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亲政策,为唐朝处理民族关系带来了哪些影响?
关月夜悬青冢镜,寒云秋薄汉宫罗。 君王莫信和亲策,生得胡雏虏更多。——唐
在我国封建王朝历史上,“和亲”是一个惯用的手段,力求通过结亲的手段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这种政策被后世人认为是一种“王朝羸弱”的表现。
不过,唐朝时期,和亲政策一度达到了一个高峰。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赐婚,巩固了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在和平中谋发展,也提高了中原王朝的力量。
经过多年的平稳发展,唐朝也成为了中原大地,乃至整个世界上知名的王朝。从这个角度来看,唐朝的“和亲”政策并非一文不值,而是蕴含着大智慧。
一、和亲政策在历史上的演变
1.最早可以追溯到东周
根据史书的相关记载,我国的和亲政策最早可以追溯到“东周”时期。当时,周王朝的国力逐渐衰弱,为了抗衡其它国家的威胁,他们选择把自己国家的公主嫁给别的国家。
双方通过结亲的手段,达到了一种“联合”的目的,这便是最初的和亲。只是,那个时候“和亲”并不是叫和亲,严格来说是“和藩”或者“和戎”。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军事思想更是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和亲”也成为了一种常用的政治手段,逐渐走向成熟。
比如,秦国为了政治的需要,不断将皇室公主嫁入楚国,同时皇室的太子、国君也多以楚国公主为妻,两国的关系得到了某种程度的稳定,为秦国的军事需要提供了一种保障。
当然,要说“和亲”政策的巅峰时期,就不得不提一下西汉与匈奴的故事,毫不夸张的地说,“和亲”称得上是西汉的国策。
2.和亲政策的发展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派蒙恬将匈奴抵御在长城之外。然而,反秦起义战争、十年的楚汉争霸,导致中原王朝残败不堪,实力也大幅度减弱。
此时,匈奴人不断挥师南下,大肆屠杀、抢掠北方边境的百姓。曾经,刘邦也曾率领大军征讨过,但却被匈奴40万骑兵围困在了“白登山”。
最终,还是陈平出面,送人、又送钱,再加上各种政治上的威胁,匈奴最后才退兵。此后,匈奴、西汉敌强我弱的态势正式形成,
为了缓解这种威胁,同时也为了给国家赢得修养生息的机会,西汉王朝不断通过和亲、退让,以此来减少与匈奴的冲突。
经过了三、四代帝王的发展,西汉王朝的人口、经济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强,和亲政策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拒绝与匈奴和亲,而是采取强硬的“军事手段”解决匈奴问题。当时,为了寻找盟友,主动与乌孙国和亲,而这种和亲从“被动”变成了“主动”。
公元前71年,汉武帝彻底解决了匈奴问题,“被迫和亲”以此也彻底退出了西汉王朝的舞台。后来,西汉与匈奴虽然还有“昭君出塞”,但那时的西汉已经是“主动”的一方了。
结亲也不再是避免与匈奴发生冲突,而是促进双方的文化交流,“流血战争”也逐渐变成了“商品贸易”和“文化交流”。
可以说,“和亲政策”在西汉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从“被动”到“主动”,又从“主动”到“更进一步”,这种对外政策被演绎的淋漓尽致。
不过 ,虽然“和亲”在西汉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但是真正让这一政策走向巅峰的朝代,则要数威名远播的唐朝。
二、唐朝和亲政策的利用与巅峰
众所周知,李唐王朝多少有一些“鲜卑族”的血统,所以他们在和亲政策的使用上更加的开放,而且政策性因素也更强。
1.唐高祖、唐太宗时期的和亲
从时间上来看,早在唐朝建立之初,唐高祖李渊就开始使用和亲手段了,将自家的公主嫁给邻国、邻政权的领导者,以求达到双方结盟的目标。
同时,公主嫁过去之后,因为身份的高贵也是“正妻”,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在言语上影响丈夫与李唐“和平发展”的关系。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李唐的和亲,主要就是为了拉拢周边的势力,以增强自己的实力,为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唐朝建立之后,因为中原大地又经过了几十年的战乱烽火,周边的少数民族趁机得到了充分发展的机会,不断威胁着中原王朝,唐太宗时期的和亲又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贞观初期,突厥人挥师渭水河畔,李唐皇权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当时,为了解决突厥人的压力,李世民送人、又送钱,与西汉初年的情景很相似。
此后,李世民发奋图强,一边通过和亲手段稳定与邻国的关系,一边快速发展经济,短短几年唐朝的国力就远超周边各国。
在李靖击败突厥之后,周边国家再无人是李世民的对手,此时唐朝对外的和亲又发生了一此变化,可以将其称之为——怀柔政策。
再强大的国家,如果穷兵黩武都会逐渐衰败,隋朝就是李世民的前车之鉴。出于这种考虑,唐太宗为了缓和民族关系、平息周边战乱,和亲成为了其常用的政治手段。
有意思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初以“政治”为目的的和亲,却在悄然之间促进了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贞观年间,唐朝一共对外和亲了七八次之多,而最耀眼的一次则是贞观十五年的一次和亲,当时文成公主远嫁西藏的松赞干布。
西嫁之后,文成公主将中原的工艺品、茶叶、谷物、种子、药材等优秀的文化,带到了民生不发达的西藏,促进了中原与西北之地的交流,更是促进了吐蕃经济的发展。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唐人”这个词名噪海内外,西域、中亚、西亚等国的商人不断来唐,进行各种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
可以说,在整个唐太宗时期,和亲成为了一种“怀柔的手段”,这一政策也算是达到了一个历史的巅峰。
只是在安史之乱之后,唐朝逐渐陷入分裂、衰败,虽然也常常使用和亲手段,但已经从“主动”变为了最早期的“被动”。
三、和亲,在唐朝产生的历史价值
和亲本是一种外交的手段,为了某种目的而达成的一种政治联姻,属于外交政策的一种。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手段在唐朝得到了一次充分的升华,也产生了很大的历史意义。
1.政治方面的意义
贞观时期,这种友好的和亲行为,让诸多周边的国家拥护李世民在中原的统治,有着非常积极的一面。
曾经,突厥人与唐朝是“仇敌”,可在阿史那与衡阳公主结婚之后,双方的经济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唐朝与东突厥的关系日益友好。
后来,唐朝与周边的国家发生摩擦时,阿史那经常会派兵助阵,有力地维护了李唐王朝对中原的统治与地位。
贞观时期,为何会有万国来朝的景象,为何玄奘能够安全达到印度,与这唐朝的强大、国际地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经济方面的意义
一个国家想要发展、想要富强,就必须要有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而李世民的“怀柔和亲”则给双方都提供了这样一个环境。
唐朝国内,科举制度得到了大范围的推广,以农为本的百姓,赋税徭役也频频降低,而安定的社会环境,更是让工业生产得到了发展。
超强的生产力,使得贞观时期的国民总值急剧提高,李世民也获得了“天可汗”的称号,可谓是一举两得。
与此同时,因为工商业的发展,商业也促进了唐朝与少数民族的经济交流,中原的粮食、铁器、布匹的北方的牛羊马匹得到了交换,可谓是双赢的局面。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百姓的生活富足之后,又会进一步的促进社会的稳定,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
3.文化方面的意义
根据诸多历史书籍的记载,唐朝时期是各国文化交流最繁盛的时期之一。当时,各国的使节纷纷来到唐朝进行文化方面的学习与交流,加速了中西方文化的相互促进。
比如,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一个将唐朝的文化带去了日本,一个又将印度的佛教文化带到了中原大唐,两者都影响深远。
文化也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可以间接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如此唐朝才会出现一片繁华的景象,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的一个“象征”。
与此同时,因为文化方面的交流,也加快了汉族与各大民族的融合,西域都护府等的建立,为西藏融入中原王朝奠定了基础。
总结
对于“和亲”,很多人持有“贬义”态度,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实力弱小”的表现。然而,从某种程度而言,只要运用得当,和亲也会促进文化的交流。
唐朝“怀柔”性质的和亲便是如此,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促进了多国之间的交流,也创造了贞观年间的太平盛世,更是促进了民族的大蓉和。
唐朝之后,虽然封建王朝依然有和亲,但目的不再是“怀柔”,更倾向于一种“政治目的”,起到的促进意义非常小。
因此,唐朝时期的“怀柔和亲”,称得上是历史之最,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左传》
《历史研究》
《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