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楷极则:王献之洛神赋(高清)
晉王獻之書洛神賦冊,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王獻之(344-386),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少有盛名,高邁不羈,風流一時。書法兼擅各體,尤以行草著名,與其父並稱「二王」。〈洛神賦〉原蹟已不存,宋以來拓本僅存十三行,世稱〈十三行〉。此本拓自碧玉本,原石於明代發現於杭州西湖,因出土地為賈似道半閑堂舊址,所以後人認為是賈氏所刻。此作字體勻稱和諧,體勢秀逸,神采飛揚,筆致灑脫。筆法不再帶有隸意,字形也由橫勢變爲縱勢,為成熟的楷書作品,被後人譽為小楷極則。
纸质细腻,帘纹清晰,书写不洇墨
9元试纸进行中(仅30份)

交易担保 墨相文坊 仿绢布蝉翼毛边,给你古人写字的感觉 小程序



《洛神赋十三行》是王献之传世的小楷名作。据说,其墨迹在宋代有两本,即晋麻笺本和唐硬黄纸本。其中唐硬黄纸本有唐代书家柳公权的题跋,至元赵孟頫则认为是唐摹本,亦有人认为是柳公权摹本。此本初为北宋周越所得,误以为原迹摹刻,流传于世,后有南宋越州石氏掺入右军笔意的翻刻本。《宣和书谱》载,麻笺本北宋时入内府,后二墨本均佚失而不知下落,仅存刻本传世,但因辗转翻刻较滥,已不足观矣。南宋时,权相贾似道先觅得麻笺本9行,后又得4行,合为13行,刻于苍色石上,美其名曰“碧玉”,故该本被称为“碧玉版本”,又称《玉版十三行》。

宋佚名王献之书洛神赋十三行(碧玉版)
石高29厘米,宽26厘米,明万历年间出土于贾似道丰闲堂旧址的杭州西湖葛岭,曾归陆梦鹤、翁蒿年,清康熙年间入内府。



高清单字

嬉

左

倚

采

旄(残损)

右

荫

桂

棋

攘

皓

捥

扵

神

浒

兮

採

湍

濑

之

玄

芝

余

悦

其

淑

美

兮

心

振

荡

而

不

怡

无

良

以(残损)

接(残损)

欢

兮

托

微

波

以

通

辞

愿

诚

素

之

先

达

兮

解

玉

佩

以

要(残损)

嗟

佳

人

之

信

修

兮

羌

习

礼

而

明

诗

抗

琼

珶

以

和

予

兮(残损)

指

潜

渊

而

为

期(残损)

执(残损)

拳

之

款

实

兮(残损)

惧(残损)

斯

灵

之

我

欺(残损)

感

交

甫

之

弃

言

怅

犹

豫

而

狐

疑

收

和

颜

以

静

志

兮(残损)

申

礼

方

以

自

持

扵

是

洛

灵

感

焉

徙

倚

彷

徨

神

光

离(残损)

合

乍

阴

乍

阳

擢

轻

躯

以(残损)

鹤

立

若

将

飞(衍文)

飞

而

未

翔

践

椒

涂

之

郁

烈

兮

步

衡

薄

而

流

芳

超

长

吟

以

慕

远

兮

声

哀

厉

而

弥

长

尔(残损)

乃

众

灵

杂

逯

命

畴

啸

侣

戏

清

流

或

翔

神

渚(残损)

或(残损)

采(残损)

明

珠

或

拾

翠

羽

从

南

湘

之(残损)

姚

兮

携(残损)

汉

滨

之

游

女

叹

㚿

娲

之

匹

兮

咏

牵(残损)

牛(残损)

之(残损)

独

处

扬

轻(残损)

袿

之

靡

兮

翳

修

袖

以

延

伫

迅

飞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