“天地数定位”、“上下前后左右定位”、“东西南北定位”和“天干定位”,其中“天地数定位”、“东西南北定位”和“天干定位”属于绝对定位,“上下前后左右”属于相对定位。由于天干十个字定六个位,所以有四个位就用了两个天干,即乙和癸、丙和壬、丁和辛、戊和庚分别属于同一个爻位。这和传统易学的种种定位方法是不一样的。

十五、乾坤卦的取象原则是不离卦体和易道,爻与爻之间的种种关系,如强与弱、曲与直、窒与通、内与外、尊与卑、亲与疏等等,都是通过象来表达的。

十六、乾坤卦中的判断原则是依据卦爻的具体状态或者说情势,有对整体的判断,也有对局部或某个特定阶段的判断;有对现状的判断,也有对未来的预断;有必然判断,也有或然判断。

以上是笔者对乾坤卦的理解中一些主要的或者说比较特殊的地方,当然这还远不能概括乾坤卦的全部内涵。在六十四卦中,乾坤卦是极为特殊的两个卦,但也就在这“极特殊”当中,包含着“极一般”、“极普遍”,因为这些原则适用于其它六十二卦,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这是“乾坤大法”或者是“乾坤立宪”,其它六十二卦每一个卦也提出或包含了若干原则,但与“乾坤大法”比较,它们不过是“乾坤大法”的具体化或者是特定条件下的具体运用,只能说是“法律”。只有掌握了“乾坤大法”,才能准确理解和运用其它卦的各项“法律”。以此我们说乾坤确实可以看成“易之门”。但是反过来说,如果不掌握其它卦的各项“法律”,也不能深刻理解“乾坤大法”的内涵,也不能证明乾坤卦中的这些原则的正确性,所以研究周易,只停留在“门”那里也是不行的,这就是我们的一个总结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