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作品怎么做?

多年前,我参加中国新闻奖评选时就曾提出增设新媒体奖项。今年我再次参加广州市广播电视节目评奖工作,这次增设了媒体融合奖项,或许大家对此了解不够或许新媒体应用不足,故此我来点评一下,供媒体朋友们参考。

1.短视频新闻作品

在移动端发布的短视频类新闻作品(含纪录片),要求时效性强,新闻价值大,立意深刻;现场感强,音质画面效果好,信息含量丰富;剪辑精心,短小精悍,作品时长不超过10分钟。

此类大多只是把电视新闻放到网上,连标题都不改,新媒体的特点并不明显。去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国庆夜,广州地标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制作不好。但评委还要看网上阅读量。有不少作品只是上传官方网站和移动端,没有入驻今日头条那类内容聚合平台,因此影响了阅读量。

2.移动直播作品

与新闻性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同步采集现场信号并发布,以音视频为载体,集现场报道、背景介绍与事态分析等于一体的新闻作品,要求策划周密,能够全面迅速准确地采集与传播新闻现场的重要信息,音质画面清晰(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可适当放宽),充分体现新媒体直播特征,体现用户的参与性、同场感。对同一新闻事件进行的间断性直播选取其中1个完整直播段参评。

网络作品需要在网上审看才能看出效果,尤其是用户参与的情况,但有些评委还不太习惯用这种方式看。《超强台风“山竹”袭广州》显然是最适合网络直播的。

3.新媒体创意互动作品

以音视频为载体,以用户交互为主要特征,发布方与用户方形成完整新闻传播链条的新媒体作品,要求主题鲜明,特点突出;交互性强,社会反响好;技术先进,有传播力、感染力;体现新闻性、互动性、技术性的高度统一。

广州台送评的《H5:我们的时代曲——致敬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做得很不错,阅读量很大。《2018“广州法治秀”言篇幅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十大案(事)例》也不错,票选也是网络互动的一个很好的手段。

4.新媒体品牌栏目

新闻媒体在自有平台或在第三方平台官方账号持续发布以音视频内容且有固定名称的新闻版块(单元),要求内容选择与栏目定位、发布平台相适应;发布量大、交互性强;编排制作精良,社会影响较大。要求已持续发布一年以上(不含一年),年度内不少于48周,每周不少于3次。

这里说的“栏目”是一个传统媒体的概念,实际上是指媒体做公众号、头条呈。由此做得时间较短,影响力和用户数都不够。

5.新媒体报道界面

以音视频为载体,在移动端发布的新闻作品界面,体现新闻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运用图片、漫画、音视频等手段表达新闻主题、展现新闻内容,版面语言丰富,界面设计主题鲜明、风格独特、布局合理、互动性强、色彩协调,便于阅读。

《我爱你广州——五条广州形象宣传大片,让你看爽》画面无疑是震撼的,问题如何把手机上呈现的交互界面设计得更好,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6.融合创新作品

在媒体融合报道方面有重大创新的新闻作品,要求以音视频为主要载体,作品在报道内容、报道形式、传播渠道等方面有所突破或创新,传播效果好,社会影响大,对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有积极引领和示范效应。

创新不足。依我看创新不只在作品内容本身,还在于融合形式、推送方式等方面,在这方面传统媒体人要好好补上一课。

7.新媒体视听公益广告作品

以公益传播为目的,包含视听元素,适应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等新的媒体形态传播需求的公益广告类型。

一分钟的公益广告《广州一公里》,短小精悍,特色鲜明,十分适合在移动端播放,

总而言之,首次设奖加上广电人对新媒体认识不够,好的媒体融合作品并不多,特别是广播。据了解,或许投入不足和内容管制原因,不少广电人的新媒体运营还是停留在把内容简单的搬到网上,对社会化传播还不熟悉。希望今后送评的作品在内容、互动、传播等方面有更多探索和实践,让网台融合作品更有网感。然而,不仅送评者要加强认识深入理解媒体融合,奖项设置和评奖工作也要逐步探索和完善。

相关文章链接

谭天的媒体融合研究

中国媒体融合的核心问题单

重磅!CTR发布媒体融合效果评估体系 |德外独家

引得春风渡玉关——县级媒体融合论坛追记

【媒介时评】广播节目评奖该改了

创优·问题·反思——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电视新闻评选有感

责任·创新·问题——写在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之后

寓思辩于形象之中--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创优谈

对“加快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 发展意见”的解读

(0)

相关推荐