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一首诗
李文佑
人们所以写诗,因为诗可以兴、观、群、怨。对于兴观群怨四个字,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呢:兴,激发人们的兴趣;观,观照人们的心灵;群,聚合人们的思想;怨,抒发人们的恩怨。都是围绕人的思辨行为而展开的一种表现手段。它的表现手法也不外乎是赋、比、兴。“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采丹,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钟嵘《诗品》)怎么才能把诗写到极至的地步,达到“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这是需要作者的学养功夫的。学养功夫深,写出来的东西就不浅薄,学养功夫浅,写出来的东西就不生动,当然也就感动不了别人。古人及今人所作的诗,凡是符合感动人的标准,就一定是好诗。好诗是经过千锤百炼,不断地修改才达到了那种炉火纯青的效果的,要达到这个效果,那是要有一定的基础的,基础除了学养功夫以外,还有一种就是创作的动机和取舍要有一个新的高度,不可以人云亦云,拾人牙慧。这里面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出新。清代的冒春荣的《葚原诗说》中有言道:“人皆知诗为吟咏性情之具,而不知性情之何以达于诗。只读古人之作,诉哀怨即真使人欲泣,敘愉快即真使人欲舞,气激烈即使人欲击唾壶,意飘扬即使人如出云表。此即古人之性情,足令后人相感发。诗不到此,终非上乘。”综以上所引,有助于理解什么是好诗。好的诗,它的构成必须是好的辞,好的句,好的篇,好的意境。辞的选择必须要精准,句子的完成一定要华美,篇幅的收结一定要完整无缺,通过以上三种条件的完成,才能够达到一个意境的提升。这是写诗所需要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一首非常成功的格律诗是由若干个条件组成的。现在剖析一下这首绝句,看看他是怎么把诗写好的。
由京返呼车过丰镇未及回家仅下车纳凉片刻
康福
下车欲纳故园风,一片飞花贴面红。
惊感仙姝识旧侣,余香赠我走西东。
下面解析一下这首诗。从标题看,廖廖数语便揭示出作者写这首诗的源起,估计那时候刚好车停在自己家居的车站,遗憾的是今日只是过客,无法回家。从正文看他是怎样把诗写好的:下车欲纳故园风,开头一句点明下车,故园,(所在时,所在地)欲纳,风。(欲何为?满足自己的思乡情。)完成了时间地点的表述,点明了思想的节点。“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清·王夫之《姜斋诗话》)“诗非无为而作,情因境生,境随情变”(清·田同之《西圃诗说》)”这足以说明只有感同身受,亲历亲见才触发情思,才可以写出诗来。一片飞花贴面红。一切景语皆情语,触景生情所以有诗。作者下得车来,有一片花刚好飞落到自己的脸上,而且这花还是红色的。这是原辞原意的诠释。生发开来,可以理解为“正是落花时节,片片花瓣因风飞来,在花的映衬下自己的脸也泛起了如花一样的美艳”。内蒙古民歌唱道“桃花那个红来李花那个白,赶趁上那个好时节眊妹妹。”依生物惯例,三月桃花开粉红色,桃花谢后李花才开,作者当时应该在农历三月时候。至于花儿落没落到脸上,这只是遣词造句所需,作者刻意安排,并非确指。起承转结是一首诗的“四股”形式。转是个过渡,转要转的自然合理,惊感仙姝识旧侣,紧跟第二句的红花贴面,始悟所以如此只是因为我俩曾经有过几番邂逅,已经是老相识旧朋友,她还记得我我还忆得她,那贴上脸颊的是红花瓣还是红色的唇印,不必去深究,仙姝是花木还是情侣,任你去猜想。这是一种刻骨铭心得记忆。惟其如此才令“我”吃惊不已。那片花是她给我的亲吻,怎不令人心旌荡漾呢。余香赠我走西东。这一吻不但留下了红色的唇印,还留下了香味,令人久久不能忘怀,伴随着“我”打拼在环境的忽东忽西中,生活的艰辛历练中。诗中把时间地点遭遇情感有色有香地表达了出来,不得不让人读来受到一种感染,感觉到那份乡恋乡情的真挚。如果索隐,还可以理解为真有一段浪漫的情事,令人此时此刻忽然触发想象所以成句如此。“不微不婉,径情直叙,不可为诗。一览而尽,言外无余,不可为诗。美谓之美,刺谓之刺,拘执绳墨,不可为诗。意尽于此,不通于彼,胶柱则合,触类则滞,不可为诗。知此四者,始可与言诗矣。”(清·田同之《西圃诗说》)用这种理念去指导写诗为正道,用这种理念去读诗也入情入理!所以古人说“诗无达诂”。至此,起承转结即成完璧,上乘好诗当此无愧。有无微瑕,赘言于此:后世学界有人认为,格律诗应戒“三连仄三连平”,按格律讲,中规中矩的格律诗是不存在这种缺点的,若以古人为范,三连仄常见,三连平不见。例杜甫的《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石不转即为三连仄。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第三句不但三连仄,而且五连仄,古人不以为病,今人为什么更做吹求呢?与上例古人比,作者此诗不逊古人还有“胜出一头”的效果呢。学诗以古人为模范,当代人也多数遵从古人范例,有成就的大家也有三连仄现象,并且未被时人评驳已成常态。个人的观点也认为三连仄不为违法。
如何写好一首诗是一个大课题。古人追索,今人追索,达成一个基本共识就如《诗人玉屑》书中所言,要做到完成“命意、造语、下字、用事、押韵、属对、锻炼、沿袭、点化。”这些做到以后,再提高学识,日积月累,遵着一个“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大目标不断地探索磨练,循序渐进,然后就能把诗写好,就能把诗写得更上一个台阶。
作者简介
李文佑:原名李文有,号乐山居士。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历任《内蒙古诗词》编辑,副主编(总监),副会长。已出诗集《方寸燃灯》《蚁槐石雨》《破茧图南》《柿象冰心》四册,有诗词百篇发在各种期刊及选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