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创作技法的探讨
七律创作技法的探讨
一、虚实
单从技法的层面来看,无疑虚实在律诗中最为重要。一首诗如果很虚,则如空中楼阁,是空洞的伪诗;如果太实则缺乏了蕴籍,如同有韵之散文,不算好诗。虚是皮肉衣裳,实是骨象灵魂,只有虚实调和才能作出比较好的作品。悟透虚实,作律诗则一半功成。
那么,虚实具体是指什么呢?从字面外在的形式上讲,你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所实在感受到的东西为实;而你通过联想、譬喻、情感、意志等为虚。但是,这样理解显然是浅薄的,因为我们为什么要作诗?无非是抒情言志嘛,所以你想表达的东西才是实,而那些视觉、听觉、触觉只是你运用的工具,都是为你想表达的东西所服务,所以它们才是真正的虚。
所以,虚实是互相转换、互相调和的法度。借用易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八生万物。”的道理,虚实则可以生万象。
具体到七律中,悟透的人觉得很简单,会形成一种很自然的手法,创作中可以信手拈来,但也会有一头雾水的人。因为这也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事情,不过我们不妨耐着性子来分析一下。主要探讨一下中两联,因为全篇便涉及到了章法,我们后面再探讨。
1.一联虚一联实。试看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之句。无边联写景,万里联抒情,这是很多诗人惯用的一种手法。无边联让读者感觉是老杜亲眼看见的景物,而万里联则是他心里想的东西。表面看当然是亲眼所见为实,而想象为虚,但是老杜想表达的是万里句,无边联只是他选择性的拿来渲染氛围,目的是悲秋、多病,所以无边联为虚写,万里联为实写。
虚实当然不是随便写,不是只要一联写景一联抒情言志即可。看落木萧萧、逝水滚滚是蕴含着很悲伤的情感,水到渠成写到了悲秋、多病。所谓景语皆情语,而且要与想表达的东西契合,所以虚实是相辅相成而生,否则必然断裂而死。当然也有反衬、排比等手法的运用,但万变不离其宗。
再看杜甫《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之“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路经滟滪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句。但见联是用意所在属实写,路经联景中含情事属虚写。如果不论章法,单从两联看可以颠倒次序,因为它们是互相验证的关系,这是先实后虚。
2.同句中的虚实。试看杜甫《宿府》之“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句。与上面所举例子不同,很难分辨出哪一联言景,哪一联言情志,因为他表达的是一种无奈的情怀,有很多难言之怀。悲自语、好谁看、音书绝、行路难都是要表达的东西,都是实写。但永夜角声、中天月色、风尘荏苒、关塞萧条都是用来形容、衬托,所以是虚写。这种手法也是虚实结合,相辅相成的只是位置不同而已。
3.托喻中的虚实。试看杜甫《堂成》之“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句。粗看都是写景,并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情绪,但四句中都蕴含欢喜,同时又有些矛盾的心情,暂止和频来又有些调侃的意思。那么怎么来分辨虚实呢?那就看托喻的重点了,桤林联起到的是氛围渲染,暂止联才是托喻的所在,所以非要分虚实,暂止联为实,因为乌和燕之情便是作者之情。
4.叙述中的虚实。试看杜甫《又呈吴郎中》之“不为穷困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之句。叙述难免要说理,理不一定是实写,但结论是实打实的,这里无非是让吴莫要太认真,所以前面的应是虚写,同时也结合了同句中的虚实,有因果关系在。
当然,虚实的变化远不止这些,这里不再列举。总之虚实需要互相调和,互相应证,具体时还要上下文等。只有悟透虚实写的时候才能游刃有余,律诗中出彩的句子大都也应在中两联。重点:虚写中要蕴含实的情怀,实写中要契合虚的氛围,如骨肉不可互缺,但可以互相转换,以及可轻重自裁。
二、章法
说到章法,无非就是起承转合。不错,这就是作诗的基本结构,同时其它文学体裁也类似。什么倒叙、插叙等只是多种变化而已,起承转合还是根本。
那么怎么入手呢?追本溯源,还是要看你作诗时是内发还是外发。内发,是由内而外,你本身的心情是悲伤、愉悦等,然后通过寻找景物,制造意境来把你的心情表达出来,有时甚至可以是幻想的景致和意境,总之是为了契合,或者达到你想表达的志向或情感。外发,是你看到了什么,或者遇到什么,然后有所感悟,或者引起了你什么,你本无那种意境,是外界触发了你,让你有所思而为文。
那么,了解外发和内发有什么用呢?这里主要是为了给作品定基调,或者是对脉络上的考虑,基调定好更好下手,脉络通则诗意便通了。内发以我之情感付在万象之内,包括用景、用事等皆带着我的色彩,都要为我的情感抒发服务。外发以遇到的景、事等为基础,然后发表自己的观点、情绪等。一个主观色彩浓,一个客观色彩浓。
有了大概的基调和初步的脉络,那么重要的一点就要来了,那就是要先搭骨架。如盖楼一样,图纸有了,地基有了,那么就要立框架了,然后才要砌砖粉刷。框架也就是结构,是我们探讨的重点。有句无篇也许不能成诗,但有篇即使无句也是诗,至少能成文。
起,有景起,如“清江一曲抱村流”;有事起,如“三年谪宦此栖迟”;有情起,如“花近高楼伤客心”;有问起,如“人生何处不离群?”等等。最为普通的当然是景起,或者事起,这是根据每个人的习惯喜好,以及特定情形来决定的,并没有什么标准可言。但是也不能随便乱来,什么凤头猪肚豹尾的废话就不多说了,主要还是从实际来探讨。以景起最好是眼前景,更容易描绘的生动;以事起最好是亲历之事,会更加的深切;造景、构事不是不可以,而是不容易贴切。大家会抱着虚拟的心理去读小说,但读诗会抱着真实的心理,所以即使是虚构的景或事也是为了真,起码要让人感觉合乎逻辑,最少要情感上的逻辑。可以不讲理,但要讲情。
起如同打井,要选好位置,瓦砾、沙漠等地不好打出水,所以要选择好资源。比如写景,你起码得想到与之配合的景致,想到远近、上下、里外、动静、大小等,必须要有个层次,因为要多方位的描写,绝对不能只描写一点。写事也一样,不要把话说绝了,得留有余地,否则下面的承还怎么承?赋、比、兴等手法都可以用,关键是活,打个活眼。
第二句和第一句什么关系呢?简单也简单,是互为补充的关系,中间不是隔着一个逗号嘛,就是一句话没说完接着说呗。可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首先说开合,万里之外和咫尺之内能够相辅相成,方才是本领。再则是虚实,虚实不仅说中两联,第一二句,第一二联同样实用,总要有虚实才好化万象,不再多说。最后的作用是要引起下文,这是它存在根本价值。例如“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之句,不光是交代什么时间、地点什么,因为上句之清流,自然过渡到了事事幽,而下面的描写则围绕着事事幽而写,那可以说是诗眼、主题,也是基调的具体体现。写事起的同样如此,如“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唯留楚客悲。”之句,这里的楚客悲便是用意,前后都是为了体现它。还有很多一二句之间的变化,颠倒次序等这里不想列举了,总之你细品会发现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再说颔联,简单说就是承接首联的意思说,让它变得更加饱满,大都是铺叙的手法。但你要从不同的角度来说,连而不黏。例如首联大处着笔,颔联便可小处写;粗细、虚实等手法不一而论。重要的原则是要意脉相连,即使景或事也要关联。如“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来自去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颔联的写景不会跳脱出江村的范围,意脉就是具体体现事事幽。还有一种常见的是叙事承接,如“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到门不敢题凡鸟,看竹何须问主人。”这个当然是接着访说起,所以意脉也是通的。
转,通常来说颈联在律诗最为重要,如同酒过三巡,客套、拉感情、造氛围都差不多了,该办事了。一般情况这一联便是作者的用意所在,如果弄不好诗便坏了。既然是转,自然就不能跟上两联一个写法,但不能脱节,中间的分寸不好把握。上篇说的虚实作用很大,悟透便不难,重要的是意脉不能断,更要另辟蹊径的表达,上面写景这里便轮到用事了,反之亦然。如“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颈联恩薄、无情自然是作者想表达的东西,而且没有脱离首联的楚客悲,是意脉相连的,但与颔联用景致渲染氛围不同,这里是摆事实、讲道理,手法上明显不同。所以转其实是明转暗连,通俗一点就像一个案件,人证、物质、动机等要互相应证,才能定案。
结,如果前三联作得好,尾联相对容易,简单说就是总结一下嘛,水到渠成之事。但要出彩还是要动心思,通常用流水式的比较好,显得不那么死板。也就是说一个意思分两句话说,第七句的作扣比较重要,即要结上面所述,又要留有余地,最后一句才能显出味道来。事结、情结、景结等俱可,有绕回到主题抒发感慨,有拓开意境留有遐想等,这里不再具体阐述。
章法可以说是千变万化,自然不止我说的这些,但既说是法便有规律可循。首先要保证有一条意脉贯连,再则虚实结合,运用起承转合的基本框架,那么作出来的作品应该不会太差。如果深入其内,打破樊笼,也许更可以写出佳作来,所以不能生搬硬套,烂熟于心,作诗时自然而发,必然事半功倍。
三、句法
通常情况下读诗,大约都会先注意句子的好不好,有眼前一亮的句子才会愿意细品慢读。即使作品很深刻,结构什么都无可挑剔,但就是没有漂亮的句子,那读起来也会味同嚼蜡。所以写出好的句子,不仅对得起读者,自我感觉也应该很美妙。
作诗的第一要素是美,具体体现就是在句子上。美说起来比较的抽象,因为每个人眼中的美是不一样的。有杨柳依依的柔美;有老骥伏枥的壮美;有采菊东篱的澹美;有千金散尽的旷美等等。你喜欢的美,自然要尽力的去表现它,如果配合上一定的法度,自然是极好的事情,所以我们慢慢分析一下。
之前也谈过一些句法,比如一二句之间的承接,七八句的流水,以及对句间的虚实等,这里不再重复。只说一下要点,1上下句注意开合;2对句注意层次,切记不要合掌,不光是字面的合掌,还有诗意上的合掌也要注意;3尽量不要四平头,因为那样肯定影响句式的变化,甚至比什么撞韵、挤韵、重字等病都要大,如果八句都是一个节奏显然不行,大多数都是在每句后三个字作调整,自我要求高的人中两联一定会变化,不光是在节奏上,词语的组合也要变化,自然也就避免了四平头。
我们重点探讨单句中的法度。首先是节奏,也就是读时的停顿点,通常是二二一二和二二二一,也有专有词变通的另说。七个字通常分为四三两部分,也有二五分的,但为少数。为什么要分呢?这里出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点,那就是七个字要说两层意思!你要么是递进,要么是转折。例如“一片飞花减却春”,看前四个字是讲的飞花,后三个字是春减了,这是因果递进关系;再看“风飘万点正愁人”,前四个字讲风吹花,后三个字写人愁,这是转折,当然不可能完全折掉,它们一定是存在着联系的。之所以是七律,而不是五律,就是因为它要表达的多一些,假如说成“一片红花轻落春”,那么就一层意思,花在春天落了,可以随便改成五言诗。所以切记同句两意,才会显得饱满,否则会很单薄。
既然分两层意思,那么每一层最好用一个动字,也就是说前四个字要用一动字,后三个字用一动字,基本上是组成两个片段或画面,然后组合到一起变成一个句子。其实盛唐人喜用名字加动词的组合,用的形容词比后来人少。名词动词可以形成印象画面,而形容词比较抽象,看着好像修辞功夫不错,实则蹩脚手法。
四、字法
因为句法和字法的关联太大,所以我们合在一起说。句子的外在结构和内在结构通了之后,那么怎么样作好句子呢?自然和炼字、炼词分不开。
首先要妥帖,妥帖就是要把你想说的东西恰如其分的表达出来,这是基础。因为讲究韵律格式等,所以表达出最适合心境需要功夫。传统的东西讲究功夫,功夫不到家内行人一眼就看得出,所以没有什么终南捷径。天才大都靠不住,灵光只会乍现,很难持久。废话一圈就是文字的驾驭能力,对文字的使用要心神一动,便可信手拈来。
再则是亭匀,能准确的表达显然还不够,因为是诗还要美。亭匀便是搭配调和的意思,就像一个女子的着装,根据身材、面相、气质等要进行搭配。比如色调、方位、宽瘦等,总之要协调,达到赏心悦目,那么美自然便出来了。但有人也为了奇特,偏偏反着来,形成自己奇崛、迷离、苦涩、耿硬等风格,那是非常高明的境界了。所有的论述和习惯都是用来打破的,破则重生,自成一家也是极好的。但要守住、作通一种风格不易,如果一首诗一半奇崛一半和雅,那显然不成。
第三要典雅,典雅不是用典。用典只是一种譬喻的方式,本身没有什么了不起。或许是为了偷懒、才穷才用典,甚至是为了卖弄读书多故意为之。其实这样做反而令人生厌,封建社会的思想情怀很难与现代人非常契合,所以要妥帖很难,但不反对用,因为自古以来人的情感还是相通的,这也是诗为什么可以生生不息的原因所在。那字句怎样做到典雅呢?当然是不要轻飘,字里行间蕴含着丰富的意象,也叫意象群落,是诗经以来形成的物象。比如说柳便有离别之意,还有什么香草美人等,这是吸收传统,如果能很好运用,必然比较的典雅。关键还在立意上,意不深自然就会飘。
第四是新鲜,并非你用现代的景物和事情来表达就是新鲜,因为几百年后你写的已然就是旧的。新是指没人用过的立意、手法等,嚼人家嚼过的甘蔗还有什么味?这点在词性转换上的应用很有意思,会让人眼前一亮。不过创新不是容易的事情,甚至是可遇不可求。虽然很多都是推敲上的功夫,也是颇要些灵性。
第五是力道,很多人写律软绵绵的很娘,那何不作成词呢?萎靡不振必然不是好诗。怎么做才有力道呢?虽然跟每个的性格有关,但从技法上也可以调整的,直接的就是炼字,炼动字,把静态的描绘成动态,或者相对动态,一活便有了力,也可以使整诗不弱。
还有深致、神韵、境界、格调等,似乎离技法的范畴有些远,所以我们且不谈。至于用律、用韵等基础也没什么好谈,所以略过。
好了,这是我个人对七律创作的一些探讨。主要是从虚实、章法、句法、字法所展开,它们是互相关联的一个整体,也有各自的功用。我只是以自己的经验和理解分析了一番,当成是一种总结。
诚然,我所言只不过是冰山一角,初窥门径而已,还有很多东西有待学习感悟,所以所言只能聊作参考。最后祝同仁幸福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