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眼线虫[微生物]
简介
眼吸吮线虫病,即吸吮线虫病是由吸吮科(Thelaziidae)、吸吮属(Thelazia)的多种吸吮线虫寄生于犬猫等动物及人的眼部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常见虫种有:丽嫩吸吮线虫又称结膜吸吮线虫(T. callipaeda),主要见于犬、猫、狐、人、貂等多种动物;加利福利亚吸吮线虫(T. californiensis)寄生于犬、猫、熊、狼、狐等动物和人;罗氏吸吮线虫(T. rhodesii) ,主要见于黄牛、水牛;孟氏尖旋线虫(Oxyspirura mansoni),见于鸡、火鸡和孔雀。
病原形态
1. 丽嫩吸吮线虫(T. callipaeda) 虫体细长、半透明、浅红色,离开宿主后转为乳白色。体表除头尾两端外,均具有横纹。雄虫体长9.9-13.0mm,左右交合刺不等长。肛前乳突8-12对,肛后乳突2-5对。雌虫体长10.45-15.00mm。卵壳薄而透明,愈近阴门处虫卵愈大,卵内含幼虫。
2. 加利福利亚吸吮线虫(T. californiensis) 虫体白色,雄虫体长12-13mm,左右交合刺不等长。雌虫长15-17mm,阴门位于食道与肠管交汇处。本虫与丽嫩吸吮线虫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的阴门位于食道与肠道交汇处之前。
3.罗氏吸吮线虫(T. rhodesii)寄生于黄牛、水牛的结膜囊、第三眼睑和泪管处。
4.孟氏尖旋线虫(Oxyspirura mansoni),见于鸡、火鸡和孔雀的瞬膜下,也见于鼻窦。
生活史
吸吮线虫通过中间宿主—蝇类来发育和传播。
雌虫在终末宿主第三眼睑内产生具有鞘膜的幼虫,幼虫被蝇吞食,侵入蝇体内经2次蜕皮发育为感染性L3,移行到蝇的口器内。但蝇舔吮终末宿主眼部时,幼虫便侵入其眼结膜囊内,再经2次蜕皮发育为成虫。幼犬从感染到成虫产卵需35天左右,成虫在眼内可生活1年。
流行病学
丽嫩吸吮线虫主要分布于印度、缅甸、日本、朝鲜和中国,故又称为东方眼虫,在我国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甘肃、山东、陕西、江苏、贵州、湖南、福建、广西、台湾等省区均有报道。
本病的流行与蝇的活动季节密切相关,而蝇的繁殖速度和生长季节又决定于当地气温和湿度等环境因素,故通常在温暖而湿度较高的季节,常有大批动物发病,干燥而寒冷的冬季则少见。各种年龄的动物均可受其害。在温暖地区,吸吮线虫可整年流行,在寒冷地区仅流行于夏秋两季。
作用和症状
致病作用主要表现为机械性地损伤动物结膜和角膜,引起结膜炎和角膜炎,并刺激泪液的分泌,如继发细菌感染时,则更为严重。
临床上可见眼潮红、流泪和角膜混浊等症状。当结膜因发炎而居肿时,可使眼球完全被遮闭。炎性过程加剧时,眼内有脓性分泌物流出,常将上下眼睑黏合。角膜炎继续发展,可引起糜烂和溃疡,严重时发生角膜穿孔,水晶体损伤及睫状体炎,最后导致失明。患病动物表现极度不安,常将眼部在其它物体上摩擦,摇头,食欲不振,生产性能降低。
临床症状
虫体可引起结膜炎、角膜炎。
诊断
在眼内发现吸吮线虫即能确诊。虫体爬至眼球表面时,很容易被发现。或用手轻压眼眦部,然后用镊子把第三眼睑提起,察看有无活动虫体。
治疗
1. 局部治疗:首先在麻醉状态下取出眼内可见虫体,然后滴入含抗蠕虫药的滴眼液(如0.5%盐酸左旋咪唑),连用2-3天,同时应用抗菌素滴眼液预防继发感染。临床上可用伊维菌素稀释液局部滴眼,每2天1次,连用2-3次。
2. 全身治疗:每千克体重8mg左旋咪唑,口服,每天1次,连用2天;除了柯利牧羊犬等伊维菌素过敏犬,可使用伊维菌素常规皮下注射。
预防
在疫区每年开春季节,对全部犬猫进行预防性驱虫;并应根据当地气候情况,在蝇类大量出现之前,再对犬猫进行一次普遍性驱虫,以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注意环境卫生,减少蝇类孳生,防止蝇类滋扰犬猫。
免责声明
意见反馈
©2021 baike.com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